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33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208087237/9787208087231
条形码:97872080872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旧约笔记》内容简介:基督教是所谓的“圣书宗教”,但“圣书”写的是什么,又是如何写的呢?古代以色列人的宗教和历史文化经典,部分地被基督教继承为《旧约》,它的历史跨度、文化含量、文学深度等等,与它的篇幅一样,大大超过后来的《新约》,而对于处在一种异质文化中的现代人而言,理解的难度,恐怕也同样是这个比例。本书摘取了《旧约》中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些篇章,以现代学术成果为背景,用作者自己的眼光和感受,予以解读。宗教追求神,反映的其实是人——人的欲念,悲欢,爱与恨,安与不安,理想的遥远,现实的残破。以民族命运为最终依托的宗教,带着与生俱来的某种悲壮。这种人的、民族的和历史的戏剧性,令宗教——和它们的圣书——久远不衰。
作者简介 张晓梅,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学士、哲学硕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宗教教学研究。
编辑推荐 《旧约笔记》稿以扎实细致的圣经研究为基础,对《旧约》的律法、先知、著作三个部分进行梳理和说明,以源起、律法、历史、先知和文学等几部分带领读者正确而规范地阅读这部基督教经典。作者的写法通俗易读,兼顾了圣经宗教研究的严肃性和严谨性,以及笔记类题材的大众阅读口味,对于读者熟悉和了解这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旧约笔记》的写作思路类似冯象先生在三联出版的《创世纪》,只不过在写作上更加强调普通读者阅读《旧约》会碰到的障碍的说明和注释。
时代变化,信仰之关于人生的意义也在变化,而信仰越重,人生就越轻,人生越轻,信仰也就越重。无论有没有神、有没有彼岸和天堂,无论苦难能否最终得救赎,人总还是生活在这悲喜交加苦乐掺杂的人世间。这世间有这样的人和事,神佛若在,亦当羞愧。
人生也卑微,在天地间是如此渺小脆弱的存在;人生也高贵,精神不死便可顶天立地。
生有时 死有时
栽种有时 拔出栽种的也有时
杀戮有时 医治有时
拆毁有时 建造有时
哭有时 笑有时
哀恸有时 跳舞有时
抛掷石头有时 堆聚石头有时
怀抱有时 不怀抱有时
寻找有时 失落有时
保守有时 舍弃有时
撕裂有时 缝补有时
静默有时 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 恨恶有时
争战有时 和好有时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篇 源起
01 楔子
02 伊甸园
03 挪亚
04 亚伯拉罕和以撒
05 雅各和约瑟
第二篇 律法
06 耶和华
07 摩西
第三篇 历史
08 《申命记》
09 《士师记》
10 参孙
11 扫罗和大卫
第四篇 先知
12 以利亚
13 以赛亚
14 耶利米
15 约拿
第五篇 文学
16 约伯
17 《传道书》
18 《雅歌》
写在后面
……
文摘 第二篇
律祛能是在用直笔,意图读者如实去理解“直到今日”。他当然不是在邀请当时的世人或后代的考古学家去现场求证,他更像是在明白地表示自己写的不是历史而是故事,是童话,是传奇。他在呼吁读者莫要当真。
前文中提到,((创世记》的部分文字下面隐藏有与字表本义相违的“颠覆”义,这个现象在《约书亚记》中再次出现,而且频率和显然程度都大大提高。这样来看((约书亚记》,那么现代读者对它字里行间表达的野蛮和暴力有抗拒心理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就连它的作者,也在很自觉、很巧妙地自我颠覆。《约书亚记》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这样一件事:以色列人吹了七天的喇叭,吹塌了耶利哥的城墙。圣经中记载的神迹奇事,比这件更神更奇的有很多,但它的反讽意味过于强烈,以至于连保守的神学家都很少为之辩护,在世俗文学中,它更是不幸地沦为反讽的标本。其实我们若公平地考量耶利哥城墙的故事(或者还有((约书亚记》中同样著名的日头不落的故事),不会找出它与芦苇湖(“红海”)的故事有什么不同,《新约》中的五饼二鱼跟它也是同样的性质。但它被放在《约书亚记))里面,也就沾染了整部(《约书亚记》的颠覆意味,似乎被喇叭吹塌的不是耶利哥的城墙,而是耶和华空虚高大的形象。反讽效果如此,我们很难想像它并非《约书亚记》作者的本意,那么《约书亚记》究竟是谁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就都成了极其有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