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05中国最佳散文(8周年版)

发布时间: 2010-01-27 12:22:36 作者:

 2005中国最佳散文(8周年版)

  • 市场价:¥30.00
  • 卓越价:¥26.00为您节省:4.00元 (87折)
  •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暂无用户评分、评论 | 写评论)
    最佳组合 购买本商品和 中国最佳散文
    共计价钱:¥61.00
    同时购买共计:¥52.80元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页码:578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7205060028
    条形码:978720506002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

    内容简介 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丛书,从1998年开始,已经连续出版了七年,其间经受了图书市场的检验,得到了读者广泛认同与好评。
    作为年度盘点的最佳文学系列,今年仍将由著名学者王蒙出任主编,数位文坛宿将鼎力协助,众权威选家精心编选,倾力打造辽人版2004年度最佳选本。
    今年的选本仍然秉承我们一贯的纯文学主张,将读者最喜欢阅读的文学门类中的精品编选成如下六卷:中国最佳中篇小说;中国最佳短篇小说;中国最佳杂文;中国最佳散文;中国最佳随笔;中国最佳诗歌。
    本丛书的编委及各分卷的选编者皆为文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不负读者厚望,将发表于2005年1-12月的原始作品精读、精选,力求将最优秀的作品完整、客观、公正地呈现给读者。
    每卷卷首的序言则无论是作为一份颇有研究价值的、对当年文学的回望与综述,还是作为一份呈送给读者的阅读导引,都是为2004年度的中国文学以及它的众多爱好者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媒体推荐 书评
    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为当代文学存档,已历时八年。
    作为该系列的第八次文学盘点,2005年的选本仍将保持它灵敏的触角,灵动的感受和灵活的眼光,仍将坚守其纯文学领域的五大门类,小说、散文、随笔、杂文、诗歌。八年的坚持,是为给当代文学历史寻找准确的精神坐标与刻度,是为正在走向良性循环的中国文学娄展留下坚实有力的见证;更是替未来文化史家提供值得阅读和关注的优质版本。

    编辑推荐 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八周年版《2005中国最佳散文》、《2005中国最佳随笔》、《2005中国最佳诗歌》、《2005中国最佳杂文》、《2005中国最佳中篇小说》、《2005中国最佳短篇小说》,本丛书编委会从五大文学门类汇聚文坛权威选家,广选、精编、集评。每卷卷首的序言则无论是作为一份颇有研究价值的、对当年文学的回望与综述,还是作为一份呈送给读者的阅读导引,都是为2005年度的中国文学以及他的众多爱好者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书是其中的一册。
    目录
    序 散文何为
    黄裳 伤逝
    从维熙 重读胡乔木
    钱钢 刘白羽先生琐记
    袁鹰 悼蓝翎
    李国文 文夫与茶
    ……
    文摘 书摘
    记得在年轻的时候,在林木中我非常喜欢乔木类树丛,而讨厌扬花似雪
    的杨树柳树之类。不是说我没有文学的浪漫情愫,而是那些飞絮迷人耳目过
    于轻飘。乔木类树丛挺拔敦厚,不畏冬日和风雪。也许是出于“爱屋及乌”
    的本能,在新中国成立后,在老一辈革命人当中,我觉得胡乔木这个名字起
    得很好。这仅仅是自己的一点认知而已,而别无其他。
    到了1984年春初,有一天我正在家中笔耕,市作协秘书王淑珍同志,给
    我打来一个电话,说是有一封在信口上烫着“密”字的牛皮纸口袋,是乔木
    同志秘书邱德新同志特意送到作协,要面交给你的。你不在单位,那封烫着
    “密”字的信函放在了她那儿,待我去开封。接此电话后,我着实吃了一惊
    ,这不仅仅因为我与乔木同志不仅素无往来,而且文化中人谁都知道那棵树
    太大太高;我生平中又没有攀龙附凤之念,乔木有什么事会找到我头上呢?
    是不是王淑珍搞错了人,乱点了鸳鸯谱?
    她说她没弄错,信皮上是写着我的名字。由于是头号文化首长来鸿,她
    不敢耽搁,让我马上去作协,并强调这是党委的指示。我至今也记不起当天
    我正给哪家刊物写小说了,但我记得小说正好写到了收尾,写小说的人都知
    道,即将完成作品的最后几笔,是最难以割舍的。于是我和王淑珍商量道:
    “我能不能明天去作协,我手头这篇东西就剩下一哆嗦了!”
    她说:“那可不太合适,你考虑一下吧!”
    “这么办吧。”我想出一条折衷的方案,“你要是真没张冠李戴,你现
    在就打开它,给我念念信中内容如何?”
    她开始说不合适。但我说没有什么不合适的。是批评我虚心接受,我不
    怕公开亮丑。几经磨合,她终于按我的意见办了。她告诉我,她粗粗地翻看
    了一遍,不是批判你的文字;是乔木老人读了你的小说《雪落黄河静无声》
    之后,写来的阅读感受;但是这封信写得太长了,密麻麻的小字,写满了五
    页信纸,里边还有涂抹之处,因而无法读给我听,还是等我去作协之后,自
    己来解读这封长信吧。
    电话挂了。我心里悬着的石头落了地。之所以如此,多少年来我犹如一
    只惊弓之鸟,1979年刚刚飞回京城老巢,因为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
    问世。又受了一场虚惊,出于精神触觉的感知,我觉得胡乔木这封信,不是
    对我的小说进行批判的。正好,第二天是作协开会的日子,我去了作协,便
    与友人刘绍棠一块恭读了乔木同志
    ……
  • 读书人网 >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