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409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3月
ISBN:7801496655
条形码:978780149665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作者简介 钟敬文生于1903年3月20日,广东海丰人。1922年毕业于陆安师范学校,1927年到中山大学任教,与顾颉刚等组织民俗学会,编辑《民间文艺》、《民俗》周刊及民俗丛书。192 8年到浙江大学任教,编辑《民间月刊》、《民俗学集镌》等。1934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研究民间文艺和民俗,1936年回国。抗日战争开始后从事救亡工作。1949年5月至今,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钟敬文是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领域辛勤耕耘了80年。早在20世纪40年代,钟敬文就提出了民间文艺学的理论,在1950年参与创办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20世纪80年代,他提出了民俗学结构体系的学说,并于90年代提出了"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等新学说,其代表作有《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下)、《新的驿程》、《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钟敬文民俗学论集》等。钟敬文从1953年开始正式招收研究生,他领导的学科成为
媒体推荐 写在前面
斗转星移,转瞬间中国民俗学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在喜迎21世纪的今天,能有一套荟萃20世纪中国民俗学百年学术精华的丛书问世,已不仅仅是中国民俗学界的快事,同时也应视为中国学界的一件快事。因为中国民俗学本身就是由诸学科学者共同创建的,更何况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作为边缘学科的中国民俗学,已经与许多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成为整个中国学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
通常,人们认为中国民俗学运动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但实际上,近代的科学意义上的中国民俗学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萌芽,当时的一些仁人志士在介绍国外民主思想的同时,也将西方民俗学理论介绍到了我国。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打破了人们旧有的思维模式,为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周边世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窗口。但是,当时的中国毕竟重压在强权的铁蹄之下,这些胚芽还只能待机破土。
20世纪初是个地覆天翻的历史时期,就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之后,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就已经成为这一时期知识阶层的最强音。就在著名的五四运动爆发前的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近世歌谣征集处,1920年成立了歌谣研究会,1922年出版了《歌谣周刊》,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有行动的中国民俗学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1926年前后,北方革命在北洋军阀的重压下陷入低谷,在北京大学,轰动一时的民俗学运动也陷于停顿,而这时南方革命势力正在孕育之中。迫于压力,一些追求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纷纷南下广东,中国民俗学也开始了它的第二次创业。在中山大学,这些民俗学先驱们不但成立了民俗学会,出版了《民俗周刊》,而且在培养人才、深入田野等方面也做出了一定努力。这就是中国民俗学史上著名的中山大学时期。
1930年前后,钱南扬、钟敬文、江绍原等人先后汇聚杭州,与浙江同仁娄子匡一道,成立了民俗周刊社,出版了《民俗学集镌》、《民间月刊》等民俗学刊物。杭州民俗学运动的兴起,给中国民俗学运动,特别是浙、闽、粤、川等地的民俗学运动带来一定影响,原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一些分会,也纷纷并入后来成立的杭州中国民俗学会。这里的民俗学运动一直持续到抗战爆发。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的一些地区逐一成为日寇沦陷区。一些大学和研究机关被迫西迁,进入中国大西南的云贵川地区。科研环境的变化,自然使他们的研究对象由中原汉文化逐步转向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文化。他们中有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有研究文学、语言学的,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闻一多的《伏羲考》、马长寿的《苗瑶之起源神话》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抗战爆发后,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出于改造思想、改进学风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文学艺术民族化的主张,许多作家、艺术家上山下乡,深入民间,作为艺术家创作源泉的民间文学艺术,受到了空前重视。当时虽然也出现过一些理论研究,但主要成绩还是对民间故事、歌谣、说唱及民间小戏的搜集整理。这些处于萌芽状态的民间文学作品的问世,不但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激发了群众斗志,同时也为繁荣边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养分。
……
编辑推荐 由钟敬文先生和他的弟子苑利编纂的一部中国民俗学经典文萃《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八卷集),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丛书是钟敬文先生这位百岁老人在辞世前最后编纂的一套民俗学学术文选。它的出版,不仅结束了中国高等院校长期以来没有民俗学专业大型参考文选的历史,同时还为学术理论界提供了二十世纪民俗学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民俗学是在二十世纪初发轫的,它历经百年曲折,成长壮大,发展起来。世纪之交,历史给了我们一个契机来总结民俗学百年的发展。将散落发表的论文、将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文章、将难以查找的珍贵资料编辑成册,公诸于世,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民俗学百年的发展和成就。这套丛书为我国民俗学在二十一世纪的腾飞,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
目录
曾友豪 中国古代的妾
江绍原 端午竞渡本意考
黄 石 初夜权的起源
蔡献荣 中国多妻制度的起源
郑振铎 释讳篇
乐无恙 出妻史话
……
文摘 书摘
但是,神对于人为什么享有“初夜”的权利呢?换句话说,人类为什么先要把身子献给神“尝新”,然后才可以结婚呢?我想这大约不出下述几个原因或动机。第一,要明白这种习俗的所以然,我们先要问结婚的目的是什么?不消说初民结婚的目的不外是生育两个字。在初民的脑中,生育不是人的权力,乃是神的权力,有专司繁殖的神管理着。人类如果要生育,必须
向神取得这种能力,或者得到神的祝福。这个迷信的观念,不但初民牢牢地抱持,就是现代的愚民也还是这样相信着的。细考各族的神名的语源,可以给我们以有力的佐证。例如菲尼基人称他们的神为亚设(Asher),同时男性的阴茎也叫做“亚设”。查“亚设”这个字,兼含有直立、强力和开放三个意义,而此三者都和生殖有关。故此菲尼基人相信神有戳破处女膜及开放子宫的权能。因此,亚设又名叫“洞主”、“孔穴之神”,有时简直叫他做“阴户的神”。希伯来族的耶和华(Jehovah)也含有“开放者”的意思;并且相信女子一定要得神——耶和华开
放了她的子宫门,方能受孕生子。这个信念在《旧约》书里好几处地方表现出来。例如《创世纪》有“上帝——耶和华——眷念拉结,垂听她的祈求,就开放了她的胞”;及“耶和华见利亚不得宠,便开了她的子宫”。这些例子足以证明初民的确相信女子要遂行生殖的作用,一定要获得神力的帮助的。反之,未经神灵“开放”的女子,纵然结了婚,也没有受孕的可能,可不是“如获石田”吗?
不但是女子,就是男子要获得生殖的能力,也得在结婚之前先献身于神。有些地方也采用与“初夜权”相似的方法,由女神的女祭司或庙堂的女侍之类,代表神接受童男的献身。关于这种风俗,可参看拙著《娼妓制度的初形》和《关于性的迷信与风俗》二文(《新女性》三卷十号)。但比较上最通行的方法还是叫做“割礼”的这种风俗。关于“割礼”的意义和起源,解释之多与“初夜权”不相上下;但多数学者似乎还没有注意到这两种风俗的共同点。现在我们先把这两种习俗仔细比较一番。所谓割礼,就是把男阴的包皮割开的意思。包皮与处女膜都是性交的障碍,所以要遂行生殖作用,非首先去除这个障碍物不可。次之,处女膜破裂要流出血来,包皮受割也要流血。复次,归纳研究各地割礼的风俗,男子受割礼的时期,都在结婚之前,最早是出生后不久,如墨西哥东部的Totonacs;或出生后八日,如犹太人、阿比西尼亚人等;最迟也不过成年期,如一般美楞尼西亚人、马盔萨人等便是;除非有特别的原因,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