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页码:48 页
出版日期:1996年02月
ISBN:9787540202965
条形码:978754020296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8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乾隆京城全图》原本未标名称,在清室档案记载中,曾称“京城图样”、“北京图”、“京城全图”。同治、光绪间,底本重摹,后人称为《摹绘乾隆京城全图》,这是清代即有的两种版本。至1940年,有两种影印本面世,一称《清内务府藏京城全图》;一称《乾隆京城全图》,二者均以干隆年所绘者为底本编印,俗称“乾隆十七排”或简而称为“十七排”,旧时书肆中提及“十七排”,即知所指。
乾隆年间所绘《京城全图》,全图高14.0工米,宽13.03米。比例约合六百五十分之一。分成十七排,每排按左、中、右三册装折,共五十一册。图为纸本,以墨线勾绘,局部施淡色。绘图方法采取平面和立面相结合的形式,即在平面位置上绘制建筑的立面形象,使平面的地图兼有鸟瞰图的某些特点。这部地图是工935年清理清室内务府造办处舆房藏图时发现的,现存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这部地图上,未载著者、年月。据今人考证,完成测绘,进呈御览,时为乾隆十五年五月(公元1750年)。主要绘制人员有海望、郎世宁、沈源等人。
编辑推荐 《加摹乾隆京城全图》是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1 前言
2 凡例
3 《加摹乾隆京城全图》地名表
4 《加摹乾隆京城全图》地名笔画索引
5 《加摹乾隆京城全图》地名分类索引
6 后记
……
序言 《乾隆京城全图》原本未标名称,在清室档案记载中,曾称“京城图样”、“北京图”、“京城全图”。同治、光绪间,底本重摹,后人称为《摹绘乾隆京城全图》,这是清代即有的两种版本。至工940年,有两种影印本面世,一称《清内务府藏京城全图》;一称《乾隆京城全图》,二者均以乾隆年所绘者为底本编印,俗称“乾隆十七排”或简而称为“十七排”,旧时书肆中提及“十七排”,即知所指。
乾隆年问所绘《京城全图》,全图高14.01米,宽13.03米。比例约合六百五十分之一。分成十七排,每排按左、中、右三册装折,共五十一册。图为纸本,以墨线勾绘,局部施淡色。绘图方法采取平面和立面相结合的形式,即在平面位置上绘制建筑的立面形象,使平面的地图兼有乌瞰图的某些特点。这部地图是1935年清理清室内务府造办处舆房藏图时发现的,现存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这部地图上,未载著者、年月。据今人考证,完成测绘,进呈御览,时为乾隆十五年五月(公元1750年)。主要绘制人员有海望、郎世宁、沈源等人。
海望,满洲正黄旗人,姓乌雅氏。乾隆年间官户部尚书,卒谧勤恪,《清史稿》有传。郎世宁,意大利人,康熙中入值,以画著称;民国后故宫博物院出版《郎世宁画集》五辑,收画数百幅,《清史稿》有传。沈源,乾隆问以画师供奉内廷,曾参加绘制“彩绘圆明园四十景”,事迹见《国朝名画录》。
晚清同治、光绪年间重摹的《摹绘乾隆京城全图》,为三十七卷本,绘制人和具体年代不详。它在乾隆本的基础上,依摹绘当时衙署府第的损益变迁,做了部分改绘。该图尺度与乾隆本同,图面有所残缺。
《清内务府藏京城全图》,系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由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以乾隆本为底本影印出版,图分十七排二百零一页,附十七排表、封面各一页,装为一函。影印者较原图缩小,比例约当二干四百分之一。现在习惯上称其为“故宫本”。
《乾隆京城全图》,日本昭和十五年(公元1940年)由兴亚院华北联络部政务局调查所编辑,新民印书馆印刷。该图按十七排折装十七册;附《乾隆京城全图解说。索引》一册。《解说》内容包括日文序、凡例、目录、解说及汉英文《乾隆京城全图撮要》;《索引》部分按宫殿、衙署、府第、寺庙、门、术、桥梁分类,有日文《五十音顺检索表》。另附《乾隆京城全图配列》和《清皇城宫殿衙署图》单页各一张。以上内容共装一函,影印图也以乾隆本为底,缩印后尺寸较故宫本更小,约当二干六百分之一。兴亚院是日本侵占北京时所设的机构,因此习惯上称该图版本为“日本版”。
文摘 插图:
后记 《加摹乾隆京城全图》是北京历史风貌最直接、最可靠的形象记录,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在保护古都风貌,整修文物建筑等实际工作中,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此,多年来无论是北京史地的研究者,或是规划和文物工作者,莫不希望此图成为案头的工具图书。但现有图册已多数作为善本被珍藏图书馆库中,很难满足多数人日常阅览。而且此图年代既久,又经照相印刷,图中许多房屋线条和地名相当模糊,非经专业人员仔细辨认,难以准确了解原状。有鉴于此,原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所长王世仁、副所长晋宏逵会同北京市文物局资料室古籍版本专家孙春华于工988年共同策划,商定以北京市文物局资料室所藏1940年故宫博物院编印的《乾隆京城全图》为底本,加摹出版,以广流传。加摹的原则是将原图放大复印,再由专业人员对模糊的线条加以辨认,凡可确认原状者以墨线加摹;原图残缺和线条已不可辨认者保留原状;原有线条虽已模糊但读者尚能辨认者也不再加摹。地名文字因字迹太小不便加摹,因此在辨认无误后整理为地名表和地名索引,以便查阅核对。
加摹王作由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副总工程师沈阳主持,傅立、王丽霞、张国华摹绘,工992年完成。地名表和索引由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所长韩扬、侯兆年主持,侯兆年编着索引并校核全图。图册前言由北京市文物局资料中心古籍版本专家李新干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