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吴越佛教

发布时间: 2010-01-26 03:24:06 作者:

 吴越佛教


基本信息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页码:33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10800951/9787510800955
条形码:978751080095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吴越佛教研究丛书
图书品牌:北京时代联信

内容简介 《吴越佛教》内容为:吴越佛教历史悠久,高僧辈出,影响深远,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天台宗的创立,禅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的发展,乃至近代“人生佛教”“人问佛教”思想的提出,都与吴越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编辑推荐 《吴越佛教》为吴越佛教研究丛书之一。
目录
韩廷杰:阿赖耶识探源
刘鹿鸣:论阿赖耶识建立中的两种意趣——以《解深密经》与《摄大乘论》之阿赖耶识安立为中心
宗礼:略论阿赖耶识
肖永明:论唯识学建立的意趣
傅新毅:有关“三类境”的几个问题
周贵华:瑜伽行派早期之有无说
寂肇:种姓之本有、新熏之诤
吕新国:缘起法有两种
袁经文:阿赖耶识与真如及唯识古学今学辨析
秒相:三自性与唯识中道义
定智:唯识三自性面面观
光通:妙法唯识
香象:略论《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
林建德:论初期佛教“识”之概念及其特点
隆藏:从依他起自性概念谈形上思维的克服——从缘起和唯识两个角度
慧仁:如来藏与唯识学关系问题之分析
刘朝霞:天台别教与唯识古学——智者大师的唯识观(之一)
本悟:唯识三性与台宗止观
海慧:批判与回应——略论中观应成派对唯识学三自性思想的批判
圣凯:三种佛性与真实胜乘——摄论师的佛性、一乘思想
妙智:试论圆测法师生平及其唯识学思想
金易明: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孙劲松:唯识古今学对九识学说的不同解读——兼论《宗镜录》对此问题的态度
杨维中:窥基与唯识宗的创立
徐文明:慧恺、真谛与早期唯识学的命运
照贤:玄奘法师对律宗之影响
梅谦立:简论梁漱溟对唯识宗的理解和改造
刘震:以唯识理论来试解梵文写本的疑难之处
林国良:“五重唯识”观辨析
吴学国:唯识与印度传统的语言哲学
德澄:唯识学中的知识论
王全龙:唯识学建模之初步探讨
养辉:唯识“八识”与康德“纯粹知性”的比较
廖乐根:唯识五遍行心所及其与现代心理学相关概念之比较
杨新宇:六根的知觉空间解释
胡晓光:从哲学维度看唯识学的理论实质与实践意义
姚南强:唯识、中观因明旨趣之举异
冯晶张忠义:因明与认证
宝僧:论同品异品中除宗有法之说
汤铭钧:论佛教逻辑中推论前提的真实性问题
肖平杨金萍:藏俊著《唯识比量钞》解题
郑伟宏:“万世立量之通轨”还是“一时之用”?——关于玄奘唯识比量
朱立:真唯识量唐疏蟊测
李峰:论法称的现量观
阿旺旦增:试论唯识宗与因明的关系
何松旭:评《唯心与了别》
胡晓光:第六届吴越佛教暨唯识学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报告
张化蒙:“第六届吴越佛教暨唯识学研讨会”会议综述
……
文摘 阿赖耶识探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 韩廷杰
一、原始佛教的阿赖耶思想
唯识学创始人之一无著造《摄大乘论》,称《阿含经》中已经有阿赖耶识之名,即爱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但于现存汉译《阿含经》找不到这几句话,我们能因此否定它吗?不能。因为梵本佛典往往有不同版本,汉译《阿含经》依据的梵文底本已佚,此类问题已无从考查。汉译《阿含经》是全文翻译,还是节译?亦无从考查。
我们完全相信无著所说是事实。为什么呢?因为无著是公元四、五世纪的古印度人,此时正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激烈斗争时期,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记载说,大乘佛教徒和乘佛教徒不同饮一井水,可见双方的对立情绪是非常严重的。小乘佛教攻击大乘佛教“非佛说”。大乘佛教徒为了论证自己是佛说,把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之“空”和唯识学派之“有”,都探源到《阿含经》,因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都承认《阿含经》是佛说。无著时期梵本《阿含经》仍存,如果无著胆敢造此谣言,小乘佛教徒很快就会戳穿他,我们至今没有发现小乘佛教徒对此问题的反驳。由此断定,无著所说是事实。
近读叶均翻译的《清净道论》,第十六章提到阿赖耶之名:“或以阿赖耶、喜阿赖耶、破阿赖耶、破阿赖耶之方便,而说为四。”(叶均汉译本第464页)叶均于第一个阿赖耶之后加注“执著”,并于书后《汉巴名词索引》中注明阿赖耶的巴利文原文是alaya,这个词的梵文和巴利文是一样的,都是alaya。这个词本身并无“执著”之意,“执著”的梵文是sanga,巴利文与梵文同。可见叶均采用的是远离本文的意译,就像把观自在翻译成观世音一样。严格来讲,注为“执著”欠妥,应当译为“我执”,因为有情众生的第七识末那识总是妄执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我”。本段引文的第一个阿赖耶是我执,是造成有情众生痛苦的根源,所以第一个阿赖耶相当于四圣谛的第一圣谛“苦谛”。以下的“喜阿赖耶”即“爱我”,相当于四圣谛的第二圣谛“集谛”,即造成痛苦的原因是因为“爱我”而产生的贪欲。再往后的“破阿赖耶”,即破除我执以达涅,相当于四圣谛的第三圣谛“灭谛”。再往后的“破阿赖耶之方便”,即破除我执的权巧方便法门,具体来讲就是八正道,相当于四圣谛的第四圣谛“道谛”。本段引文的“而说为四”,正好说明佛教的基本原理“四圣谛”。
《清净道论》的作者佛音,所处的时代是公元五世纪,与无著同时或稍后,《清净道论》与无著的《摄大乘论》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基本一致。对原始佛教的十
……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