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页码:1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08054539/9787508054537
条形码:978750805453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华禅高阶禅观系列
内容简介 《通明禅禅观:调炼身、息、心迅速圆满的禅法》内容简介:通明禅禅观出自于《大方等大集经》,在天台智者大师后,这个禅法才开始定名为“通明禅”。“通”是指六种神通,“明”是指三种智明。本禅观以智慧来观察呼吸的出入,而开启心眼,彻见无碍,获得三明六通的境界。
《通明禅禅观》从总论通明禅开始,让读者掌握通明禅初禅境界,乃至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等的境界。
当行者修到未到地定时,若以心眼观察,可以看到自己的内脏,甚至看到体内细菌的活动,有时可以听懂它们的语言,转而通达一切众生的语言,到达此境界时,整个身心如琉璃一般完全清净,在循序渐进的修习中,最后证得解脱的境界。
作者简介 洪启嵩,先生,十岁开始修学中华禅,二十岁开始教授中华禅,并多年闭关修持中华禅各派禅法,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北美各国的高等学院与寺院禅堂举办数百次禅学讲座与禅修训练,对于人类身心气脉的改造、人类身心境界的提升,有深入研究与修证。
洪启嵩先生几十年来在佛教的大小乘禅法、显密教禅法、南传北传禅法、汉传藏传禅法、教下与宗门禅法等均有深入与系统的研究与讲授,在海内外已出版各种佛教禅学著作上百种。
洪启嵩先生作为中华禅的卓越导师,发愿构建适宜当代人的中华禅学修体系,以中华禅为根本,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中华禅为宗旨,来引导当代世界文明。
洪启嵩先生认为,真实的佛教应“依禅出教”,“藉教悟宗”。并且坚信,“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中国文化的特质也在禅”:“中华禅是中国佛学的精华,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编辑推荐 《通明禅禅观:调炼身、息、心迅速圆满的禅法》:通明禅,是智者大师乃至天台的祖师之后,千百年来重新再传承的禅法。本禅法以智慧观察呼吸的出入,让修学者很容易掌握到整个如幻的根本,从而证得神境、天眼、天耳、他心、宿住、漏尽等六种神通与三种智明,迅速证取解脱的境界。
目录
总序
自序
第一章 总论通明禅
修法前摄心导引
听闻通明禅法的大众
通明禅释名
明阶位次第
第二章 通明禅初禅的修证境界(一)
远离五盖烦恼与具足五支成就
观息如心相
谛观身色一如之相
从心如到如心的境界
第三章 通明禅初禅的修证境界(二)
通明禅欲界定、未到地定的修证境界
解明三种世间的现象
通明禅根本世间的初禅境界
初证初禅的境界
中证初禅的境界
后证初禅的境界
初禅五支成就的境界
通明禅义理世间的初禅证相
外在的义理世间
内在的义理世间
觉、观、喜、乐、定五支成就的内义
通明禅事世间的初禅证相
正见事世间的现象
觉观等五支的意义
第四章 通明禅二禅以上的修证境界
二禅的修证境界
三禅的修证境界
四禅的修证境界
空无边处定的修证境界
识无边处定的修证境界
无所有处定的修证境界
非想非非想处定的修证境界
附录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八
……
序言 由于宿缘,我对佛法禅观有着自然而深刻的欣悦。自幼以来为了寻求超越生死、离苦得乐的法门,而相应地依止佛法禅观为解脱的宝筏。
佛陀依禅出教,以其内证的大觉,开示了法界的究竟实相。而他所宣说的文字般若,都是让我们能够现观成就的指示。但佛陀的大觉,是经由自证而得,我们如果不能依佛陀成就的次第而得圆满,只是数着佛陀的珍宝,毕竟无益。而佛陀的观照般若,是由至深的禅观修证而来。因此,个人依随因缘,不揣浅陋,乃在佛前发愿,希望将禅观法门次第开出;上令诸佛欢喜,下令众生得利,所以陆续地阐扬一系列禅观修证法门。
从公元1978年开始,随因随缘地教授禅法时,就一直感觉未能将佛法禅观做较完整的整理,虽然也陆续开讲了禅定学,但多年来一直未能进一步将禅观实修的次第作有系统的讲授,总觉遗憾。
文摘 “此法明净,能开心眼,无诸暗蔽,既观一达三,彻见无阂,故名通明。”这个法能够光明清净,能够开发我们的心眼,没有任何暗处,所以不但能观一达三,还能彻见无阂,所以叫做通明。因为能观一法而又能达于三法,彻见无阂,所以叫通明禅。这是一种,通观三者十分的明净,所以叫通明。
第二,“善修此禅,必定能发六通、三明。”如果善行修学这个禅法,一定能够发起六种神通、三种智明。六通就是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天耳通、神足通、漏尽通六通,三明指的是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三明、六通是一般成证阿罗汉者能达到,外道虽能得证五神通,却还不能证得漏尽智慧通。烦恼尽除,能得智慧,称做漏尽通。三明,是大阿罗汉能得,在佛名为三达。修这法一定可以得到三明、六通,所以叫通明。
由此可知,这修法十分的犀利,力量十分的强大,大家要善修,也就是要正念修习,否则引发神通境界,却邪心邪取而增长恶业,是十分可惜的,所以一定要以观慧作基础。就我们而言,必须要有大悲作根本,以大悲观慧作基础;此外,就圆顿禅观而言,我们要心住平等实相,以实相心,以诸佛如来果地心、平等实相心,来修学这个禅观,如此才是圆顿平等无差别相,于善巧如幻中现起修习,广度一切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