读书人

棘心

发布时间: 2010-01-24 14:58:24 作者:

 棘心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页码:26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8017617/9787508017617
条形码:978750801761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现代文学百家

内容简介 《棘心》选入其散文《绿天》、《归途》等16篇,长篇小说《棘心》1部、文论《论李金发的诗》等8篇苏雪林的作品,尤其是选自《屠龙集》中的散文大多洋溢着高亢的爱国热情。-读书网|DuShu.com
作者简介 苏雪林,女,1897年3月26日生于安徽太平县岭下村(今属黄山市永丰乡)。1999年4月21日病逝于台湾。原名苏梅,雪林为字。曾用笔名有绿漪、灵芬、老梅、野隼、绿天、杜若、天婴等。1914—1918年就读于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毕业后在该校附小任教。1919年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求学,与黄庐隐、冯沅君等同学。在此期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在报刊发表诗文。1921年赴法留学,先后在里昂中法学院、里昂国立艺术学院学习,1925年回国。归国后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上海沪江大学、省立安徽大学任教,同时创作小说、散文、剧本等。1928年出版散文集《绿天》,1929年出版长篇小说《棘心》,在文坛有较大影响。
在文学研究上,屈赋研究是其半生的事业,有著作《屈原与<九歌>》、《<天问>正简》、《屈赋新探》等。1931年起在国立武汉大学任教授,并开始发表对新文学作家的批评论文,如《〈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周作人先生研究》、《沈从文论》等,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出版了专著。抗战期间,苏雪林出版了散文集《屠龙集》和传记文学《南明忠烈传》,作品中洋溢着高亢的爱国热情。1949年,苏雪林赴香港,次年,再次去法国留学。1952年起居台湾,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授、台南成功大学教授。1973年退休,但著述不辍。在台40余年,苏雪林主要致力于屈赋研究,并取得了令学术界瞩目的成就。1998年,苏雪林以百岁高龄回故乡,并游了黄山,在海峡两岸传为佳话。
编辑推荐 我以我的血和泪,刻骨的疚心,永久的哀慕,写成这本书,纪念我最爱的母亲。——《棘心》
目录
散文
绿天
我们的秋天
归途
溪水
乐山惨炸身历记
敌兵暴行的小故事
屠龙
寄华甥
奇迹
母亲
炼狱
青春
中年
老年

当我老了的时候
长篇小说
棘心

文论
论李金发的诗
林琴南先生
多角恋爱小说家张资平
关于庐隐的回忆
郁达夫论
《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
俞平伯和他几个朋友的散文
山窗读画记
苏雪林小传
苏雪林主要著译书目
……
序言 中国现代文学,一般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这一阶段的文学,其间跨度有30年左右。30年在一个国家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不过忽然而已,然而这30年的文学史却是不可忽视的。在惊天动地的时代巨变、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寻觅人生的辛苦遭逢中,不仅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家和传世之作,而且其文学主潮,从那时起,就为今天的中国文学积攒着激情和趋向,成为了今天中国文学的前奏。最早,五四新文学运动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这一时期的文学,不仅以白话文的倡导推进了文学向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的回归,而且在作品内容上,也和旧民主主义文学风貌迥异,即高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其中尤以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的创作影响巨大,一批优秀作家以其丰厚的创作实绩,推动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流派的形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了伟大的奠基与开创。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为口号提出并形成运动,特别是随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越来越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许多作家直接间接地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开始自觉地把文学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武器。“左联”以外的进步作家,亦因其坚持人民的立场和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同样成就斐然,融会成进步的文学洪流,推动中国现代文学进入成熟阶段,使那时的文学呈现出繁荣、复杂、丰沛的格局。“七七”事变以后,家国危殆的局面更加激发了作家感时忧国的情怀。随着解放区的创立和发展,解放区文艺运动也蓬勃高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制定了革命文艺运动的路线和政策,深刻回答了“五四”以来革命文学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的结果,使解放区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气象。与此同时,“国统区”的文学,虽然环境和条件均和解放区不同,但进步文艺界在鞭挞黑暗呼唤光明方面同样高潮迭起,奔涌着走向新中国,走向人民文艺的伟大会师。
每一个选家的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见仁见智,可以阐释、讨论、争论,甚至势不两立。其实,或许正因为选家迭出、见解纷纭,才给读者一个判断、选择、最终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因此我以为,绝不可自诩本丛书如何高超于别人之上。
文摘 1.扁豆
“多少时候,没有到菜圃里去了,我们种的扁豆,应当成熟了罢?”康立在凉台的栏边,眼望那络满了荒青老翠的菜畦,有意无意地说着。
谁也不曾想到暑假前随意种的扁豆了,经康一提,我恍然记起,“我们去看看,如果熟了,便采撷些来煮吃,好吗?”康点头,我便到厨房里拿了一只小竹篮,和康走下石阶,一直到园的北头。
因无人治理的缘故,菜畦里长满了杂草,有些还是带刺的蒺藜,扁豆牵藤时我们曾替它搭了柴枝做的架子,后来藤蔓重了,将架压倒,它便在乱草和蒺藜里开花,并且结满离离的豆荚。
折下一枝豆荚,细细赏玩,造物者真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呵!它不但对于鲜红的苹果,娇艳的樱桃,绛衣冰肌的荔枝,着意渲染,便是这小小一片豆荚,也不肯掉以轻心的。你看这豆荚的颜色,是怎样的可爱,寻常只知豆荚的颜色是绿的,谁知这绿色也大有深浅,荚之上端是浓绿,渐融化为淡青,更抹一层薄紫,便觉润泽如玉,鲜明如宝石。
我们一面采撷,一面谈笑,愉快非常,不必为今天晚上有扁豆吃而愉快,只是这采撷的事实可愉快罢了。我想这或是蛮性遗留的一种,我们的祖先——猿猴——寻到了成熟的栗榛,呼朋唤类地去采集,预备过冬,在他们是最快活的,到现在虽然进化为文明人了,这性情仍然存在。无论大人或小孩子——自然孩子更甚,逢到收获果蔬,总是感到特别兴趣的,有时候,拿一根竹竿,偷打邻家的枣儿,吃着时,似乎比叫仆人在街上买回的鲜果还要香甜呢。
读书人网 >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