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文学的餐桌:饮食美文精选

发布时间: 2010-01-31 17:30:05 作者:

 文学的餐桌:饮食美文精选

  • 市场价:¥28.00
  • 卓越价:¥23.00为您节省:5.00元 (82折)
  • VIP 价:¥22.31 SVIP价:¥21.85
  •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2人 评论打分
  • 5 颗星:
  • (1)
  • 4 颗星:
  • (0)
  • 3 颗星:
  • (1)
  • 2 颗星:
  • (0)
  • 1 颗星:
  • (0)看全部2篇评论 (2篇用户评论 | 写评论)
    最佳组合 购买本商品和 老滋味
    共计价钱:¥52.00
    同时购买共计:¥39.60元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59 页
    ISBN:7563345361
    条形码:978756334536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0开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20世纪的中国文人怀乡散文中,“故乡的食物”是其永恒的主题。文人们背井离乡,漂泊异域,只能通过抒写个体生命的味觉记忆,在乡愁与食物的天然联系中,凸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坚持。
    梁实秋的豆汁儿,唐鲁孙的豌豆黄,张晓风的酸梅汤,董桥的凉拌小菜,大多是些以俗为雅的日常吃食。文人们或引用前人著述,或述说对故乡风物的一往情深,在说味与品味中,体现可贵的平民精神,在味觉与语言的关系中,把玩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说味,玩味,得味,回味……
    作者简介 焦桐,1956年生于台湾高雄市。现任教于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已出版著作《咆哮都市》《失眠曲》《完全壮阳食谱》《我邂逅了一条毛毛虫》等。


    媒体推荐 代序
    纸上得来味更长
    日本著名中国学家竹内实来北大访问,我在勺园设宴款待。席间,竹内先生对一道普普通通的“宋嫂鱼羹”大加赞叹,说是年轻时在京都大学念中国文学,就记得了这个菜名,没想到几十年后,竟能在北大品尝到,真是奇妙。看老先生如此陶醉,一脸幸福的感觉,我们这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也只好跟着频频点头。几个月后,《竹内实文集》中文版在京发行,竹内先生见到我,又提起那无法忘怀的宋嫂鱼羹!我当然知道,不是北大勺园厨艺高超,而是因这道菜,勾起了他对于少年生活的美好记忆。
    宋嫂鱼羹是杭州名菜,主要原料是鲈鱼、火腿、竹笋、香菇等,以鲜嫩滑润,味似蟹肉著称。俞平伯在《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中,提及自家20年代所撰《双调望江南》,其中有这么几句:“楼上酒招堤上柳,柳丝风约水明楼,风紧柳花稠。鱼羹美,佳话昔年留。”前面描写西湖楼外楼,后面提及“鱼羹美”,当然说的就是宋嫂鱼羹了。俞文称:“宋五嫂原在汴京,南渡至临安(今杭州),曾蒙宋高宗宣唤,事见宋人笔记。其鱼羹遗制不传,与今之醋鱼有关系否已不得而知,但西湖鱼羹之美,口碑流传已千载矣。”所谓“鱼羹遗制不传”,可能不太准确。因为,所有关于浙江菜(或杭州菜)的介绍,都会对这道名菜言之凿凿,而梁实秋《瓦块鱼》也提及京城里的广和居菜肴丰美,但“百年老店,摹仿宋五嫂的手艺,恐怕也是不过尔尔”。不敢保证北大勺园的宋嫂鱼羹味道正宗,但北京城里很早就引进了这道杭
    菜,应该不成问题。
    我相信,对北大勺园的宋嫂鱼羹赞不绝口的竹内先生,没有兴趣分辨这鱼羹到底是八百年前的“遗制”呢,还是今人想当然的“再创造”。对于很多文化人来说,菜好不好,能不能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一是口感,二是氛围,三是联想。因此,能让文人眉飞色舞的莱,往往都有典故——既含“古典”,也含“今典”。也就是说,不只隐藏着历史传说,还与自家的生活经历有某种联系。这样的美味,才值得你再三咀嚼与赞叹。
    对于职业的美食家来说,我的说法过于武断;但如果将其限制在不只喜欢美味,而且喜欢谈论美味的文人学者,这“定律”大概可以成立。不能说美味跟金钱毫无关系,但美味确实羼杂了很多人文因素——历史记忆、文学想像、人生况味、审美眼光等,都严重制约着你的味觉,更不要说关于美味的陈述与表彰。
    就拿宋嫂鱼羹来说,俞平伯所说的“事见宋人笔记”,大概是指吴自牧的《梦粱录》与周密的《武林旧事》。前者在卷十三“铺席”中,列举“杭城市肆各家有名者”,其中就有“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而后者的记载更为精彩。淳熙六年(1179)三月十五日,宋高宗赵构登御舟闲游西湖,来至钱塘门外:
    时有卖鱼羹人宋五嫂对御自称:“东哀人氏,随驾到如此。”太上皇特宣上船起居,
    念其年老,赐金钱十文,银钱一百文,绢十区,仍令后苑供应泛索。
    (《武林旧事》卷七乾淳事亲)
    ……
    目录
    焦 桐 绪言
    梁实秋 粥
    唐鲁孙 北平的甜食
    梁容若 豆腐的滋味
    吴鲁芹 鸡尾酒会
    马逢华 馄饨,烫面饺儿,粉浆面
    ……
    文摘 书摘
    想起来,我是生长在吃豆腐的家庭,童年悟道不早,迷于正味。等到艰难奔波,理解了食谱,吃到的豆腐,又常常陪伴着哽咽辛酸的眼泪。很少时候能体验到豆腐平淡清醇的滋味。是我负豆腐,是豆腐负我,也真一言难尽。梦里不知身是客,几回从昏睡里看到了无边的豆田,黄荚累累,像后套,像松花江平原,也像故乡滋河的弯曲处!又几回里回到童年,看着叔父的颜色,吞下有苦涩味儿的豆腐。醒来只是在惆怅空虚里,等候着“豆腐啦!豆腐啦!”台湾勤勉的老婆婆的清脆声音。

    小津安二郎可能太喜欢吃秋刀鱼了,他最后一部电影《秋刀鱼之味》描写深秋,色调依然淡雅,气氛却浓郁逼人。开拍时,小津最亲爱的母亲去世,自己的生命也悄然步入尽头,他喻最后的岁月为“独对秋刀鱼之味”,并在日记上说:“春花呀,纷如忧絮;酒肠啊,苦似黄连。”带着苦涩的心情独自品尝钟爱的美味,是生命的无奈。我越来越觉得,美好的事物如鲜鱼,感动人心,却非常敏感,脆弱。

    我成长的环境是艰困的,因为有母亲的爱,那艰困竟都化成甜美,母亲的爱就表达在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食物里面。一碗冰糖芋泥其实没有什么,但即使看不到芋头,吃在口中,可以简单地分辨出那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爱在困苦中是最坚强的。它纵然研磨成泥,但每一口都是滚烫的,是甜美的,在我们最初的血管里奔流。
    ……

    书摘2
    我小时候淡水河的河水是清澈的,坐在渡船上往下看,水澈见底,河中游鱼来去悠然,清晰可见。放学回家常在河边捉蟹,蟹在石缝间忽而伸足、忽而纳首,那光景在小孩心中是兴奋到发狂。下午的河堤,除远处偶尔点缀三两纤夫外经常空无一人。黄昏的柔光从对岸观音山背面洒出,整条河,波光闪闪,童年的时光平静而快乐。
    迪化街平行紧临淡水河,站在街上穿过水门可眺到河中帆船来往,我念小学时家就住在这里。以现在台北人来看,那是北边一个老旧市区,除了逢年过节采购南北货,平时少为人提起,但在我儿时这里是台北最繁华之地。整条街南北不及二里,却是与内地通商的窗口,珍贵药材、南北干货、丝绸布缎都山此上岸。街从南而北,第一段专营布匹衣料,第二段以内陆约材为主,从十一号水门到九号水门则为南北货集散地。台北桥以下一段都为白天在街上工作脚夫,苦力聚集,烟馆赌场林立,藏污纳垢。幼小心里视这里为恐怖地带,有时母亲差我办事,每次都像鸵鸟一样的低首疚走,深怕突然被恶人叫住。
    ……
  • 读书人网 >美食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