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如烟如火话周扬

发布时间: 2010-02-01 12:43:57 作者:

 如烟如火话周扬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页码:45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05954989/9787505954984
条形码:978750595498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如烟如火话周扬》内容简介:周扬,20世纪30年代被鲁迅讥为“四条汉子”之一,那时他才20出头;50年代,毛泽东又严厉批评他“政治上不开展”;到60年代“文化大革命”初期那个特殊岁月,姚文元直斥他为“反革命两面派”:80年代,胡乔木又指出他有严重政治倾向错误,最后郁闷成疾,于1989年7月病逝。在长达60余年的文艺生涯中,他还先后与胡风、王实味、冯雪峰、丁玲等发生过论战,丁玲至死都“不原谅”他;他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胡耀邦、陆定一及江青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过从较密,而江青后来却公开宣称:“我恨死周扬了!”在周扬身上,几乎浓缩了20世纪中国文艺发展史,特别是文艺思潮演变史。
作者简介 郝怀明,籍贯山西武乡。1960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64年选调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处,从此一直在中央机关工作,l996年退休于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曾任组长,为正局级、研究员。多年来主要从事为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文稿服务和调研工作。曾参与编辑《周扬文集》。业余著有:《文明探访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合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问答》(合著)等。退休后编著有:《梵高》、《杰斐逊》、《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徐悲鸿》等,论文多篇,并参加李瑞环著:《学哲学用哲学》、王蒙、袁鹰主编:《忆周扬》等的编辑。
编辑推荐 《如烟如火话周扬》编辑推荐:郝怀明先生积多年之功,以周扬的文艺活动为主线,将周扬波澜壮阔的整个一生写了下来,向世人展现出一个真实的、生动的、没有扭曲的和没有矫饰的周扬。
目录
1.好学多思一少年
破落的“周家大屋”
考大学名列榜首而不就

2.上海求学与东瀛取“火”
急切吸收外来知识
在白色恐怖中加入共产党

3.艰险火热的斗争生活
从“跑龙套”角色到“左联”常委
激情燃烧的红色文艺鼓吹者

4.对“第三种人”的批判和自我批判
一次纠“左”出“左”的错误
重大变化:开始强调艺术特点

5.在危局中开出新天地
文艺大众化的提倡
严酷的斗争,险恶的环境
抗日救国开启了新的机运

6.两个口号的论争
“国防文学”口号的提出
论争骤然爆发
鲁迅为化解纷争抱病为文

7.“错就错在宗派主义”
鲁迅被激怒了
“两个口号应该互相配合,不应互相反对”

8.初到延安
到延安去
就任教育厅长、鲁艺副院长
毛泽东谈两个口号论争

9.窑洞灯火
主张“生活是第一义”,提倡“培植民主主义的风气”
评鲁迅、郭沫若
开始了与毛泽东的文字之交

10.从“小鲁艺”到“大鲁艺”
毛主席、朱总司令来了
“在延安,创作自由的口号应当变成一种实际”
“提高”是对的,但不该“关门”

11.从整风审干到“抢救运动”
整风开始了
同仇敌忾批判王实味

12.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向的确立
“鲁艺家(秧歌)来了”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

13.建设新的人民的文艺
新歌剧《白毛女》的诞生
赵树理的大众化道路

14.文艺大军会师:第一次文代会
评判旧戏的标准是“有利、有害与无害”
“文艺为政策服务”的偏差

15.为新中国文化艺术事业铺基开路
电影市场的巨大变化
戏曲改革“五五指示”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形成

16.从《清宫秘史》到《武训传》批判
谁说《清官秘史》是爱国主义影片
周扬在《武训传》问题上的前后变化

17.在曲折中前进
强调艺术规律和特点,推动创作走出低谷
第二次文代会
学会用社会方式领导艺术创作

18.并非完全“必须”的“战斗”
《(红楼梦)研究》批判
批判之火从胡适烧向胡风
胡风冤案的铸成

19.科学和艺术的“春天来了”
对文学就看两条原则:为人民服务、从生活出发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20.“只有打破教条主义才能有活泼旺盛的生命”
解决艺术生长的“土地”、“气候”问题
“反修正主义”任务的提出

21.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对丁玲、陈企霞、冯雪峰的批判
《大辩论》一文的产生
周扬在反右斗争中的矛盾复杂的心态

22.在“大跃进”年代
大跃进民歌运动
“凡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就是好的”
“普及愈广愈好,尖端愈高愈好”
“文化领导者要有建设的思想”

23.第三次文代会
为政治服务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批判人道主义千万不要反过来主张惨无人道

24.《文艺十条》——《文艺八条》
两个文艺工作方面的会议
文艺队伍的“共同路线”就是:“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
鼓励个人独创性,提倡题材、风格的多样化

25.高校文科教材建设
“现在要提出相反的要求:未立不破”
高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的召开教学和教材编选指导思想的确立
“最根本的要求是拿出货色”“学术上你负责,政治上我负责”

26.中心任务是“出成果出人才”
材料和观点相结合,给学生以全面的知识
“只有多样化才能发挥创造性”“谁在学术上搞垄断、简单化,以行政方法来领导,大家就起来反对和纠正”
“用摧毁的方法搞不成文化建设”

27.暴风雨到来之前
大连创作座谈会和“反党”小说《刘志丹》
对内纠“左”,对外“反修”
戏曲改革成绩应肯定,鬼戏有害无害可讨论
“我就怕来一个大运动”

28.“不能只破不立”
文艺界“跌到了修正主义边缘”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文科教材受到谴责
“文革”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

29.“文革”狂风恶浪来了
批判《海瑞罢官》
“文艺黑线专政”论
《五一六通知》

30.“文艺黑线”的“祖师爷”、“总代表”
不容置辩的批判
“怎么是这样?怎么会是这样?”“这样闹下去是不行的啊,国家要出事啊”
在关押中接受审查

31.从敌我性质到“属人民内部问题”
“我绝不是敌人、叛徒、特务”
毛泽东为解决周扬问题发话了
“属人民内部问题”

32.站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
探望冯雪峰,批判“四人帮”
面向世界,改革开放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关系到党和
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社会主义“是一个头等重要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3.“历史是从错误中走过来的”
第四次文代会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的确立
多年来主要是、基本是“左”的错误
“不能把责任都往上推,我也有责任”

34.为了学术和艺术的繁荣
在广东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创造一种有领导的又是平等的自由讨论的空气”
“人才不可多得,要特别加以爱护”
“勇于改革,立志改革,不怕被打倒”

35.“理论探讨”起风波
人道主义问题上的禁区在突破中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探讨》的发表成了“大问题”
“我怎么会反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呢”
违心的检讨

36.了犹未了的《文集》
选得精一点,要能够反映时代,保存历史原貌
并非所愿的结果
资料有待进一步发掘

37.寂寞又不寂寞的余年
在矛盾和痛苦中挣扎
难以愈合的重创
继续为发展科学、繁荣艺术献计献策
来自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厚爱

38.彗星陨落
后记
……
序言 一部新出的周扬传记——郝怀明写的《如烟如火话周扬》,就要送到读者面前了。我一直关心着此书的写作,在它即将出版之际,愿意为它写几句介绍的话。
周扬在中国共产党内的地位如何?这要看从什么角度来观察。
在八大一次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当时他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副部长。既没有成为正式中央委员,也没有成为中央部长,更没有进政治局、没有进书记处,党内的地位应该说不能算是很高。但是,作为一位文艺理论家,作为一位党的文艺干部,他在抗战以前的上海时代就当了“左联”的党组书记,在延安时代就成了解放区文艺工作的重要代表,建国以后又成了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最主要的党内领导人。从这个角度看,又应该认为他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在中国文艺界学术界理论界知识界的声望和影响,是远远超出一个候补中委甚至一个正式中委的。
周扬一生,伴随着争论,而且是重大的激烈的争论。
上海时代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战,周扬就是争论一方的主将。延安时代,关于王实味及其作品《野百合花》的争论,周扬是一篇主要的、带总结性的文章的作者。新中国建立前夕,周扬在第一次文代会上作解放区文艺工作的报告。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界一直不是风平浪静,而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波更比一波高。周扬在“文化大革命”前夕作了一篇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做又会劳动又会创作的文艺战士》的讲话,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界的五次大论战、大批判:一是一九五一年批判电影《武训传》,二是一九五四年批判《(红楼梦)研究》,三是一九五五年批判胡风,四是一九五七年批判丁玲、冯雪峰,五是六十年代批判田汉、夏衍、阳翰笙。
文摘 1好学多思一少年
破落的“周家大屋”
湖南省益阳市,北邻洞庭湖,全省四大河流之一的资水穿市而过。这里山清水秀,茂林修竹,水田密布,是一块美丽而又富饶的土地。从市区到乡下,一去30余里,上世纪初,路上经过的村子里没有别的姓氏,都是周姓人家。周氏可谓益阳的大姓,现代文化史上的大名人周谷城、周扬、周立波,人称“益阳三周”,都是这块宝地上的骄子。
1908年11月7日,一个漂亮的男孩在新市渡镇莲庄湾的“周家大屋”呱呱坠地了,他就是周扬。周扬原名周运宜,字起应。周扬是他在后来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后用的一个笔名。那时,他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为了躲避国民党政府的新闻检查,常常变换笔名写文章,曾用过企、周笕、绮影、企扬等,周扬是他后来用的也是用得时间最长的一个笔名,以至于取代了他的本名。
莲庄湾离县城十余里,坐落在帆影绰约的志溪河畔,不远处就是云蒸霞蔚的会龙山,是个风光秀丽、钟灵毓秀的村庄。村上的“周家大屋”是远近闻名的富户,因地多房多而得名。它背靠着山,满山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形成了一座月才形的绿色屏障。掩映着三进大院,据说,当年仅房屋就有50间左右,还有两个水塘,一个在院中,一个在院外,院外还有一口又大又深的甜水井。如今保留卜来的只有两间破旧的东西厢房,还有那口水井。
周扬的祖上不曾为官,亦不曾经商,也算不上什么书香世家。曾祖父周翰巨通过送钱送礼买过个直奉大吏,祖父周宋哲用钱买过个国子监,父亲用钱买过个相当于知县的同知衔,但都没干过一天官事。只是为了装点门面,装出家中好像有人做官的样子,在大门两旁的墙上写有“肃静回避”四个大字。
周家拥有很多田产,每年能收很多担租子,又有那么多房子,虽说在当地也算是个有名的富户,不过,到周扬父亲这一代,家境就日益败落下来了。他父亲身体很不好,周扬刚两岁,父亲就去世了。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在他的记忆中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父亲去世时,他家尚有田500亩,每年可收租谷700担,家里有五个佣人。
周扬是由祖母、母亲抚养长大的。祖母在当地是一位有名的慈善家,母亲待人也很厚道。她们都深得远近村民的好评。据说,当地绿林人物率众路过这里时,从不骚扰他们家。善良的祖母,对周扬后来性格的形成影响颇大。
周扬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前面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他是小三。他生得浓眉大眼,鼻梁高耸挺直,黑发浓密,肌肤洁白,非常聪明,深得家人尤其是祖母和母亲的厚爱。那时,周氏家族中有一
……
后记 《如烟如火话周扬》经过近6年的写作和等待就要出版了,是非好歹将接受社会的评判,在这里,我想就个人的经历和本书的写作经过再简单说上几句,并向促成此事的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和朋友表示谢意。
敝人家境贫寒,从初中到大学,都读师范。1960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即被派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师从唐攻读新文学史。公是高校文科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编,在这里,我们可以经常直接或间接听到周扬关于文科教材编选工作的讲话。两年研读,获益匪浅,颇受瞍公器重。我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一文,公在给我的短信中说写得很好,随即打印送有关同志参阅。1964年选调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处工作。抛开痴迷的专业,确乎难舍难割,但作为党的“驯服工具”,倒也没有二话。“文革”中在“阎王殿”经风雨,见世面,受锤炼。中宣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四年后分配国家体委体育报社任编辑、记者。1975年国务院政治研究室成立,拟奉调前往,中经几番风雨,于1977年底成行。此时已改名为国务院研究室,成为写作组的一员。不久,机关并入中共中央办公厅研究室,后又改名为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在理论组工作。1987年书记处研究室解散,奉调即将成立的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遂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工作并任副组长,直至1993年改任综合组组长。可以说,多年来一直“摸、爬、滚、打”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上,有时甚至处在风云变幻中心的边缘上。岁月如流,昔日“阎王殿”的“小鬼”,如今已成了一个“老鬼”了!
周扬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革命文化运动和文艺战线的卓越的领导者。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中,既有巨大的功绩,也有不少失误,涉及上下左右,要理清头绪,作出客观、公正的科学评价,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众所周知的“敏感”问题,更是令人发憷。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