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省出版社
页码:28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540672447/9787540672447
条形码:978754067244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在《静水无形》这本集子里,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应一些报刊的征文活动而作的,算是命题作文。也有几篇游记散文。作者静下心来,好好理一理这十几年的生活,好好琢磨一下所遇到的人和事,也好好解剖一下自己,希望能真正“吃”透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生活怎么会是这样子的?生活中的人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每有所感,如果当时能有点时间,能“安静”下来,便会发而为文。这些文章,大多是短小的。情绪上多少带了点伤感,带了点沉郁。 在这本集子里,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应一些报刊的征文活动而作的,算是命题作文。集子中也有几篇游记散文。
作者简介 肖建国,男,1952年生于湖南省嘉禾县。读了小学,读了初中,可是没有读高中,然后又读了湘潭大学、北京大学。做过下乡知青,卷烟厂工人,《湘江文学》编辑、编辑部副主任,专业作家,曾任副县长,《红娘报》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芙蓉》杂志主编,湖南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1994年南迁广东,任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1972年开始发表小说。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散文集等16部。主要作品有《左撇子球王》、《上上王》、《男性王》、《中锋王大保》、《血坳》、《四十岁是篮球的下半场》、《多情湘女》等。作品曾获首届庄重文学奖、首届湖南省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奖、《青春》小说奖、《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湖南省青年文学奖等二十多个奖项。出席过全国第三届、第四届青创会,两次均为湖南省代表团团长。出席过全国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作家代表大会。在湖南时曾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目录
代序 儒者肖建国
第一辑
乡里四季
鱼
篮球半生缘
荒漠中的探求
读书忆旧
得空就默书
本命年的那个国庆节
我当了一回工宣队员
永远的湘大情结
善待人生
我跟《长沙晚报》的缘分
初做县太爷
挂职副县长
械斗在前
在北大作家班
考试
听课记趣
自行车意识流
北大恋爱景观
第二辑
我的母亲
瓜藤野菜
怀念叶蔚林
遥想莫应丰
夏日牵挂
强仔故事
肖大姐
小雷
门卫大嫂
高总
十年小聂
老友贺梦凡
清明复清明
多情湘女
女人是豆腐脑
女人当自弱
割草的妹子
开亲的形式
湘南的人
第三辑
山水间逗留
漂过布柳河
塞车的感觉
香港的运动场
在德国起早赶火车
展示人生的矿井
给荷兰人挑毛病
第四辑
享受孤独
不合时宜的设想
谁与同醉
一种消闲
踏着铁轨回家去
走路的收获
关于乌纱帽的传说
选题会
书房
要有文学的坚守
无力的文学
假如
我爱宋词
我喜欢NBA的理由
好好做人
第五辑
也说说王蒙
善良的李尚枝
奇石和奇文的缘分——评《小石头记》
客家风情的画卷——《程贤章中短篇小说选》序
激愤与平和——《吕雷中短篇小说集》序
他把生命的铁板顶起来 ——《郑九蝉文集》序
《秋山驿路》序
旧时情怀——《母城》序
人生需要准备
小人物的颂歌
热闹的张大干
改革历史文学——读《万历十五年》
散淡出滋味——读杨福音随笔集《长岭上》
后记
……
序言 建国是我的学长。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年,在我跨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就听到了他的名字,是系主任羊春秋老师作为学校骄傲讲给我们听的。而在昨天,母校的一位应届毕业生来我处求职,我翻开《毕业生推荐表》的“学校情况介绍”一看,建国的名字还在,仍然是母校的骄傲。
母校湘潭大学尽管忝列全国重点,但实在算不上是名校。在她三十多年的办校历史上.毕业生数以十万计,当官当到省部级、教书教到博导级、学问做到院士级、发财发到亿万级的校友大有人在,为什么建国就能独领风骚几十年呢?我认为。这显示了母校评价学子特异的眼光。现在我就把我认识的建国介绍给大家。
我1988年毕业分配到湖南省文联,成了建国的同事。当时,建国的文学创作正处高峰期,从北京大学作家班毕业又被省委安排到湘南永兴县挂职当副县长,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我和他见面不多,见面多在文联院子的篮球场上。文联和作协分家后,我和他搬到作协院子的一栋楼上,见面也换到国防科技大学的球场。日子不成不淡地度过,转眼就来到1991年。
文摘 第一辑
乡里四季
那年下放,父亲送我回了老家的乡下。
老家在湖南的南部,地属桂阳县。三国时张飞在那里做过县令,留下很多遗迹和传说。老家还在距县城很远的一片山里,一个叫肖家边的地方。肖家是大姓。好大一个村子,好浓密的一片房屋。按当时人民公社的建制,肖家边村就叫肖家边大队,内里分作了上十个生产队。我家的祖屋在六队辖区,我就自然地成了六队的社员。
祖屋紧挨着朝门。 “朝门”者,是湖南地区关乎风水的一个通俗称谓,据说,一个村子的风水,都集中在朝门上。这是全村人的主要进出通道。村里人讨媳妇,花轿要在这里停一停,才能进村;村里“老”了人,棺材须在这里摆一摆,才能抬出去。村里的一应大事需要出来进去,都要在这里稍事停留,烧一炷香,炸一挂鞭炮。朝门里侧竖有高大石碑,上刻历代先人生庚年辰。最早的祖先选好村址,建成朝门,一栋栋青砖大屋就紧挨着砌过去。老家的人对阳宅和阴宅的修建,都是很讲究的。生要青砖瓦屋,死须重漆棺木。我住下来后,到很多人家去串过门。我惊异地发现,老家的村巷都是石板铺就,很规整,很干净,全村百多两百户人家,皆青砖黑瓦,整木梁柱,没有看到一间草房。房子都很大,差不多都是一种模式。进了大门,迎面一道板屏,板屏后是一方天井,从天井两旁绕过去,是堂屋。堂屋很高,很宽敞,很亮堂,有的四根柱子,有的六根柱子,可以摆好几桌酒席(村里人办红白喜事,就在堂屋里摆酒席。一处堂屋不够,便再借一处)。堂屋尽头一扇板壁,正中是神台,供着祖先牌位。神台两侧贴有对联。堂屋两侧,各是歇(睡)房、杂屋、火炉房。楼上楼下,房间很多,少说也有十多间。一栋屋里,有的住一家人,但大多住两家、三家,甚至四五家人。
后记 上世纪的90年代初,我离开作家协会,到了一家文艺出版社担任社长:几年后,到了广州,还打同样的一份工。当社长是很忙,很累,也很烦人的,谓之“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一点不过。所以,我基本上停止了写作。
但也不是完全停笔。写作是我安身立命之所在,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能够停止么?不可能。但确实写得少了,——很少。我是个喜欢安静的人(我总以为,写作是件“安静”的事情),然而身上披了个职务,却是件扰攘的事情,使人无法安宁。当然有个实职也有点好处,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在生活这个泥潭里打滚,可以比较贴近地观察生活。生活中的林林总总,常让我生发出许多感触。有感触,就会有思索。我常常在心里发问:生活怎么会是这样子的?生活中的人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每有所感,如果当时能有点时间,能“安静”下来,便会发而为文。这些文章,大多是短小的。情绪上多少带了点伤感,带了点沉郁。可惜是能把思绪圈住,写成文章的情形不多。往往是,思绪飘忽,徒然感叹,疏于动笔。
然而我应该感谢报刊界的朋友。在这本集子里,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应一些报刊的征文活动而作的,算是命题作文。这些年,报纸杂志的征文活动多了起来。事先,举办者总会找几位作者约稿,据说是为了保证征文作品的质量和代表性。每有约稿,我都欣然应从。这有个好处,可以逼着自己不得不坐下来,认真地构思、写作。征文的内容,大多与过去的生活有关。这就需要回忆,翻拣。跟同辈人比较,我的经历要略为丰富一点。这使我增加了很多阅历,也使我的思索有了更多的依托。当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场景,一些细节重新在眼前生动起来的时候,我的情绪也隐隐会激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