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沉默的伙伴:美国现代慈善基金会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2-01 12:46:57 作者:

 沉默的伙伴:美国现代慈善基金会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页码:23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9787508722719
条形码:978750872271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沉默的伙伴——美国现代慈善基金会研究》探讨了美国现代慈善基金会缘起及长盛不衰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与制度等因素,剖析了不同类型基金会的特点,分析了以卡内基、洛克菲勒和福特基金会为代表的美国现代慈善基金会在国内外的主要行为及其影响,辨析了慈善基金会与美国政府的关系。透过这些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美国现代慈善基金会在美国内政、外交各方面都默默发挥着影响。它们捐资兴教、繁荣文化、发展科研,对政府的工作间接地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在默默地为美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贡献,也就是说,慈善基金会是美国政府、美国社会与美国政治的“沉默的伙伴”。
作者简介 李韬,山东滕州人,法学博士,曾任中学教师、政府职员,从事过图书编辑与翻译工作,现供职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政治、美国社会文化与中美关系。近年来在《美国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社会导刊》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译文,出版译著近十部。2006年6月被北京市教委授予“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媒体推荐 宗教乃慈善之母,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产生过程上来看,莫不如此。
   ——亨利艾伦莫
编辑推荐 慈善是世界上既非常古老、又极为普遍的思想和行为,慈善思想为全人类所共有。“同情弱者、济危解难是人们通常具有的一种心态,将其付诸行动被称之为‘行善’,‘行善’一向被视为一种美德,古今中外大多如此。”
目录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美国的现代慈善基金会
第一节 慈善基金会的界定
第二节 慈善基金会的宗旨及特点
一、独立性
二、稳定性
三、中介性
四、国际性
第三节 类型各异的慈善基金会
一、独立基金会
二、公司基金会
三、运作型基金会
四、社区基金会

第二章 现代慈善基金会的缘起与发展
第一节 慈善基金会的缘起
一、历史渊源
二、宗教与文化传统
三、时代与社会背景
四、慈善抵税与追求名誉
第二节 慈善基金会的发展
一、慈善基金会的兴起与初期发展(1889——1929)
二、大萧条时期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发展(1930—1945)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1946——l980)
四、20世纪末期慈善基金会的发展(1981——2000)
五、21世纪初的慈善基金会

第三章 慈善基金会的国内行为
第一节 支持美国的教育事业
第二节 推动美国的科技进步
第三节 资助美国的文化艺术事业
第四节 发展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
第五节 关注美国的种族关系
第六节 服务美国的普通民众

第四章 慈善基金会的国际行为
第一节 推进全球文化传播
第二节 促进美国的国际问题研究
第三节 关注世界粮食与人口问题

第五章 慈善基金会与美国政府
第一节 慈善基金会的设立与管理
一、慈善基金会的设立
二、慈善基金会的管理
第二节 慈善基金会与政府的互动与合作
一、与政府间的人员交流
二、参与政府的海外项目
第三节 慈善基金会与国会的矛盾与冲突
一、沃尔什委员会的调查
二、考克斯委员会的调查
三、里斯委员会的调查
四、帕特曼委员会的调查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序言 美国是一个“创新型国家”。过去一百多年来,美国能够保持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开拓性的研发及技术创新。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技术贡献率高达80%。①在世界经济论坛于2。07年10月发表的《2007至2 0()8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美国以其创新思维及优质大学,居全球竞争力的首位。美国人的制度创新和思想创新,在当今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尽管一些“创新”(如武器的创新)未必服务于人类之共福。
就创新而言,同其他大国相比,美国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创新动力更多地来自公民社会而非政府。从政府层面看,美国宪法所确立的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共和制等政治原则,以及据此建立的总统制、联邦制、代议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度,使美国成为一个法治而非人治的国家。从非政府层面来看,由众多的社会组织所构成的繁荣的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又译为“市民社会”)是一个无形的巨大网络,成为国家同个人相联系的中介。公民社会中各种自愿结合的组织将单个公民动员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既阻止国家权力过分扩张和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又在政府功能薄弱的公共领域起到补充和协调的作用。
文摘 第一章 美国的现代慈善基金会
第一节 慈善基金会的界定
人类从事慈善活动的历史虽然很长,但现代意义上的慈善基金会却是20世纪初才开始在美国出现并兴盛起来的,而对于现代慈善基金会加以明确的定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才开始出现的事情。在现代慈善基金会的发源地美国,最先对慈善基金会加以定义的是曾经任卡内基基金会会长达19年之久的弗雷德里克?P?凯佩尔。在其所著的《基金会在美国社会中的作用》(The Foundation:Its Place in Ameri-can Lide)一书中,凯佩尔是这样定义慈善基金会的:“基金会从法律上看是出于‘慈善’目的所设立的基金,由理事会进行管理,习惯上在联邦或州的法律的监管下运作,并享有税收方面的特权。”还有些学者在提到慈善基金会时曾经做出过如下各种不同的描述。德怀特?麦克唐纳—wight MacDonald)在对福特基金会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之后写出了《福特基金会:人与万贯财富》(The Ford Foundation:The Men and the Millions)一书。在此书中,麦克唐纳将慈善基金会描述为:“基金会就是被一伙人团团围着的一大堆钱,这些人都想从中得到一些。” 麦克唐纳的这一表述只是说出了慈善基金会一个方面的特征,而且只是像福特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等资金雄厚的慈善基金会的特征,因为只有那些大型的慈善基金会才拥有大笔的钱。他的这句话只能算是对慈善基金会的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另一位学者保罗?伊尔维萨克(Paul Ylvisaker)则认为:“基金会是美国的传输轮。”这句话只是说出了慈善基金会在美国社会中的作用,算不上是学术意义上的定义。
后记 本书是在本人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成果。博士毕业后的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关注美国慈善基金会的研究,但生活与教学工作繁忙,没能抽出时间将新的成果补充到论文之中。直至去年年底才开始着手这项工作,历时半年多,终于完成此书稿。
我从2001年开始关注并研究美国现代慈善基金会,那时我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三年读书期间,我的导师——王缉思教授在学习和生活各方面,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关怀与帮助。尤其是我博士论文的写作,更是得到了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从论文选题的确定到内容与结构的安排,王老师都给本人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论文初稿完成后,王老师仔细审读了全文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这些宝贵意见使我论文的水平大为提高,也为我今天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老师的睿智、博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老师深邃的思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对什么是学问、如何做学问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所有这些将使我终生受益。本书稿完成后,王老师在繁忙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余抽出时间为本书作序,实在令我感动。在此,特对王老师表示我最诚挚的谢忱。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资中筠教授、陶文钊教授以及武汉大学的李世洞教授在我博士论文的选题确定、资料收集、写作思路等方面曾给我指点与帮助;中国社会出版社的张利平博士对书稿进行精心的编辑加工;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读书人网 >理财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