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308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7501787875/9787501787876
条形码:978750178787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碰撞:中国社会经济问题》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和经济学家宋圭武教授对中国社会经济问题多年研究的一个文集。该书对中国社会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和经典分析,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看法,很值得对中国问题感兴趣的学者与广大读者去阅读和研究。
作者简介 宋圭武,当代中国著名学者,经济学家,1964年10月生于甘肃靖远,先后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经济学双学士学位.曾在中央党校访问研究一年。200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为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兼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和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王要为三农问题、经济理论、中国发展等方面在《光明日报》(理论版)(4篇)、《农业经济问题》(4篇)、《中国农村观察》等杂志和报刊公开发表论文及文章200多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专蔷4部,合作及参编著作多部;主持完成重要课题10多项:获首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提名奖、省“五个-工程”奖、省最高社科奖(3次)等各种科研奖励10多项;有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所摘录或转载。
编辑推荐 《碰撞中国社会经济问题:面子、血缘、权力》由著名学者和经济学家宋圭武教授全面深刻分析中国社会经济问题。
目录
序言 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三角形陷阱
第一篇 社会问题
论告密
论虚伪
论体育
论权力
论宗教
论人生
论婚姻
论嫉妒
论仇富
论感恩
论神话
论人格
论启蒙
论公平
论休闲
论“忙”
论“面子”
沦孝与慈善
论“善”与“恶”
论“好人”现象
论会议及形式主义
论平均主义
从众及买贵现象分析
春节与请客的经济学分析
论中年痛苦及知识人焦虑的根源
论幸福源泉及红颜薄命现象
糟老汉与傻女子:一个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博弈故事及启示
对过度劝酒等一些社会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潜规则产生原因分析
论中国知识分子问题
论中国问题
论“巡视制度”
论中国与社会主义
论国家的本质及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论民主等几个问题
论道德悖论等几个问题
第二篇 农民问题
论农民定义
论农民合作问题
论公社制度与中国乡村发展
农民问题及对中国农村改革若干问题的反思
第三篇 经济理论
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帕累托最优”质疑
论消费函数
论经济危机
论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的关系
后记:我的心路,我的梦
……
序言 面子、血缘、权力,构成了中国社会运行的三个关键点,这三个关键点构成的三角形是制约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陷阱,以至于长期循环而不能自拔。
面子是一个人的品牌,它是个人向外界显示个人品质的一种手段,也是外界了解个人内在素质的一种途径。所以,面子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人际交往和利益交往的一个识别信号。
面子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相互之间进行利益交往的一种约束,面子实质起到了一种软制度的功能。这里所谓软制度,是相对于硬制度而言的。所谓硬制度,就是指明文规定的制度,如政策、法律等。面子属于不是明文规定的一种约束,法律也没有把有没有面子纳入到制裁的框架。相对于硬制度而言,中国人是更注重来自于面子的约束。
国人注重面子的约束是有其特定基础的。在历史上,中国是一个人治国家,硬制度本身就不硬,这就客观需要人们寻找一种有效的制度替代品。另外,中国文化本身就缺乏一种超越界的制衡,所以,人们也希望对人的行为的制衡上在现实层面上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手段。由于人本质是牟利的,所以,在硬制度供给不足和缺乏超越界制衡的条件下,人们注重面子的约束也就有了一定的必然性。
但面子约束毕竞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它产生不了内在的和深层次的恐惧感,所以,面子约束有可能导致约束的表面化和形式化,最终社会运行也就面子化。
文摘 插图:

其次,对社会而言,从长期来看,就直接改变财富存量本身和改变财富获取的手段两方面比较而言,后者更能体现社会的理性原则。因为若不改变财富获取的手段,只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的财富存量格局,从短期来看,也许能体现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获取财富的不合理手段仍未改变,其最终结果只会导致又一个不合理财富存量格局的出现。所以,改革财富获取的手段,从长期来看,社会成本更小,其意义也更深远。
再次,从财富占有主体角度看,直接改变财富本身的存量格局与改变财富获取的手段相比,后者也更具合理性。因为对现有财富占有者而言,其原有财富的来源是多渠道的,所以直接改变其财富占有量的做法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而后者的改革不然。因为任何问题都是权力问题。好的权力体系和结构可以将鬼变成人,不好的权力体系和结构可以将人变成鬼。为什么有些人能占有大量的财富,而有的人终年辛劳,最终仍是一无所有,根本原因就是不合理的社会权力体系和结构所致。所以,就改变财富的获取手段和直接改变财富本身的存量格局而言,前者更容易使财富占有主体接受,相应受到的阻力就更少,同时也更具合理性。
第四,权力的所有者也是“经济人”,其运用权力的最终目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改革进程中,追求权力的均衡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不管是政治权力主体,还是经济权力主体或文化权力主体,其运用权力的最终目的都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里存在的主要区别是各主体的利益偏好结构会有所不同。政治权力主体可能更偏好选票、民意等;经济权力主体可能更偏好利润方面;而文化权力主体可能更关注声望、科研成就等方面。
权力如何均衡?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权力分立和权力制衡。权力分立是产生权力制衡的前提条件,权力制衡是权力分立的必然要求,二者是一个配套餐。
权力分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及文化权力之间应互相独立运作。
后记 30年,对一个人的一生而言,既不算长,也不算短,但往往是人生最关键和最有意义的时段。对人的发展和事业而言,往往是成也30年,败也30年。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8年,我完全经历了这30年国家发展和变革的辉煌历程,同时也是我人生意义重大的30年。
1964年10月,我出生在甘肃靖远县一个较为偏僻和落后的乡村。童年的记忆鲜艳而单纯。黄土山包、泥坯房子、麦子、榆树,还有鸟和小河。小河的名字叫苦水河,在地图上标名是祖厉河,因河里的水是苦的,不能喝,所以村里人都叫它苦水河。苦水河从村庄西边的山脚下流过,而村庄沿东边山脚下展开。当时是人民公社体制,在学校放假期间,由于家里人都要到生产队去劳动挣工分,我就一个人待在家里玩,有时也跑到其他地方玩。记得有一次我曾一个人跑到苦水河边,看着河水流向远方,心也随着向远方流去,神秘而好奇。虽然苦水河的水量不大,但水的流动性和向前性催生了我童年的向往,也催生了我走向远方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梦,这梦甜美而悠远。
小学和初中,大部分时间是在贪玩和嬉闹中度过。那时脑子里总是蒙蒙混混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只当上学是一件好玩和新鲜的事。学习成绩时好时坏,是老师经常批评的对象。那时家里也穷,印象中就很少穿新衣服。记得一次学校过“六一”儿童节,学校要举行广播体操比赛,老师要求全班学生衣服统一,上身要求穿新白衬衣,下身要求穿新蓝裤子,我当时因为家里经济紧张,衣服没配全,有新裤子,但衬衣是旧的,和班里其他同学的衣服颜色不协调,就只能站在场外看班里的其他同学表演。当时的感觉是,天是那样的蓝,空气是那样的清新,树是那样的翠绿,但我的心里却是既失望又无奈和无助,很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