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听南怀瑾讲禅

发布时间: 2010-01-31 17:06:12 作者:

 听南怀瑾讲禅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页码:25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9787801128195
条形码:97878011281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听南怀瑾讲禅》禅是一盏指路明灯,禅语、禅思、禅事、禅诗,无不蕴涵人生的最高智慧,它净化心灵,美化人格、强化内心的力量。让人闪久闭的心门豁然开朗,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博览群书,实地修为,身体力行,讲法布施。以其学贯中丁之识,涵盖儒释道三家所长,融会诸子百家之观,站在生命本身及国学的顶端,发别家所未发,讲别家所未讲,生动幽默,通俗易懂地将禅理转化为满天花雨,洒向红尘众生。望读者沙滩拾贝,觅得珍珠,领悟奥妙,不胜喜悦。
编辑推荐 《听南怀瑾讲禅》讲述了:身处凡尘俗世,聆听怀瑾妙语,回转众生百态,摘得方外禅心。
当下无贪便是禅,当下无嗔便是禅,当下无痴便是禅,无下无疑便是禅。
禅不是释放,禅不是能量,禅不是冲动;禅只是无奇,禅只是看破,禅只是放下。
南怀瑾先生指出,在自然天地之间,禅机妙意无处不在。一粒沙尘中包涵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中蕴藏一个天堂。无论行云流水,无论永恒宇宙,禅无处不在,获得禅心的唯一妙境,唯有“平常”二字。
目录
第一讲 平平凡凡是真生命的道路
翠竹黄花皆般若
蚌泪孕珍珠,伟大源自平凡
大海本在最低处
平常心:激情的生活姿态
神仙也要凡人做
众生平等,差异都是人所定
平平凡凡才是真

第二讲 真正的信仰是心灵的恭敬
暗夜灯塔,返航心乡
肉眼、心眼、天眼
一文钱填满心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条条大路通罗马
莫忘心灵后花园
真正的信仰在于心灵的恭敬
做人做佛两不误

第三讲 中毒深深深几许
贪欲:一剂穿肠毒药
嗔如刃,比刮骨钢刀更锋利
自大的慢,何时忘却营营
呆痴是智者的朴素外衣
疑惑:失乐园的遮羞布
追求幸福恰恰是幸福的阻碍
红尘颠倒之终极无间

第四讲 行云流水般的快活人生
幸福到想哭
草籽启示录:生命当如不系舟
云水随缘,生死由他
残缺也是一种美
生不快活,莫若死去
双溪舴艋舟,莫问几多愁
做清醒的白日梦

第五讲 放下就踏上了苦海的岸
生活:一张无常的尘网
执著是自缚的蚕茧
心中梁木一根,放下就是舵和桨
不必回头,彼岸此刻在脚下
放手,得救的最妙药方
看似悖论,悬崖深谷得重生
烦恼如贼,偷窃人生

第六讲 芒鞋竹杖的生命驿旅
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
莫看船儿无底,有心就能渡河
做好事才是真智慧
跳出尘缘外,不落世俗中
苦海只有掉下去,才晓得有多深
箴言,只简单一句
流星刹那,明心见性的生命微笑
明天还有明天的事

第七讲 大悲悯与大爱心
以出世心,为入世事
慈是浊世一盏灯
娱乐时代的大悲心
施比受更为有福
佛本多情
时刻惦念天下苍生
慈悲育才之道——生命的延长线

第八讲 心为修行初渡头
荒诞中的真谛
佛是能磨洗出来的吗
文字砖是敲不开门的
水中果然能捞月
别让偶像占据心田
心为修行初渡头
人生成淡两由之
迷失时转回内心的港湾

第九讲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般若+菠萝蜜=?
悟来悟去只悟个空
心境是没有界的
悟空原来是个行者
起疑才能有悟
佛祖是怎样炼成的
忘我无我的大彻大悟

第十讲 返璞归真,寻回失落已久的灵性
不得不认的真
寻回失落已久的灵性
像孩子一样清净快乐
最宝贵的天真野趣
出淤泥而不染
花和尚的真性情
沉默是金,尽在不言中
……
文摘 第一讲平平凡凡是真生命的道路
大师语录
你千万注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上菩提是非常平实的;古德告诉我们,道在平常日用间。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绝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东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说过,“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实的。
人常常自命不凡,但是那是自命啊!自己认为自己不凡而已。要真正到达最平凡处,你才会体会到最高的。我常常说笑话,世界上有两个苹果成了人类的文化;拿西方的文化来讲,一个苹果被亚当和夏娃吃掉了,所以造出人类的历史来,另有一个苹果被牛顿看见了,于是把世界的文明变了一下。——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在我们平常的观念里,总认为佛走起路来一定是离地三寸,脚踩莲花,腾空而去。这本经记载的佛,却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着脚走路,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时候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圣人之道的完成。希望青年同学千万记住金刚经开头佛的这个榜样,这个精神。——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翠竹黄花皆般若
南怀瑾先生恳切地告诉我们,成佛的智慧,不需要向外寻求,它并不离开世间的一切。世间法就是佛法,任何学问、任何事情,都是佛法。
一切世间的学问、智慧、思想,一切世间的事,都可以使你悟到般若在哪里,到处都是。在看花中就能悟道了,在风景中也能成佛。
的确,一切现成,就看你怎么拣拾了。南怀瑾先生在此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最朴实的道理,那就是在自然天地之间,有无处不在的禅机妙意。一粒沙尘中包含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中蕴藏一个天堂。
生命中缺少的不是风景,而是一双发现美丽风景的眼睛。道理是如此平常,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像孩童一般的单纯心灵来体悟。真谛本就是为朴素的信心敞开的。
有一位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的人认为不可思议,不知信与不信哪个正确呢?”
慧忠国师从容答道:“这是文殊菩萨的境界,并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接受的。”
学僧闻后,仍不明白,再问道:“到底是信者正确,还是不信者正确?”
慧忠国师
……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