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511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3月
ISBN:7532124584
条形码:9787532124589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32开/32开 Pages Per Sheet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人类的不安在先,人类的文明在后。不安和寻找身泰心宁像条红线,贯穿了人类文明之旅的过去-现在-将来。
或者说不安是经线,寻找安康是纬线,这一经一纬,共同编织了一部人类文明史。
我像一个渔夫,手中握有一张大网。这网是无形的,因为它只是一个哲学概念。这网就叫不安。
我把网撒向人生世界力争把多层面的数不清的不安现象一网打尽。这就是读者手中这部书了。
或许,它会给你一点安慰和鼓舞,给你一点“每临大事有静气”,不安向你袭来……
作者简介 赵鑫珊,教授、作家,早年毕业于北大。写作于我,是山村毛驴推磨。放进去的当然不是玉米或黄豆,而是我关注的一些世界性课题。我就是那头推磨有驴。我来到这个世界,好像是尽心尽性尽力把一个个课题碾碎。这是我第43回起早贪黑推磨。我喜欢扮演推磨角色。天地一舞台,人生一出戏,莎士比亚说过,世界是座舞台,男人和女人都演员,各有各的角色。 人生就是演好自己的角色。我常想起明末清初学者方以智做学问的幸福感,“我得以坐集千古之智,折衷其间,岂不幸乎!”所谓“折衷其间”即推磨、碾碎的意思。对于我,这就叫幸福。
媒体推荐 序
咖啡屋里的驿站感和灵感——序
过去,北方高大白杨树下,曾庇护过我可怜的、落难的灵魂,给过我一种怎么也说不清的安全感。
今天,咖啡屋里的建筑场和氛围,则让我进入一种沉思默想状态,也给了我一种新的安全感外加灵感。
——2001年12月28日黄昏于上海吴江路步行街200号2楼美诗咖啡屋
(MR.COFFEE)
一、白杨树下的庇护
回顾我许多年在风风雨雨中走过来的一长串脚印,我会常常、常常怀念、感激北方那直指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笔直笔直的白杨树。
事情虽然过去了三四十年,但它收容、安慰过我的恩情,是我不能忘怀的。那是一段极度不安的日子。我就是在内忧外患中成熟起来的。不安玉成了我。
1957年反右后,北大校园时时处处都充满了阶级斗争的火药味。那是不正常的国家政治生活给人造成的不安。根源是人治,不是法治,是一言堂造成的。学生和老师随时有被批判,打成什么“分子”、戴上什么“帽子”的危险。
那段日子,我经常独自一人从北大成府校门偷偷溜到圆明园的荒野中去闲逛。那里有不少粗壮而高大的白杨树。10月初,金风送爽,我将身子缓缓往树干一靠,静听万叶惊秋作飒飒响,对我的苦闷、焦虑、不安的灵魂有一种慰藉的特殊功能。
自那以后,我就知道在风萧萧兮白杨树下能寻找到精神的庇护,尤其是在一弯新月斜挂在天边的时候。
1966年初夏,文革爆发。我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批被揪出来的一名最小牛鬼蛇神。后来,我多次被揪斗。在揪斗的前后,我总是习惯独自一人偷偷跑到白杨树下去寻找安慰和生存勇气。
对于我,高大的白杨树仿佛是一根天线和地线。那是我与天与地神交的一个中介。通过它,我才能仰观于天,俯察于地。
只有在这时候,我才能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紧紧同生存根基捆绑在一起,而对外界的卑鄙混乱和国家恐怖主义则不屑一顾。
在白杨树下,有助于我构筑自己内心的要塞和堡垒。邪恶的外界环境休想伤害我的内脏,摧毁我的精神。
在将近20个春秋浩劫和国难民忧的日子,我每每是在白杨树下绝处逢生,化险为夷的。
对于我,白杨树就相当于菩提树。
菩提树又叫“思维树”(是的,夜半我往白杨树干一靠,观念、思维和美好的感情便会喷涌而出)。因原产印度,故称“印度菩提树”。
这种树可高达25米,直径可长成2米粗。
菩提是个佛教名词,从梵文Bodhi音泽而来,为觉悟、彻悟、顿悟之意。(白杨树于我也是这种符号。它是菩提树的代用品)
相传2500多年前,在今日的尼泊尔境内有个小国的王后,在回娘家的路上在一株菩提树下生下了佛祖释迦牟尼。而释迦牟尼后来也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的。所以自古以来菩提树便
被视为佛教圣树。
……
目录
卷首图片
有关不安的一长串思考碎片
咖啡屋里的驿站感和灵感
——序
一、白杨树下的庇护;
二、外在、表层的不安;
……
文摘 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