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掠过真实的美利坚:骑车横跨美国散记

发布时间: 2010-01-29 17:26:06 作者:

 掠过真实的美利坚:骑车横跨美国散记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269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4月
ISBN:7108017822
条形码:9787108017826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两个多月的亲身经历使作者印象中的美日图像逐渐清晰完整起来。它不仅有密西西比河河谷的丰饶肥沃,还有怀俄明州沙漠地带的荒凉贫瘠;它不仅有好莱坞式的浮华热闹;还有寂寞小城的普通平谈;它不仅有纽约大都会的繁华拥挤,还有西部破落小镇的萧索冷清;它不仅有硅谷高科技产业的日新月异;还有中西部农业种植结构的一成不变;它不仅有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居民的斯文在重,还有西部牛仔的粗扩豪放;它不仅有中西部民众的热情善良,还有卡车司机的粗暴无礼;它不仅有富商大贾豪宅的辉煌尊贵,还有街头流浪汉的寒酸苦涩。总之,真实完整的美国是一个有着丰富多样性,并常常充满矛盾的美国。作者的这次旅行让我们得以如此全面地了解美国,即使仅就此而言,它无疑也是成功的。

作者简介 张大军,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媒体推荐 自序
从2001年5月24日开始,到7月27日止,我和六位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美国同学历时两个多月,完成了全程约3650英里(约合5800多公里)的横跨美国自行车之旅。这次听来不可思议的旅行的缘起其实很简单:我的同伴爱里克在2000年年底的时候向我们全班发了一个电子邮件,问有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利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骑自行车跨越美国。我收到电子邮件后,只是略微想了一下,便第一个给他回电子邮件,表示了对这一带有冒险性质的长途旅行的浓厚兴趣。其他几位同学也相继表示有兴趣参与此次旅行。
接下来,我们几个人便一起开会商讨行动计划并选购旅行专用自行车。5月20日,我们参加了学校的毕业典礼,正式从商学院毕业。三天后,即5月23日,一行八人便全部赶到此次旅行的始发地——位于大西洋边上的安那波利斯(Annapolis)小城。
我们在安那波利斯停留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便出发了。经过两个多月的风风雨雨,我们一行于7月27日到达预定的目的地——太平洋边上的西雅图(Seattle)市。随后,爱里克和我又马不停蹄地于次日开车到了俄勒冈州的首府波特兰(Portland)市。我在波特兰只逗留了一天,于7月30日早晨独自一人乘飞机抵达纽约市。至此,长达两个多月的假期旅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说老实话,在决定和美国同学一起踏上这一充满挑战的艰辛旅程之前,我并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现在仔细想来,我当初之所以做出这一决定,也确非出于一时的冲动,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原因之一是内心对回归自然的渴望。我是在中原河南农村长大的,因此对淳朴幽静的乡村生活和优美清新的田园风光有着终生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自1990年离开家乡到北京上大学以来,11年间我基本上都是在大城市度过的。时光的流逝渐渐在我心中堆起对乡野田园的思念和向往,毕竟那里是哺养我长大并给我最初启蒙的地方,尽管美国的乡村田野和中国的乡村田野有着莫大的不同,但它们内在的韵律和魂灵应该是大同小异。所以说,这次自行车之旅也可说得上是对精神故园的回访。
另一个原因是出于我对美国文明的强烈好奇。众所周知,美国文明是当今世界的强势文明,其广博的内涵很难在书斋中和课堂上全部领会。中国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莫如行万里路。通过旅行来实地观察、思考和体会也同样是了解美国文明内在品格和动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长期浸润在东方文明中的大脑而言,直接地接触和体认也许是避免误解的最佳方法。于是,我便想到用一双东方人的眼睛近距离全景式地打量和欣赏这一新颖、别致的世界。
此次旅行对我个人阅历和视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诚然,旅行开始之前我已经在美国学习生活了将近两年。但是,由于生活的区域几乎全部局限在信息发达、文化多元的大城市,因此自感对美国的了解未免过于片面粗浅,心中总是有一种想走出去全面真实感受美国的冲动。在旅途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穿行在美国广阔的乡村山野地区。像我将在本书中所描述的那样,这些地区呈现出种种完全不同于城市的景观、节奏和韵律。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次旅行,即使是在最浅显的意义上,我对美国的理解都是零碎不全的。两个多月的亲身经历使我印象中的美国图像逐渐清晰完整起来,它不仅有密西西比河河谷的丰饶肥沃,还有怀俄明州沙漠地带的荒凉贫瘠;它不仅有好莱坞式的浮华热闹,还有寂寞小城的普通平淡;它不仅有纽约大都会的繁华拥挤,还有西部破落小镇的萧索冷清;它不仅有硅谷高科技产业的日新月异,还有中西部农业种植结构的一成不变;它不仅有东北部新英格
兰地区居民的斯文庄重,还有西部牛仔的粗犷豪放;它不仅有中西部民众的热情善良,还有卡车司机的粗暴无礼;它不仅有富商大贾豪宅的辉煌尊贵,还有街头流浪汉的寒酸苦涩。总之,真实完整的美国是一个有着丰富多样性,并常常充满矛盾的美国。是这次旅行让我得八如此全面地了解美国,即使仅就此而言,它无疑也是成功的。
……
编辑推荐 作者的观察和记录完全用了个人的视角,尽管琐碎,却也不乏自然、真切的感性表达。尤其是他对旅途中所接触的普通美国家庭具体、生动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环境的描述和介绍,读起来特别有趣,是我们在许多读物中很少见到的美国。
目录
自 序 美国文明的动与静
第1天:起点——新大陆的老城市
第2天:阿灵顿郊区的家庭晚宴
第3天:幽静的C&O运河小道
第4天;迷途的中国人
第5天: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
……
文摘 书摘
早上6点半钟,我们就从宾馆出发一起去吃早餐。在小镇上一个商店的门口,我们碰到一位刚从洛杉矶骑车到此地的青年白人男子,他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他的骑自行车横跨美国的计划,而我们才刚刚开始不久。我们正好有很多与旅行有关的问题要向他请教,于是便将他团团围住,一直问了半个小时,他很乐意地一一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由于担心昨日积下的雨水有可能会使运河小道变得泥泞不好走,我们决定弃小路而走公路。最初的一段公路高低不平,只是起伏的幅度不算太大。公路两边的景色和昨天所见到的一样,全是绿意葱茏的原野以及零落散布的农家房舍。只不过今天早上天空中阴云密布,看似要下雨的样子。
骑了大约1个小时后,我们遇到这几天来最艰难的一段旅程。这是一段长度只有6公里左右的上坡山路,而其高度落差为600多米。虽然我们之前也遇到坡度类似的山路,但这么长的上山路还是第一次碰到。往上骑了不久,我的双腿便开始发酸。一路上我不停地鼓励自己要坚持住,有时实在是想停下来歇一歇,但一股要挑战自己的念头又会促使自己继续向前挺进。终于,我在杰西卡之后第二个到达了山顶。我对杰西卡说,我们每个人绝对不愿一个人单独骑上来,她笑言:绝对不会。粗算下来,整段山路用去了大约30分钟,我们自行车的速度降到只有平时的一半。
山顶上的景象倒是别开生面。因修路被拦腰劈开的山体断面突兀地立在公路两边,互相凝视着。公路两旁长着参天的大树,树下面灌木丛生。我们的头顶上柔柔地轻轻地环绕着淡淡的白云,一阵阵凉风吹过,我们有如置身幻境。最奇妙的是,山顶拐角处竟有一处人家,他们的
屋顶上架着高耸的天线,门前还停着一辆小型卡车。我不禁感叹房主人的绝妙选择,这里已经近乎是一片神仙逍遥圣地。
杰西卡和我在山顶等他们5位骑上来,每当他们中的一位快到山顶时,我们便大声为他们加油。我们7人全部汇集于山顶后,一致认为这样下去今天会受不了,于是决定再次返回切萨皮克和俄亥俄运河小道。我们在山顶上拦住一辆过路卡车问路,驾车者热情地向我们解释了到运河小道的路线。
离开山顶之前,我们在那里又逗留片刻以饱览四周的美景。站在山顶上,我们的视野极为开阔,远近连成一片的绿色山谷和山岭尽收眼底,高大挺拔的树林和茂盛的草地及灌木铺满谷地和山坡,整片山野绿得让人心醉,阿巴拉契亚山区地势起伏有致,浓郁的绿色也随着地势绵延起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钟灵毓秀让人感叹不已
……
读书人网 >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