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页码:38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7802089379/9787802089372
条形码:978780208937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鹏飞一力
内容简介 《列宁传:全面揭秘真实的列宁》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实事求是。在西方出版的一些列宁研究成果中,尽管不乏一些新观点和新角度,但也有不少对列宁的歪曲和攻击等不实之词。例如,一些西方学者打着心理分析方法的旗号,宣称列宁“从小就是个精神病患者”,抑郁症和轻躁狂症相互交替,贯穿列宁的一生;一些人攻击列宁在党内是信奉“权力意志论”的尼采主义者,在党外则是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马基雅弗利主义者,把“权力欲”说成是列宁从事政治活动的思想动力;还有一些人程度不同地否定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把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列宁的哲学思想对立起来,鼓吹列宁的历史观是经济决定论和唯意志论,把列宁的晚年思想和新经济政策说成是列宁“最后的绝望斗争”。对于这些奇谈怪论,我们自然不能接受。在苏联,有关列宁的传记很多,材料丰富,体裁和方法多样,对列宁的介绍和评价基本上是全面的、中肯的,但毋庸讳言,也有不少地方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和个人崇拜的因素。反对个人崇拜是列宁生前一贯倡导的思想,他本人也身体力行,反对人们对他“歌功颂德”。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公正、全面地叙述列宁的生平及其思想。《列宁传:全面揭秘真实的列宁》对列宁的描述持以下观点:一是列宁是历史中的“人”。列宁是人,不是神,无论其个人的成长,还是思想的发展,都有一个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不足和历史局限性,也有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二是列宁是时代和历史的巨人。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不朽的业绩、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崇高的品德、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方面。三是列宁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和个性的人,其人格具有独特的魅力。
(2)学术性和通俗性兼顾。《列宁传:全面揭秘真实的列宁》力求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系统介绍了列宁从一个懵懂少年到优秀的中学生、学运领袖、仗义执言的律师,最后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程,客观叙述了列宁如何处理友情、爱情、亲情等方面的关系,全面揭示了列宁治党、治国、治军的高超艺术和胆识,从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列宁作为一代伟人的风采。《列宁传:全面揭秘真实的列宁》是一本通俗性人物传记,不是一本列宁思想研究专著,无意于对学术界的各种观点和看法作出评介,但是也力求简明扼要地叙述列宁在各个时期的重要著作的历史背景、写作过程、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从而梳理出列宁思想认识的来龙去脉,阐明列宁主义的“实态”和整体性。同时,书中对列宁主义的实践性、时代性和俄国特色都有宁晚年的一些思考十分重要,《列宁传:全面揭秘真实的列宁》也侧重予以介绍。
(3)在结构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新尝试。作为传记,《列宁传:全面揭秘真实的列宁》主要以列宁生平活动的时间顺序安排章节,但为了更好地概括列宁的有关活动和思想,某些章节的时空跨度较大,从而把“条条”(以事件为线索)和“块块”(以历史时期为线索)结合起来。
作者简介 季正矩,籍贯山东诸城。1985年就读于聊城大学,1989年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现任中央编译局世界所副所长,《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主编,中央编译局政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任中国改革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宣部思政所客座研究员,河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先后出版《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前沿学术对话》、《国家至要——当代国家政治安全新论》、《中国政治发展若干问题研究》、《通往廉洁之路——中外反腐败经验教训研究》等10多部著作,发表《腐败与苏共垮台》、《苏其兴衰成败的十个经验教训》、《经济发展与苏联的兴衰》等100多篇文章,主持重要课题10多项,一些研究成果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好评。曾荣获“中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中国五四青年奖章、中直机关优秀党员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媒体推荐 列宁的去世使世界失去了由战争所造成的唯一的真正伟大的人。
可以认为,我们的时代将进入列宁和爱因斯坦的时代,这两个人成功地完成了巨大的综合工作。一个在思想领域,另一个在行动领域。
……
列宁这样的国务活动家在世界上最多100年才出一个,我们中的许多人未必能够活着再看到另外一个像他那样的人。
——英国哲学家 罗素
编辑推荐 《列宁传:全面揭秘真实的列宁》:客观公正、全面系统地再现列宁波澜壮阔的一生!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伏尔加河畔
金以童年
全优生
心灵的震撼
一个“不安分”的大学生
放逐乡下
第二章 从律师到革命家
特殊的律师
到彼得堡去
身陷囹圄
在西伯利亚流放地
革命伴侣
第三章 建党的历程
“星火”行动
历史性多数
医治党内危机
革命的预演
在白色恐怖中
流亡日内瓦
寓居巴黎
独立建党
第四章 十月的决战
迁往克拉科夫
在一次世界大战硝烟中
远方来信
在两个政权并存的日子里
转入地下
震撼世界的十天
第五章 治国安邦
红色专政
“不幸的和约”
三次遇险
国内战争
创建共产国际
战时共产主义
为革命辩护
在威信与权力面前
第六章 晚年的探索
危机后的选择
外贸垄断制的争论
格鲁吉亚事件
三次中风
病榻上的深邃思考
最后岁月
列宁年谱
……
序言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评价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时曾说过:“这是一次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些巨人“几乎全都处在时代的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有些人则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全面人的那种性格上的丰富和力量”。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温恩格斯的这句话,回首20世纪沧海桑田般的发展历程时,我们深深地觉得,20世纪更是一个伟大和进步的时代,列宁就是这个时代中的巨人之一。这是因为,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领袖和导师,对世界历史和俄国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了解和研究列宁生平事业及其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列宁逝世后,世界各国出版的有关列宁的论著和文章,数不胜数,浩如烟海。但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具体看法和结论也不尽一致。尤其是苏联、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对列宁及其思想的评价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诸如,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还是悲剧性错误?列宁创建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是不是“早产儿”?列宁是不是“极权主义的设计师”?列宁主义是不是斯大林主义的“原罪”?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否已过时?苏联、东欧剧变是否意味着列宁主义本身是错误的?列宁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模式是否仍具有现实性和指导价值?等等。列宁问题,不仅仅是列宁个人的荣辱问题,也不是历史遗留的某种情感问题,而是对他所从事的事业及其思想的评价问题,也是一个现实而敏感、严肃而深刻的问题。因此,应该客观、历史、全面和系统地了解和把握列宁的生平业绩及其思想,并从中得出科学而正确的结论。这对于我们更好地固本清源,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深刻总结苏联剧变的教训,进一步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摘 第一章伏尔加河畔
金色童年
公元1870年4月,正值春天的俄罗斯母亲河——伏尔加河及其支流斯维亚加河开始解冻,融化的冰块不时发出“噼啪”的撞击声,河面逐渐开阔起来。在两条河的交汇处坐落着一座城市——辛比尔斯克。相传400多年前有一个姓“辛比尔”的保加利亚公爵曾住在这儿,因此人们便习惯用他的名字称呼这个地方。17世纪中叶,沙皇下令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内城,并构筑了坚固的堡垒,使它成了一座军事要塞,用来抵御来自南方游牧部落的侵袭。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19世纪辛比尔斯克已成为商港,是粮食、鱼、羊毛、硝石等的贸易集散地。全城有3万多人,大部分是工人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视察员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一家就住在城市边缘特列尔茨街的一座木板结构的房子里。
4月22日(俄历4月10日),阵阵婴儿的啼哭声从乌里扬诺夫家中的小木屋中传出,家中又添丁进口了。小孩大脑袋、高颧骨、蒙古型眼角、略为向上的眼睛和宽阔的前额,极像父亲。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乳名沃洛佳。他就是后来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和导师的列宁。
4月28日,在一片钟声中,尼科尔教堂的执事为列宁做了神圣的洗礼,并登记造册。
在小列宁的摇篮旁,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乌里扬诺娃充满了做母亲的幸福、骄傲和希冀,禁不住唱起了美丽的歌曲:
你生到这个世上来,
命运有什么安排?
你会建立丰功伟绩,
让英名天下传遍,
在危难紧急的关头,
我们敬爱的领袖,
你将英勇地挺起胸膛,
保卫自己的家乡,
用正直无私的心肠,
光明正大的力量,
战胜罪恶和黑暗,
捍卫住真理正义。
……
列宁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出生于1831年7月26日,是一位出色的国民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于阿斯特拉罕一个贫苦的小手工业者家庭,祖父早年是农奴,祖母是属于蒙古族的加尔梅克人。在他7岁时,父亲不幸因病去世,家中一贫如洗,列宁的伯父过早地担起养活全家的重任,虽然他自己也很想求学,但为了使弟弟受到教育,他只好放弃自己求学的念头,先后赶过大车和当过商店伙计,终生未娶,把整个一生都献给了贫穷的家庭。伊尼乌里扬诺夫长大成人后,一直十分感激哥哥为他作出的牺牲。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杰出天赋,在不断克服困难的情况下,于1843年进入阿斯特拉罕中学,先后两次获奖学金,1850年中学毕业时获得银质奖章和荣誉公民称号。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