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近代公司治理(1872~1949年)

发布时间: 2010-01-31 17:24:00 作者:

 中国近代公司治理(1872~1949年)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25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0970829X/9787509708293
条形码:978750970829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20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河南大学经济学学术文库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公司治理(1872~1949年)》主要对近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设计、运行情况进行介绍,并对制度设计与运行情况之间的差异进行说明。由于公司制度在近代中国有一个逻辑演进的过程,治理机制的变化较大,为了更好地把握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书中将近代公司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对每个阶段有代表性的公司的治理机制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近代公司治理进行总体评价,并揭示近代公司治理在总体上失效的根本原因。《中国近代公司治理(1872~1949年)》的最后,对公司治理在中国成功的可能性进行了理论性探索,认为制度创新应基于中国国情,以集体主义取代西方的个人本位。而其关键点则在于人民公告的培养,因为任何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背后都有道德方面的诉求。
作者简介 高新伟,1969年生,河南商水人,1993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文博学院,取得历史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师、河南大学产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成果:在《天津社会科学》、《人文杂志》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并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
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公司治理(1872~1949年)》是河南大学经济学学术文库中的一册。
目录
导论
一 基本概念界定与选题意义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不足
三 指导思想、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应用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章 晚清时期的公司治理机制(1872-1911年)
一 中国公司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近代中国面临的危机及对“富强”的追求
(二)西方公司的示范效应与华商附股行为
(三)传统民营企业中的公司制因素
二 政府控制下的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企业
(一)公司制度的移植与官督商办模式的选择
(二)官督商办企业的制度安排
(三)官督商办企业中的官商矛盾
(四)多元权力博弈下的官商合办企业
三 清末民营公司的初步实践及其治理机制
(一)清末国家工商政策的调整及《公司律》的颁布
(二)清末民营公司的发展状况
(三)清末民营公司的治理机制

第二章 民国中前期的公司治理机制(1912-1936年)
一 投资环境的变化与私营经济的扩张
(一)投资环境的变化
(二)私人资本的扩张
(三)私人资本投资近代公司的状况
二 近代家族公司的治理问题
(一)核心家族的利益保障机制
(二)家族内部的利益调节
(三)中小股东的权益保障
(四)企业集团法人控股治理的探索
三 北洋政府时期官僚参股公司的治理问题
(一)官僚投资近代企业概况
(二)北洋政府时期官僚资本投资公司的治理机制
第三章 民国后期的公司治理机制(1937-1949年)
第四章 近代公司治理机制的总体评价与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河南大学经济学科自1927年诞生以来,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了。一代一代的经济学人在此耕耘、收获。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罗章龙、著名经济学家关梦觉等都在此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新中国成立前夕,曾留学日本的著名老一辈《资本论》研究专家周守正教授从香港辗转来到河南大学,成为新中国河南大学经济学科发展的奠基人。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以后,周先生率先在政治经济学专业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河南大学于1981年首批获得该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79年,我校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专门的《资本论》研究室。1985年以后,又组建了我校历史上的第一个经济研究所,相继恢复和组建了财经系、经济系、贸易系和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经济学院。目前,学院已发展成为拥有经济学类全部4个本科专业、18个硕士专业、3个博士专业、1个博士后流动站、两个省级重点学科点、2000多名师生规模的教学研究机构。近30年中,培养了大批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并且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培训了大批专门人才。
文摘 第一章 晚清时期的公司治理机制(1872—1911年)
晚清时期,在外国公司的示范效应下,经过商人与政府的博弈,先后产生了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及商办几种公司形式。由于传统政治的影响,这些公司在进行经营时,并没有完全按照西方公司的模式进行治理,并出现了种种弊端。不过,问题的出现,也对公司的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促进了公司治理机制的创新。
一 中国公司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公司在近代中国的出现,并非中国经济逻辑发展的结果,而是通过移植西方的制度实现的。“中国初无公司之名,公司之法创自泰西。”近代公司在中国的产生,是在西方公司的示范效应下,进行移植的结果。当然,公司制度的移植,是以特定的历史条件为背景的。只有深刻地理解这一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公司制度在中国的发展、演变,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其治理特点与不足。
后记 自1994年中国内地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对于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的研究成为学术界一大热点。而在此不久之前的1991年和1993年,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与诺斯分别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新制度经济学逐渐成为经济学领域的“显学”,其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一代理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等成为诠释公司治理问题的基本理论,并为我国学者所逐渐熟悉并接受。
在我国学者尝试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来探讨中国内地的公司治理问题时,他们逐渐将视角扩展到近代中国的公司治理问题。通过研究,他们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在近代中国发生过。而近代中国在公司治理方面确实有着较多的经验、教训可供我们借鉴和吸取。
我于1993年本科毕业后,到一家企业工作,适逢企业制度改造,因而对于公司制度发生了兴趣。在这家企业工作的3年期间,通过学习、实践掌握了企业运行的规律,同时也发现了现实中存在的许多弊端。由于平时对历史较感兴趣,我于1996年考取了明清经济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并通过大量阅读,对古代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制度有了系统理解。2004.年,又考取了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读书人网 >企业家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