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页码:397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806619895
条形码:9787806619896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德日进用自己的思想体系来回答这些问题。他的体系以学术理论的形态反映了20世纪困扰着西方人的社会矛盾,也反映了试图去克服这些矛盾的一种思想方向,因此是值得我们去认真地加以研究和分析的对象。德日进作为一个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力图赋予科学研究活动以一种与信仰相一致的精神价值。这种努力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之,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上加以客观的分析。我们既反对把科学与人文精神割裂开来,也反对使科学成为宗教境界的一个方面。我们坚信科学是人类自我解放的伟大努力的重要方面,但我们同时相信,人类解放也包含着人类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我们希望本文集的读者充分注意到编者的这一基本观点。
本集是从13卷《德日进著作集》的240余篇作品中精选出30多篇论文或专著节选,编成六个部分:一、内心世界;二、宇宙观与人类史观;三、关于科学与技术;四、关于爱情;五、关于基督教及其他宗教;六、灵修篇。各部分大标题为编者所加,文选按写作时间顺序排列。
作者简介 德日进(1881-1955)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宗教思想家、哲学家,主要著作有《人之现象》、《德日进著作集》等。在20-40年代,德日进曾长期在中国从事古生物研究。他的哲学著作融合了东方的思想,表达了对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精神价值丧失的反思。
媒体推荐 序
刘东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形成了一个东西文化,交流的高潮。这是本世纪以来第二次比较活跃的东西学术文化交流。第一次是从五四运动前就已经开始的,继五四之后,兴盛于二三十年代。在那一次交流中,有许多国际知名的西方学者来华进行讲学、考察和长期的合作研究。他们对东西方的交流和民间友谊作出了贡献。
法国天主教神父,巴黎科学院院士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就是其中的一位。自1923年他到天津和桑志华(Emile Licent)神父共同创建由北疆博物馆(现名天津自然博物
馆)与巴黎博物馆联合组成的“桑志华—德日进法国古生物考察团”起,直到1946年他最后一次离开中国,为时23年之久。其间他虽然曾几次回国和到其他地方做考察工作,但在中国度过
了大部分的岁月。离开中国以后,他深深地怀念中国,在逝世前几年曾给协和医院原新生代研究室主任、古生物学家杨锺健先生来信表示想再来中国。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是值得纪念
的。
在中国地质和古生物学界,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和古脊椎动物学家,但几乎没有一个人谈到他还是一位哲学家和思想家,甚至连与他合作很久的杨锤健先生以及后来在协和医院新生代研究室工作的裴文中先生和贾兰坡先生等也很少谈及这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他治学严谨,不愿在纯科学工作之外谈及其他,或许还因为他的一些重要哲学思想形成于1937年以后,并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五六十年代,裴文中先生注意到了“德日进学”在法国科学界和哲学界的影响。不久,德日进的哲学思想在国际上也引起了重视。1981年,在纪念德日进诞辰100周年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明镇和李彦贤两位先生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际研讨会。直到这时我们才对德日进作为一位哲学思想家的学说略有所知。但是限于某些客观条件,我们对于他的哲学著作仍然知道得很少。他的20多卷的文集中有——半是自然科学,一半是关于哲学和神学的。在我国,读过他的书的人不多。有的人知道德日进的名字还是通过英美人写的文章。大家都很想知道德日进哲学思想的具体内容,但国内译文也很少。最近王海燕同志等把德日进哲学方面的一些重要著作翻译出来,为我们了解德日进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资料,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应当对他们所作的努力表示感谢。
德日进是一位成绩卓著的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学家。作为一位古生物学家,他是完美地结束了一个时代的代表。但是,在哲学思想领域,他则是一个勇敢地开辟新境界的人物。
德日进在中国从事地质和古生物学工作近20年,对中国第四纪地质新构造运动,对中国的花岗岩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古哺乳动物和古人类的研究,提出过精辟的见解,作出过富有意义的、贡献。他在古生物学方面不愧是一位权威。
德日进一生以古脊椎动物的演化为其研究的主题。在纯粹古脊椎动物学研究中,他似乎意识到了古典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时代特征。杨锺健先生曾说过:“德日进曾想把古哺乳动物
所有门类都研究一番,并且为每一种都写一本古生物志。”我想这句话不仅代表了德日进当时的心态,而且也代表了古脊椎动物学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共识。德日进在中国的工作,像那个时代的最好的专家一样,对所研究的问题详尽地占有材料,精细地观察和描述,简洁扼要地归纳和总结。他的这些研究对于后来者是一种宝贵财富。
对于他的哲学思想,我是一个门外汉,无法深入。我们从他在古生物和古人类学研究中所透露出的一点信息知道,他在40年代所提出的哲学上的见解正在逐步显露其意义。他关于“智
慧圈”的论述,他在《人之现象》中提出的人类共同的问题,都是他的思想的精华,但在当时和者甚寡。在他逝世以后,才开始有人认为,他的思想对于未来的时代可能是,一个先驱。即使仅仅在这个意义上,我也感到德日进著作中译本的出版对于当代东西方学术思想的交流是一项重要的贡献。
目录
“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书库”总序 季羡林
“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书库”主编开卷语 林贤治
序
编者前言
……
文摘 书摘
仅就一些选择适当的有蹄类和食肉类动物群(当然还有其他许多)而言,我们可以毋庸置疑地看出,有一些明白简单和恒定不变的规律支配着生物体渐进而“有导向”的复杂化过程。沿
时间看,各种形态的物种相互交织,如同树枝,延枝演化,有些特征(身材的大小、牙齿的复杂化或简化、肢体及颅骨形状的改变等)不断得到强化。每一枝权都是一个整体,有它自己的:个性和命运:诞生、发展、定形,然后消亡。于是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根据对一块骨的特征的观察较有把握地确定这一特征在形成之前都经历了哪几个中间阶段。例如,一趾或二趾蹄意味着这之前必定在某处有五趾蹄存在。如果没有第二上切牙短小的先前状态和全口出牙,大象的牙在动物学上就无法理解,等等。
经过对较熟悉动物种群的研究,古生物学获得了“有向变异”的珍贵概念,于是便有:了着手研究一些较少被表现的动物形态的工具。即使对有些动物只占有一些不完整的或间隔较大的骨样,也能够掘此划出“线条”或谱系草图,而他们对有些相当大的空间所作的填充是合乎情理的。假使我们只知道一块猫颅骨,也可以根据已知的其他样例不加犹豫地肯定这只今天下颌骨只有一颗锋利臼齿的动物以前必定是有过三颗尖臼齿的食肉动物(此已被科学观察确认),就是说它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些完全不像猫的动物的后裔。这只在我们的采集标本中假定为独一无二的描,单独就代表一系列相继出现的非常肯定的种类。
研究哺乳动物的古生物学家们不厌其烦地进行了并且仍然进行着耐心的定位工作,今天是长线,明日是短节,他们不断地往生命演化图上添标着越来越多的门类或门的节段。让我们来
看一看以此种方式绘制出的全图,虽然还很不完整,但它的含义却一目了然。生命型态的分布是一种运动和散射现象。线条比我们原来想像的要多,交叉得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频繁,距离我们也不那么近。就算如此吧!可这些线条存在,并且向下逐渐趋同。
有机体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在少量种群身上发现的。现在这些规律却毫不费力地用于越来越大的单位。不仅是科和目,而且是一个个区系连同其所有大大小小的动物,都像单一物种一样在整体移动。
如不加思索,我们很容易以为所有曾经存在的哺乳动物都类似我们今天的马、狗、大象。
而实际上,远古世界这群我们较熟悉的野兽只是生命在哺乳动物这条线上所实现的很小一部分。第三纪时期,巴塔哥尼亚高原曾生存过大量奇异动物。那些魔幻般的动物(贫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