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虚实掩映之间

发布时间: 2010-02-01 11:45:07 作者:

 虚实掩映之间

  • 市场价:¥22.60
  • 卓越价:¥18.00为您节省:4.60元 (80折)
  • VIP 价:¥17.46 SVIP价:¥17.10
  •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暂无用户评分、评论 | 写评论)
    商品促销和特殊优惠每购买由卓越亚马逊提供的1件图书产品合格购物商品,另外购买Office 2007 中文家庭和学生版可享受¥20.00 元的优惠。查看详细条款
    最佳组合 购买本商品和 心物感应与情景交融
    共计价钱:¥45.40
    同时购买共计:¥36.20元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页码:307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2月
    ISBN:7806479325
    条形码:978780647932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美学范畴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为依据,探讨传统美学思想中一个核心范畴??“虚实”,述其流变,析其意蕴,力求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展示这一范畴的演进和内涵。全书主要取材于古典诗学、小说戏曲理论以及画论和书论,兼及其他艺术理论和相关的哲学思想,既对中国文艺美学史上的“虚实”之辨作宏观评述,亦分门别类地阐说“虚实”观念和范畴在各种艺术形式及理论批评中的体现及意义。其阐说以若干重要命题为纲目,将各个历史时期和各种理论批评的虚实观念相互钩连,层层推论,间以中西比较,以期完整地把握这一范畴的精神实质及其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中的地位、效用及价值,并由此去领略传沿至今的“中国艺术精神”。
    作者简介 张力,1961年生,籍贯河北。1978年考入大学,先后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教授,文学史论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出版有《中国诗学的基本观念》、《文学说略》、《文论通说》等专著。译有《讲故事:对叙事虚构作品的理论分析》、《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等。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为依据,探讨传统美学思想中一个核心范畴——“虚实”,述其流变,析其意蕴,力求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展示这一范畴的演进和内涵。全书主要取材于古典诗学、小说戏曲理论以及画论和书论,兼及其他艺术理论和相关的哲学思想,既对中国文艺美学史上的“虚实”之辨作宏观评述,亦分门别类地阐说“虚实”观念和范畴在各种艺术形式及理论批评中的体现及意义。
    目录
    总 序(蔡锺翔 陈良运)
    引 言
    第一章 “虚实”和“有无”: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
    之道和美的境域
    第一节 老庄哲学
    第二节 魏晋玄学
    ……
    文摘 书摘
    谈美学范畴,总离不开它的哲学背景。这不仅因为历史上美学与哲学的
    渊源关系,还因为许多重要的思想观念是跨越美学和哲学的,相应的范畴也
    并见于美学和哲学之中。拿我们眼下谈论的“虚实”来说,显然它在中国传
    统哲学和美学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或者说在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都有“虚
    实”这个观念和范畴。这并不是名目上的巧合或重叠,而有着内在的因缘,
    也就是说,哲学中的“虚实”和美学上的“虚实”是一个母体里孕育出来,
    并且一直在相互牵连着。因此,“虚实”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它的生成和内
    涵都与哲学相关;也正因为这层关系,“虚实”在美学和艺术批评领域里,
    是具有相当深度的观念和范畴。这深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哲学的滋养。当
    然,哲学的“虚实”和美学的“虚实”并不完全是对等的概念,其间有个大
    小和先后之分,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虚实”之说大于并先于美学和艺术
    理论中的“虚实”之说。明白这层关系,我们要对“虚实”这一美学范畴刨
    根问底,就非把目光延伸到它的哲学背景不可。
    但中国传统哲学如此广博,“虚实”的根源该往何处寻找呢?这得先确
    定“虚实”作为美学观念和范畴的“原质”。按我们理解,“虚实”这对观
    念的重心在“虚”的一面,这在哲学上是所谓“形而上”。传统的哲学,若
    非过分倾向于宗教,其形而上的层面是靠哲学家的思辨拓展开来的。中国古
    代美学和艺术理论里的“虚实”之说,是以“虚”的境界为方向。抵及这“
    虚”的境界,在审美活动中多凭直感;而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对“虚
    ”的境界或形而上层面的把握,却主要是靠思辨。可以这么说,美学上“虚
    实”之说,是把哲学上对此问题思辨的成果融化在了感性认识以及形象思维
    之中。这样,对“虚实”观念的哲学背景的探究,就应当着眼于中国传统哲
    学中思辨的一路。把这问题放到中国哲学史早期的先秦诸子中去看,老庄一
    派(或应称为“二派”,兹不详辨)是以玄思妙想见长的。这或可看做是一种
    较原始形态的思辨。至魏晋南北朝,由老庄思想生发出的玄学,真正把中国
    传统哲学推向了思辨的高度。其间,由西域传人的佛教及其哲学思想,又对
    这“思辨化”的进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不同时期或不同来由的三种
    哲学,虽然旨趣不尽相同或很不相同,但在思辨中推导哲学观念,并在形而
    上的层面建立其哲学本体论,却是不
    ……
  •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