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青春无主

发布时间: 2010-01-31 16:30:58 作者:

 青春无主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页码:26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80208962X/9787802089624
条形码:978780208962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青春无主》内容简介:“文化大革命”期间,父母被关进牛棚,16岁的文笛无奈地来到农村,开始了他长达五年的知青生活。在农村的五年中,他经历了青春期的的迷茫和绝望,苦难的生活让他学会了思考。他认真劳动,和农民打成一片,教过农民夜校,参加过农村宣传队,接触过麻风病人,办过有问题子女培训班。也“爱”上过比自己大十几岁的有夫之妇,跳过“丰收舞”(偷农民的菜),打过架,唱过“反动歌曲”,混过火车。后在参军、招工中虽经过农民多次推荐,但均因家庭政审“不合格”而无望,最后铤而走险想偷枪到缅甸参加游击队……
后来他接触了文学,从中受到了启发,是文学让他在历史的河流中寻找到了自我。一个人无声地和命运抗争,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内心的坚持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他最终走向了回城读书之路……
作者简介 刘海,1952年生,男,笔名海笛,四川成都人。1969年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当知青五年,后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当中学语文教师16年,后调入成都市级机关。从小酷爱写作,先后有诗歌、小说、散文等百余万字发表于各报刊杂志,有十余篇文章获奖。2006年在人民网开通博客,先后两年被评为强国博客十大男魅力博客。
媒体推荐 “广阔大地有作为”,其实我们知青时代大有作为的只是个别人,能够记录下历史的作品永远都会有价值的。
  ——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邓贤
知青岁月是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它留下这代人成长的脚迹,留下了这代人一段最壮烈的历史。作品还原了当年知青的故事,读来倍感亲切。
  ——作家 田子镒
在时代的潮流中,个人的命运其实是很卑微的。而在那场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被滚滚的洪流吞噬掉的许多年轻的生命也是最让人难过的。所以我希望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历程中,再也不要出现这样的潮流了。
  ——刘晓庆《我的自白录》策划 魏晓霖
小说《青春无主》十分引人注目,网上点击率达百万人次,网友留言几万条。它充分展示了动乱年代和艰苦环境中知识青年的命运,塑造了一群活灵活现、令人肃然起敬的知青群像。每每阅读这些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真实感人的知青故事时,都会感慨万千、感动不已!知青岁月是一段震撼千百万知识青年、牵动整个社会的永远挥之不去的深深情结。
  ——人民网网友评论
编辑推荐 《青春无主》是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一 告别美好的梦
二 生活的适应
三 龙飞的那些花花事儿
四 只要粮食不要命
五 一封没有署名的来信
六 酒醉后的“丰收舞”
七 我给农民当老师
八 遥远的回家“路”
九 家的记忆
十 后山神秘的老人
十一 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
十二 大啖瘟猪肉
十三 三哥和他的情人
十四 夜晚的歌声
十五 会理县城的故事
十六 等待中的失望
十七 梦中的热吻
十八 爱上有夫之妇
十九 惊险的逃票
二十 偷枪
二十一 心中的金蔷薇
二十二 “白卷先生”张铁生
二十三 杀自己的猪让农民吃
二十四 终有梦圆时
后记
……
序言 《圣经》上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在森林中遇见一只饥饿的老虎,他慌忙逃跑,老虎穷追不舍,最后被老虎追到了悬崖边。与其被老虎吃掉,还不如跳崖,也许还有一线生机。想到这他就跳下了悬崖,结果卡在了一个结满梅子的树上。他听到悬崖下狮子的吼声,又看见有一黑一白的两只大老鼠在交替啃咬梅子的树干,他陷入了绝境,心反而平静了。心想被老鼠咬断树干跌死,总比被葬身狮口好,于是他找了一个三角形的树丫,坐了下来,摘了些梅子吃,想到迟早都是死不如好好睡一觉。吃了梅子后,这个人闭上眼睛便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黑和白的老鼠不见了,老虎、狮子也不见了。原来在他熟睡时,老虎按捺不住,冲着他跳下了悬崖,摔下了深渊,老鼠被老虎的吼声吓跑了,摔下山崖的老虎与狮子咬斗,双双负伤逃亡了。
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就像饥饿的老虎,一直追赶着我们;死亡就像凶猛的狮子一直在悬崖尽头等待我们;白天、黑夜交替如同黑、白老鼠,在不停地用力咬着我们暂时栖身的生活之树。
苦难之中的感知,比欢乐的体味更刻骨铭心。苦难的经历可以是人的宝贵财富,也可以是人的负资产。只有有着积极人生的人,才可以获得这笔财富。当我们以不屈的意志去对待苦难并战胜苦难时,我们就会在苦难的洗礼下,让生命充满成长的快乐,并让生命在苦难中幻化出瑰丽的色彩,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信仰就更为坚强。
知青生活是新中国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景观,是千百万知识青年演奏出的一部雄浑悲壮的命运交响曲。他们之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雨历程,而每个人又都是一部书。在人生的天平上,唯大波大澜大苦大难分量最为沉重。
文摘 二生活的适应
汽车载着我朝下乡的公社开去,几十辆汽车队伍逐步开始分散,车队越来越小,最后到我所到的公社时仅剩两辆汽车了。我所到的公社知青有三十多人,汽车把我们载到公社外的公路边,放下我们的行李,便朝渡口(今攀枝花市)方向绝尘而去。
在公路边的机耕小道上,公社干部带着分配有知青生产队的农民来了。这些农民站在机耕小道上,敲着锣鼓,虽然人不多,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欢迎知青的队伍。这些农民穿着很破旧,但他们的脸上却流露出淳朴的笑容。这里的农民们对毛主席欢迎知青到农村的最高指示在认真地执行,他们热情地欢迎知青们的到来。
那天,公社的社长和干部都来了,管知青工作的武装部部长对我们知青简单讲了几句话以示欢迎,之后便点了名,把知青一一介绍给各自来接我们的农民。叫到我和陈化、金林的名字时,迎面走来一中年妇女,头上戴一顶用青布盘的大圆帽,腰上系着藏青色小碎花的围腰,脚上穿一双图案绣花布鞋,这是当时凉山一带妇女时髦的装束。她脸很黑,眼角满是皱纹,背有些微弓,人显得苍老,我看不出她的实际年龄,好像比我70多岁的外婆还显得老些。她向我们介绍她是我们生产队的妇女队长。
“婆婆,生产队还有没有其他人来接我们?”我问。
“这几天队里活路多,只有我和民兵排长、小胡来接你们。”妇女队长怔了一下,她指着旁边一中年汉子和一位青年农民说。她看了看我们的行李,又对我说:“嗨,今后你叫我大妈好了。唉,我还以为你们有好多行李,才这点东西啊,早知这样,我们来两个人接你们就行了。”说着他们便把我们的行李分别放在他们各自的柴架上,让我们跟着他们上路了。大妈他们在前边带路,我们空手走在他们的后面,他们生怕我们摔倒似的,不时叫我们要小心,注意脚下的路。我们在丛林中穿行,山间的羊肠小道,时上时下,才过了一会儿,我就有些走不动了,他们只好停下来等我。
“噢,你多大了呢?”大妈问我。
“16岁。”我回答她。
“哟,才丁点儿大就离开了爹妈,真是。”她疼爱地叹了口气,忙叫民兵排长和小胡停下来,居然提出要我们几个分别坐在他们的柴架上,让他们扛着我们走。这怎么成?我非常不好意思让人抬着走,她却亲切地对我说:“来,小同志,没关系,我这个柴架平时要扛200来斤东西,你不过几十斤,算不了什么。再说从这里到生产队还有30多里山路,照这个走法,天黑都到不了的,这深山老林可有豹子哟。”
一听说豹子,我的心都紧了,在成都时就听说豹子厉害,比老
……
后记 共和国已走过了60年,国家的历史有辉煌也有艰辛。我们这批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的历程,也融人了祖国前进的脚步。全国千千万万个知识青年与祖国同命运,我们品味自己那段知青岁月和生命的历程,我们的故事也不会随风而去。
年轻时,读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被老清洁工夏米日复一日到首饰作坊收集灰尘筛选金粉,为心爱的姑娘打造一朵金蔷薇的故事所感动,我也曾想用一生的精力为祖国、为祖国的人们打造一朵金蔷薇。
作家贾平凹说:“你可以有不同的文字观念,可以有多种写法,但‘大道’的东西不能丢。中国文字最动人的是有人情之美,在当下这个人性充分显示的年代,在叙写人与人的温暖,在叙写人心柔软的部分,应是我们文学的基本。”(《文学不应丢失大道否则写不出杰出作品》,载于2009年7月10日《人民日报》第11版。)我的《青春无主》长篇知青小说,有自己坚定的信念,我深信在任何苦难的生活中都有爱,有温暖,有光明。黑暗、丑恶的东西都会过去。知青生活、知青岁月让我在冷漠中感到温暖,在恶狠狠之中感到同情,在毁灭中看到希望,但愿我的“金蔷薇”能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
小说的主人公不必是自己,或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但关注生活,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我爱生活中的许多人,我的写作才有了许多不同的色彩。我酷爱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写实风格,作品中的“我”文笛,有作者的影子,但绝非作者本人。《青春无主》中的各色人物,是你的、我的、大家的,如与现实生活中的你相同,请你千万别对号人座,这是艺术的典型,杂取种种人,纯属虚构,愿你也在作品中找到你的影子。
我的工作是与文字打交道,看文章编书稿,为他人做嫁衣,只有利用晚上、周末、节假日写自己喜欢的东西。故《青春无主》时时被手头的工作所中断,断断续续写了多年。
读书人网 >青春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