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29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09708125/9787509708125
条形码:978750970812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20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在国际货币体系格局面临新变革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人民币国际化:风险评估与控制》从货币国际化的风险评估与控制视角,构建了货币国际化风险管理的基本分析框架。在总结主要国际货币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国内、区域和全球三大视角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分析了其对资本流动、货币替代、货币政策等各方面的潜在冲击,最后基于路径选择、配套制度构建等角度,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风险控制的建议。
作者简介 刘仁伍,1955年生于吉林。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南分局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金融稳定与存款保险制度、农村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目前,已经出版《全球化背景下的货币政策调控》、《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等著作十多部。在《金融研究》、《中国金融》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刘华,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金融研究处处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
编辑推荐 《人民币国际化:风险评估与控制》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货币国际化:定义、特征与模式
第一节 货币国际化的含义、特征与条件
第二节 货币国际化的不同模式:基于三大国际货币的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货币国际化的风险: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货币国际化的风险及其分类
第二节 货币国际化风险的形成机制——深层次的分析
第三节 货币国际化风险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货币国际化的风险控制:基本框架与国际经验
第一节 货币国际化风险控制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 货币国际化的风险控制:三大国际货币的典型事实与经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内视角
第二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区域视角
第三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全球视角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评估
第一节 资本大规模进出风险
第二节 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加大风险
第三节 货币替代风险
第四节 “特里芬难题”
第五节 市场进入阻挠与人民币国际化风险
第六节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的模型测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控制
第一节 从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内外环境角度进行防范
第二节 从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措施本身角度进行防范
第三节 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冲击和影响的角度进行防范
本章小结
……
序言 人民币国际化在中国历经多年讨论,但是人民币面向国际迈出实质性步伐则是最近一年的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到了过度依赖美元的弊端,因而关于全球货币体系改革的要求不断被提及。相对而言,中国采取了更为务实的态度,从与周边国家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到与更多国家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再到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均被国际社会视为中国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阶段性标志。
货币国际化的具体演变过程,是一个涉及面广,并会同时影响宏观运行与微观决策的制度演进和制度创新过程。货币国际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经济实力跃居全球第一到美元确立国际主导货币地位,美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对人民币而言,如何审慎地选择与把握货币国际化时机,稳定、渐进地推进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仍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人民币国际化不仅仅是单纯的货币兑换和流通条件的改变,而是一项涉及经济金融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改革,任何一个部门或环节的不匹配都有可能引致一定的经济金融风险。因此,不能只看到货币国际化的收益而忽视其必须直面的一些挑战,包括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降低、维护国内经济金融稳定的难度加大等各个层次,这需要货币当局深入研究与审慎应对。
强调货币国际化的渐进性和潜在风险,并不是对人民币国际化前景的否定,而是为控制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风险提供建议。为此,本书试图将货币国际化潜在的风险及其形成机制纳入一个整体分析框架。在内容安排上,首先,本书尝试性地构建了一个纳入货币国际化因素的宏观经济模型,对货币国际化的风险进行数理分析,探讨影响货币国际化风险的主要因素。其次,以美元、欧元和日元三大国际货币为例,归纳总结国际货币演进的不同模式及其风险控制,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经验借鉴;再次,基于国内、区域和全球三个层次,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定位、战略框架、实现路径、必要步骤、推进措施和制度安排;最后,从资本流动、宏观调控、“特里芬难题”、货币替代等不同角度,通过模型推导和实证模拟,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风险控制角度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风险防范的具体对策建议。
货币国际化涉及面广、问题复杂,货币国际化的风险控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视角。不过,从严格的学术研究角度来看,由于当前对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的具体测度实际上只能是一个预估分析,难以通过数据资料进行严谨的定量分析,加上作者学识水平有限,本书对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的度量有待进一步深化,一些观点也有待进一步的论证和完善。如果我们的分析能够引发大家对人民币国际化风险控制问题的关注,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研究提出更好的建议,最大限度地降低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初衷也就达到了。货币国际化的演进过程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艰难历程,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实践将是一项非常具体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深化,希望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到这一问题的研究中来,为中国崛起而努力!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货币国际化:定义、特征与模式
第一节 货币国际化的含义、特征与条件
一货币与货币国际化: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考察
(一)货币的产生:一般等价物的发展
从商品生产矛盾的发展考察货币以及货币国际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物物交换的情况下,交换双方都将对方的“物”视为等价物,而对方的“物”总是特殊的、偶然出现的东西,因而在物物交换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在物物交换中一方都是另一方的等价物的事实已经内含了某些“物”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社会基础。这就导致人类社会商品生产的发展最终使得在交易中,一方为偶然出现的、特殊的、变化的商品,而另一方为固定不变的“货币商品”,即“一般等价物”。这就是马克思最著名的货币定义: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在货币发展的早期演进中,作为计价单位和流通手段的货币,其产生是商品生产和交换扩大及矛盾发展的结果。货币以其载体自身的价值为基础,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体现并仅体现交换主体之间横向的交易关系;在这一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并不需要“信用”的支持,可以说获得货币就等于抵押了商品的价值,同时获得了换取相应产品或劳务的权利,这时候的货币基本上都是自由货币。
(二)货币的发展:从自由货币到国家货币
商品生产与交换中的矛盾发展,特别是贸易的发展使原有的自由货币的职能不断分化;当一般等价物固定以某单一商品来充当的时候,也实现了使用价值和货币本身价值的分离。不足值的货币可以凭借“信用”发挥货币的媒介职能,于是货币的铸造就产生了巨额的价值,其发展的结果就是以国家的名义控制货币发行,由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这样国家可以实现:(1)控制铸币收益,增加岁入;(2)扫除商品交换的货币障碍,促进经济发展;(3)以货币的统一体现国家权力的统一;(4)调节与控制经济运行。这样,货币越来越依赖于政府的信用和权力作为货币发行的基础,也越来越体现为权力性货币发行主体与一般居民之间的纵向契约关系;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矛盾发展使货币从自由货币发展为有国家“信用”支持的国家货币。
(三)货币的国际化:货币职能的扩展
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中,货币是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具有五大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