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185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3月
ISBN:7500448198
条形码:978750044819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研究了中国宗教与文化艺术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关系;论述了宗教与民俗相辅相成的深远关系,包括经济生活中的宗教民俗,节日岁时中的宗教民俗,日常生活中的禁忌等。本书论述精到,资料翔实,有很强的可读性。
编辑推荐 本书以理性和宽容的态度对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中文艺与民俗两个重要领域之间做了互动的阐释,它既是中国宗教向文艺、民俗的辐射,又是中国宗教对文艺、民俗的吸收。书中在阐释各种宗教在中国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多方面作用和巨大贡献,改变那种单纯视宗教为消极落后思想的片面的陈旧观念,以利于现代人文包容精神的发扬。
目录
上篇 中国宗教与文艺
一 宗教与文艺的差别和亲缘性(3)
(一)宗教与文艺分属不同的文化形态(3)
(二)宗教与文艺具有很强的亲缘性(4)
二 中国宗教与文艺(9)
(一)中国宗教的特点(9)
……
文摘 书摘
在众多的文化形态之中,宗教和文艺的关系非常密切,具有天然的内在的亲和性,这是人们都看得到的历史事实和现实情状。
从它们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上说,宗教世界与艺术世界都是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想象世界,都是人类想象的产物。从根源上说,宗教与艺术都来源于社会生活,但是就其表现方式而言,它们都不是社会生活直接的反映,都不具有现实的真实性,都是相关的人们(如宗教家和文艺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具有超俗、夸张的成分。例如:道教所描绘的神仙世界,由三清、四御和众多的神仙组成,他们长生不死、神通广大、逍遥自在。这样的世界是人们的一种理想和寄托,在现实的宇宙空间里是找不到的。在小说《红楼梦》里描写的荣府、宁府和大观园,以及贾宝玉、林黛玉等众多人物,只是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宗法等级社会后期的社会矛盾和生活本质,并体现了作者的批判意识和社会理想,但不是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的事情。因此,读《红楼梦》不能把它当作历史来读,只能当作小说来读,尽管它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也许比历史书还要强烈,然而其人物与情节毕竟还是虚构的。
宗教的幻想、文艺的虚构、社会的理想,三者都是非现实的和超现实的,都有想象的成分,所以也常常容易被混淆。以黄帝的传说为例,当人们把黄帝的神奇故事当作真实的存在,从而加以崇拜时,黄帝便成为民间宗教和道教的神;当人们把黄帝的神奇故事当作被加工的英雄神话时,它便是一种早期的民间文学;当人们在黄帝身上寄寓着和平、文明、幸福的希望时,黄帝的故事便体现一种社会理想。
从宗教和文艺的思维方式上说,主要是形象思维,这是两者与哲学(主要使用逻辑思维)的重要区别。宗教教义和崇拜的对象,要使一般民众易于接受,必须加以具象化,成为可以感知的生动形象。且不说各种多神教中的神灵,大多是拟人化的形象,就是一神教的伊斯兰教,声明禁止偶像,但是真主仍然是有感情意志、能赏善罚恶的惟一至上神,它不过不是形体的拟人化,而是精神的拟人化。何况伊斯兰教的天堂地狱,更是绘声绘色,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的佛、道二教,其净土仙界,固然有生动的刻画;其地狱冥界,更着力于形容描绘,便之阴森恐怖,什么“上刀山”、“下油锅”、“挨锯锯”、“喝铁水”,使人毛骨悚然,不敢为恶。文艺要以情动人,也必须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情节,用人们可以感受的富有色彩的语言,去感动读者,使之激奋陶醉,所以文艺创作必然借重形象思维。哲学要以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