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页码:16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802068673/9787802068674
条形码:978780206867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青少年
丛书名:六角丛书中外名人传记
内容简介 《苏轼》讲述了:他是一位豪放的词人,一位大诗人,一位散文家,一位大书法家,一位创新的画家。他是一位思想家,一位政治家,一位史学家,一个厚道的判官,一位人道主义者。他是一位工程师,一个美食主义者,一位瑜伽修行者,一个爱酒好茶的人。
他的性格复杂而又简单,他的经历幸运而又坎坷。
他就是他,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
编辑推荐 《苏轼》是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
他是一位豪放的词人,一位大诗人,一位散文家,一位大书法家,一位创新的画家。
他是一位思想家,一位政治家,一位史学家。一个厚道的判官,一位人道主义者。
他是一位工程师,一个美食主义者,一位瑜伽修行者,一个爱酒好茶的人。
他的性格复杂而又简单,他的经历幸运而又坎坷。
他就是他,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
“六角丛书”的由来
印张是计算图书定价的基本单位,在图书内容、开本、印张、材料和工艺相同的情况下,每个印张的基价越离,图书的定价就越高。权威机构通过调查表明,目前市场上的单色图书定价每印张在120200元之间。“六角丛书“以每印张060元左右作为单色图书的基价,现已成为“高品质、低定价”图书的代名词。
为满足市场需求,光明日报出版社又陆续推出了以“高品质、低定价”为理念的双色版图书和彩色版图书.这些图书也统一纳入“六角丛书”系列。
如今,“六角丛书”已经成为光明日报出版社特色图书品牌之一。
一个天才穷达多变的一生。
目录
第1章 眉山奇秀
一 郁然千载诗书城
二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
三 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
第2章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一 一举成名天下知
二 宦游直送江人海
三 在凤翔的快乐生活
四 暗香先返玉梅魂
五 扶灵还乡
第3章 风云变幻
一 王安石变法
二 新旧党争
第4章 人生看得几清明
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
二 西湖边上的法庭
三 千里共婵娟
四 苏门四学士
五 乌台诗案
第5章 东坡居士
一 东坡农场
二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 谁道人生无再少
四 三咏赤壁
第6章 元大臣
一 相逢一笑泯恩仇
二 从落魄江湖到翰林学士
三 此生此夜不长好
第7章 还来一醉西湖雨
一 “苏堤春晓”与“三潭印月”
二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三 身后牛衣愧老妻
第8章 天涯海角
一 “安”于惠州
二 患难知音王朝云
三 曾见南迁几个回
四 大江东去浪淘尽
……
序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景祜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历1037年1月8日,生于四川眉山。据说他出生时附近彭老山上的草木一夕枯死,将钟灵毓秀都汇集到了东坡身上。
庆历三年(1043年),八岁的东坡师从道士张易简读书,始闻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杰之名,倾慕非常。
至和元年(1054年),东坡娶妻王弗。二人因“唤鱼池”而结缘,婚后互敬互爱,琴瑟和鸣。
嘉祜二年(1057年),苏轼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获得欧阳修、梅尧臣等朝廷重臣的赏识。同年,母亲程夫人于家乡病逝,父子三人回家奔丧。嘉祜四年,守丧结束,苏洵带领两个儿子、两个儿媳离开家乡,同赴京城。父子三人一路行来,唱和成诗,编为《南行前集》。
嘉桔六年(1061年),苏轼与苏辙同举制科,东坡入第三等,苏辙入第四等。十二月,东坡携妻王弗与子苏迈赴凤翔,任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治平二年,凤翔府任职期满,东坡还朝,入史馆任职。五月,妻子王弗病逝,东坡悲痛不能吟诗。次年四月,苏洵去世,东坡与苏辙扶灵还乡,守制丁忧。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东坡为父守丧结束,续娶王闰之为妻,同弟苏辙启程入京。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开始变法。五月,苏轼上《议学校贡举状》反对王安石以经义策论代替诗赋的科举改革。十月,作《上神宗皇帝书》,全面反驳新法。
熙宁四年(1071年),东坡自请外放,任杭州通判。以后,他辗转四州,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东坡为官一方,政通词美。在杭州,他赏西湖美景,为名妓填词,在西湖边审案,与朋友讨论诗词歌赋。在密州,他怀念王弗,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他报国壮志难酬,作《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他思念弟弟,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徐州,他祈雨抗旱,筑堤抗洪,同百姓同甘共苦,度过灾难。
文摘 插图:

苏序有三个儿子,长子苏澹,是个平凡人。次子苏涣,就是中进士那个,曾经轰动乡里,苏轼曾回忆“天圣中,伯父解褐西归,乡人叹嗟,观者塞途”,苏辙也曾说过,当时“乡人皆喜之,迓者百里不绝”。他们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也足以看出这位进士伯父对苏家、对两个侄儿的影响有多大。三子苏洵,就是苏轼的父亲,虽然他一辈子也没考中进士,但却比他二哥有名得多。在我国古代通用的儿童启蒙教材《三字经》中,就提到过他:“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老泉”是苏洵的号,由他家乡祖茔而得。
人们把苏洵作为大器晚成的代表,列在教科书中,教育学生。那么,二十七岁以前的苏洵,干什么去了?“养不教,父之过”,苏洵从小不爱学习,肯定是苏序没有教育好。苏洵天性沉默寡言,个性强烈,不服管教,估计苏爷爷也拿他无可奈何。于是生性乐观豁达的苏爷爷也就顺其自然,不再强求。可是,眼看着二儿子中了进士,开始做官,小儿子却仍然游手好闲,弃学游荡,苏爷爷有些着急了,他开始想办法。古人都讲先成家,后立业,所以,他先给儿子成家。
苏家在当地算是名门,苏洵本身也天赋聪颖,自然会有名门闺秀来配。苏洵的妻子程氏是大家小姐,父亲曾是大理寺丞。程小姐知书达理,结婚后也肯规劝丈夫,但似乎没什么效果。婚后,两人先是生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可儿子没多久就夭折了。苏轼出生之后,身为父亲的苏洵一朝觉醒,要以身作则,给儿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于是,他开始发愤苦读。程夫人自然会全力支持,她辛苦操持家务,抚养孩子,给苏洵创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