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神话卷

发布时间: 2010-01-28 23:27:04 作者:

 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神话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418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3月
ISBN:7801496655
条形码:978780149665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本卷收有近60篇文章,从学术争鸣、历史回顾、人物评论、历史资料等几个方面,勾勒出中国民俗学在二十世纪一百年的历程中的发展轮廓。民俗学的发展是与时代合拍的,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民俗学的研究方向各有偏重。本世纪初受西学之风影响,民俗学兴起,从它诞生起就高扬科学、民主、本土的精神,之后,民俗学几起几落,但始终保持这种精神。本纪未民俗学又迎来一个发展高峰期,钟敬文、杨、马昌仪、陈子艾等几位学者的文章给我们描绘了民俗学一百年来所走过的漫长路程。黄遵宪、周作人、顾颉刚、茅盾、黄石、江绍原、闻一多、钟敬文等8位学界老前辈,毕其一生之精力,为民俗学的发展呼吁、奔走,对他们的评介,使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中国民俗学作出了怎样的贡献,使后学晚辈知晓他们的学术思想和贡献。郭沫若、贾芝、胡乔木等先生即是领导也是学者,他们当年作出的指示,讲话至今仍是指导民俗学研究、工作的方针原则,潘光旦、吴文藻、杨成志先生提出?quot;民俗学十二年远景规划"更是情真意切地提出民俗学发展的方向和具体研究任务。袁珂、张弘同志的文章在80年代引出两场大的学术争论。胡适、周作人给《歌谣》周刊写的发刊词,顾颉刚先生给《民俗》的发刊词,等等,更是不易找寻的历史资料。王文宝先生编写的民俗学大事记,将一百年来民俗界发生的重要事件、人物、组织等情况详细记录下来。
作者简介 钟敬文生于1903年3月20日,广东海丰人。1922年毕业于陆安师范学校,1927年到中山大学任教,与顾颉刚等组织民俗学会,编辑《民间文艺》、《民俗》周刊及民俗丛书。192 8年到浙江大学任教,编辑《民间月刊》、《民俗学集镌》等。1934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研究民间文艺和民俗,1936年回国。抗日战争开始后从事救亡工作。1949年5月至今,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钟敬文是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领域辛勤耕耘了80年。早在20世纪40年代,钟敬文就提出了民间文艺学的理论,在1950年参与创办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20世纪80年代,他提出了民俗学结构体系的学说,并于90年代提出了"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等新学说,其代表作有《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下)、《新的驿程》、《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钟敬文民俗学论集》等。钟敬文从1953年开始正式招收研究生,他领导的学科成为
媒体推荐 写在前面
斗转星移,转瞬间中国民俗学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在喜迎21世纪的今天,能有一套荟萃20世纪中国民俗学百年学术精华的丛书问世,已不仅仅是中国民俗学界的快事,同时也应视为中国学界的一件快事。因为中国民俗学本身就是由诸学科学者共同创建的,更何况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作为边缘学科的中国民俗学,已经与许多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成为整个中国学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
通常,人们认为中国民俗学运动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但实际上,近代的科学意义上的中国民俗学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萌芽,当时的一些仁人志士在介绍国外民主思想的同时,也将西方民俗学理论介绍到了我国。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打破了人们旧有的思维模式,为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周边世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窗口。但是,当时的中国毕竟重压在强权的铁蹄之下,这些胚芽还只能待机破土。
20世纪初是个地覆天翻的历史时期,就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之后,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就已经成为这一时期知识阶层的最强音。就在著名的五四运动爆发前的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近世歌谣征集处,1920年成立了歌谣研究会,1922年出版了《歌谣周刊》,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有行动的中国民俗学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1926年前后,北方革命在北洋军阀的重压下陷入低谷,在北京大学,轰动一时的民俗学运动也陷于停顿,而这时南方革命势力正在孕育之中。迫于压力,一些追求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纷纷南下广东,中国民俗学也开始了它的第二次创业。在中山大学,这些民俗学先驱们不但成立了民俗学会,出版了《民俗周刊》,而且在培养人才、深入田野等方面也做出了一定努力。这就是中国民俗学史上著名的中山大学时期。
1930年前后,钱南扬、钟敬文、江绍原等人先后汇聚杭州,与浙江同仁娄子匡一道,成立了民俗周刊社,出版了《民俗学集镌》、《民间月刊》等民俗学刊物。杭州民俗学运动的兴起,给中国民俗学运动,特别是浙、闽、粤、川等地的民俗学运动带来一定影响,原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一些分会,也纷纷并入后来成立的杭州中国民俗学会。这里的民俗学运动一直持续到抗战爆发。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的一些地区逐一成为日寇沦陷区。一些大学和研究机关被迫西迁,进入中国大西南的云贵川地区。科研环境的变化,自然使他们的研究对象由中原汉文化逐步转向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文化。他们中有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有研究文学、语言学的,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闻一多的《伏羲考》、马长寿的《苗瑶之起源神话》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抗战爆发后,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出于改造思想、改进学风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文学艺术民族化的主张,许多作家、艺术家上山下乡,深入民间,作为艺术家创作源泉的民间文学艺术,受到了空前重视。当时虽然也出现过一些理论研究,但主要成绩还是对民间故事、歌谣、说唱及民间小戏的搜集整理。这些处于萌芽状态的民间文学作品的问世,不但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激发了群众斗志,同时也为繁荣边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养分。
……
编辑推荐 由钟敬文先生和他的弟子苑利编纂的一部中国民俗学经典文萃《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八卷集),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丛书是钟敬文先生这位百岁老人在辞世前最后编纂的一套民俗学学术文选。它的出版,不仅结束了中国高等院校长期以来没有民俗学专业大型参考文选的历史,同时还为学术理论界提供了二十世纪民俗学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民俗学是在二十世纪初发轫的,它历经百年曲折,成长壮大,发展起来。世纪之交,历史给了我们一个契机来总结民俗学百年的发展。将散落发表的论文、将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文章、将难以查找的珍贵资料编辑成册,公诸于世,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民俗学百年的发展和成就。这套丛书为我国民俗学在二十一世纪的腾飞,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
目录
蒋观云 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
夏曾佑 传疑时代的上古神话
梁启超 洪水(附:洪水考)
鲁 迅 神话与传说
茅 盾 中国神话的保存与修改
何观洲 《山海经》在科学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时代考
……
文摘 书摘
一片的大平原:黄色的干土,晒在残酷的太阳光之下,裂开了无数的小口,在喘着气;远远的望过去,有极细的土尘,高高的飞扬在空中,仿佛是绵绵不断的春雨所织成的帘子。但春雨给人的是过度的润湿之感,这里却干燥得使人心焦意烦。小河沟都干枯得见了底,成了天然的人马及大车的行走的大道:桥梁剩了几块石条,光光的支挣在路面的高处,有若枯骸的曝露,非常的不顺眼,除了使人回忆到这桥下曾经有过碧澄澄的腻滑的水流,安闲舒适的从那里流过。正如“画饼充饥”一样,看了画更觉得饿火上升得利害,这样桥梁也使人益发的不舒服,一想起绿油油的晶莹可爱的水流宋。许多树木在河床边上,细幽灵似的站立着,绿色早巳焦黄萎落了,秃枝上厚厚的蒙罩了一层土尘。平原上的芊芊绿草是早已不曾蔓生的了。稻田里的青青禾苗,都现出枯黄色,且有了黑斑点。田边潴水的小池塘,都将凹下的圆底,赤裸裸的现出在人们的眼前。这里农民们恃为主要的生产业的桑林,原是总总林林的遍田遍野的丛生着,那奇丑的矮树,主干老是虬结着的,曾经博得这里农民们的衷心的爱护与喜悦的,其茸茸的细叶也枯卷在枝干上。论理这时是该肥肥的浓绿蔽满了枝头的。没有一个人不着急。他们吁天祷神。他们祀祖求卜,家家都已用尽了可能的努力,然而“旱魃”仍是报冤的鬼似的,任怎样禳祷也不肯去,农民们的蚕事是无望的了,假如不再下几阵倾盆的大雨,连食粮也都成了严重的问题;秋收是眼看的不济事了。
没有下田或采桑的男妇,他们都愁闷的无事可作的聚集在村口,窃窃的私语着。人心惶惶然,有些激动。左近好几十村都是如此。村长们都已到了城里去。
该是那位汤有什么逆天的事吧?天帝所以降下了那末大的责罚,这该是由那位汤负全责的!
人心骚动着。到处都在不稳的情态之下。
来了,来了,村长们从城里拥了那位汤出来了。还有祭师们随之而来,人们骚然的立刻包围上了,密匝匝的如蜜蜂的归巢似的,人人眼睛里都有些不平常的诡怪的凶光在闪露着。
看那位汤穿着素服,披散了发,容色是戚戚的,如罩上了一层乌云,眼光有些惶惑。
太阳蒸得个个人气喘不定。天帝似在要求着牺牲的血。
要雨,我们要的是雨,要设法下几阵雨!
祷告!祷告!要设法使天帝满足!
该有什么逆天的事吧?该负责设法挽回!
农民们骚然的在吵着喊着;空气异然的不稳。
天帝要牺牲,要人的牺牲!要血的牺牲!我们要将他满足,要使
……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