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公共关系学(附自学考试大纲)

发布时间: 2010-01-31 17:31:18 作者:

 公共关系学(附自学考试大纲)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42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040080919
条形码:978704008091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内容简介 《公共关系学》主要讲述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自学考试,其职责就是在高等教育这个水平上倡导自学、鼓励自学、帮助自学、推动自学,为每一个自学者铺就成才之路。组织编写供读者学习的教材就是履行这个职责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这种教材应当适合自学,应当有利于学习者掌握、了解新知识、新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形成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编辑推荐 《公共关系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公共关系的概念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
一、公共关系的定义
二、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分支概念和范畴
一、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观念
二、组织、公众、传播沟通
三、关系、舆论、形象
第三节 相关的学科概念和实践范畴
一、与公共关系相关的两个“关系”概念
二、与公共关系相关的若干实践范畴

第二章 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起源
一、古代时期——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
二、巴纳姆时期——现代公共关系的发端
三、艾维.李时期——现代公共关系职业化的开始
四、爱德华.伯尼斯时期——现代公共关系学科化的成熟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发展
一、公共关系在西方
二、公共关系在中国
第三节 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文化心理——由“理性”转向“人性”
二、社会政治——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
三、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
四、物质技术——大众传播超越个体传播

第三章 公共关系的职责和功能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职责
一、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责
二、与公共关系职能相关的活动范畴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功能
一、公共关系对组织的直接功能
二、公共关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间接功能
第三节 公共关系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一、公共关系发展的新特点
二、公共关系职能应用的新趋势

第四章 公共关系的组织与人员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
一、组织内设的公共关系职能部门
二、公共关系公司
三、公共关系协会
第二节 公共关系工作人员
一、公共关系人员的日常工作
二、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素质
三、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
四、全员PR管理

第五章 公共关系的对象
第一节 公众及其分类
一、公众概念与公众意识
二、公众分析的方法及其意义
第二节 目标公众分析举要
一、内部公众
二、社区公众
三、顾客公众
四、媒介公众
五、政府公众
六、名流公众
七、国际公众

第六章 公众心理分析
第一节 知觉与公众行为
一、知觉的概念
二、知觉的选择性
三、知觉的偏见
第二节 需要与公众行为
一、需要理论的要点
二、需要的五个层级
三、五种需要的排列关系
四、优势需要决定行为
第三节 态度与公众行为
一、态度及其结构
二、态度的特性
三、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
四、霍夫兰的说服模式
第四节 流行、流言及舆论
一、流行
二、流言
三、舆论
第五节 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
一、价值观与公众行为
二、团体压力与从众心理
三、逆反心理与公众行为

第七章 公共关系的过程
第一节 公共关系管理过程的基本模式
一、公共关系管理的意义
二、公共关系管理过程的基本模式
三、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因素
第二节 公共关系调查分析
一、组织自我形象分析
二、组织实际形象分析
三、组织形象差距分析
第三节 公共关系策划设计
一、组织形象的构成
二、组织形象规划的基本特性
三、组织形象策划中的公众研究
四、公共关系计划和预算
五、公共关系策划流程
第四节 公共关系传播实施
一、选择和应用传播沟通媒介的原则
二、公共关系活动的行为特征
三、确定与选择公共关系活动的方式
第五节 公共关系检测评估
一、公关形象效果检测
二、公共关系年度工作报告
三、公共关系社会效益评价
四、新闻舆论分析报告
五、公共关系广告效果的测量

第八章 公共关系传播模式与媒介
第一节 公共关系传播模式与理论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
二、把关人理论
三、两级传播模式
四、受众选择“3S”论
五、议题设置论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
一、报纸与杂志
……
序言 当您开始阅读本书时,人类已经迈入了21世纪。
这是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纪,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挑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抓住机遇,寻求发展,迎接挑战,适应变化的制胜法宝就是学习——依靠自己学习、终生学习。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自学考试,其职责就是在高等教育这个水平上倡导自学、鼓励自学、帮助自学、推动自学,为每一个自学者铺就成才之路。组织编写供读者学习的教材就是履行这个职责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这种教材应当适合自学,应当有利于学习者掌握、了解新知识、新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形成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如此特点的书,我们虽然沿用了“教材”这个概念,但它与那种仅供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不讲、学生不懂,以“教”为中心的教科书相比,已经在内容安排、编写体例、行文风格等方面都大不相同了。希望读者对此有所了解,以便从一开始就树立起依靠自己学习的坚定信念,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际工作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学习的目标。
欢迎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祝每一位读者自学成功。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2000年1月
文摘 公共关系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这门学科的一些主要概念和范畴也逐渐成熟。了解和把握这些概念和范畴是学习理解公共关系学的基础。
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在其理论和实务中必然涉及一些相关学科的概念和范畴,弄清楚公共关系学的概念与这些相关概念和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公共关系的本质及其涵义。
本章的学习要点包括:探讨公共关系的定义、概念和范畴,理解公共关系的本质及完整涵义;并以此为基线来分析比较公共关系学的概念与若干相关学科概念及相关实践范畴的关系,通过这种相关性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把握公共关系这个特殊概念。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的PublicRelations,Public一词司译作“公共的”、“公开的”,也可译作“公众的”。Relations则宜译作“关系”。因此,中文表述可称为“公共关系”,也可称为“公众关系”。译作“公众关系”在涵义上更为直接,因为这个词的本义就是指一个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但“公共关系”一词已经在国内广为流传,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且“公共”一词与“私人”一词相对应,准确地表达了“公共关系”与“私人关系”的不同性质,因此本教材仍使用“公共关系”的译法。
后记 受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的委托,由政治学类专业委员会负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关系学教材的组编工作。
本教材密切联系中国的实际,吸收了西方公共关系学研究的精华。融合了作者多年来公共关系学教学和研究的成果,并根据自学考试的特点编写,适合于政治类、管理类及其他相关专业的自学考试用书。
本教材由廖为建任主编。参加本教材的编写人员(以章节顺序为序)是:第一章,廖为建;第二章,谭昆智;第三章,廖为建,何艳玲;第四章,谭昆智,廖为建;第五章,廖为建,刘峰,何艳玲;第六章,吴柏林;第七章,廖为建;第八章,吴柏林;第九章,吴柏林,谭昆智;第十章,谭昆智,吴柏林;第十一章,吴柏林;第十二章,廖为建,刘峰。全书由廖为建拟定大纲,并负责统稿。
参加本教材审稿并提出修改意见的有:中山大学王乐夫教授、夏书章教授,国家行政学院刘熙瑞教授。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政治学类专业委员会
2000年1月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