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23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04947865/9787504947864
条形码:978750494786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金融博士论丛
外文书名:The study on the regional reform of China's financial institution in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内容简介 《转型期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立足于转型期我国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以制度创新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金融要素及决定金融要素配置的制度因素力图通过探索差别化的金融制度设计和创新来实现区域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和引导其他生产要素在区域问的合理流动,从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现有格局的调整,促使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转型期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分为金融制度创新的理论框架、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的现实条件、中国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的路径选择等章。
作者简介 李新彬,男,1974年9月18日出生于辽宁铁岭。200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信贷管理部。先后发表经济金融类论文10余篇,出版《比较文化概论》(合著)一部。
编辑推荐 《转型期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在系统梳理金融制度和金融制度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从金融组织制度、金融市场制度和金融安全制度三个层面的分类视角分别论述了我国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的基本框架。《转型期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着重分析了区域金融风险差异的形成原因,在对传统的金融安全制度框架进行修正的基础上,从区域金融征信制度、预警机制、监管制度、行业自律制度方面探索了区域金融安全制度的主要内容。
目录
摘要
1 导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目的
1.3 研究方法和路线
1.4 框架安排及创新
2 金融制度创新的理论框架
2.1 金融制度一般理论
2.1.1 金融制度的内涵
2.1.2 金融制度的构成
2.1.3 金融制度的功能
2.1.4 金融制度的效率分析
2.2 金融制度创新理论综述
2.2.1 金融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
2.2.2 金融制度创新的类型
2.2.3 金融制度创新动机分析
2.2.4 金融制度创新的外部条件
2.2.5 金融制度创新的过程
3 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的现实条件
3.1 金融制度变革的区域差异效应
3.1.1 行政性金融制度安排的区域效应
3.1.2 市场化金融制度改革的区域效应
3.2 金融制度变迁的西部地区绩效评价
3.2.1 国有金融组织之间的过度竞争成本
3.2.2 金融组织与政府之间的经济寻租成本
3.2.3 金融组织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成本
3.2.4 金融组织各层级之间的委托代理成本
3.3 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的现实起点
3.3.1 中国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
3.3.2 中国三大经济区域金融发展比较
3.3.3 中国西部地区未来金融需求分析
4 中国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的路径选择
4.1 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的相关概念解释
4.1.1 经济转型期的界定
4.1.2 金融区域类别划分
4.2 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的路径选择
4.2.1 强制型与诱致型变迁有机协调
4.2.2 梯次推进的金融制度渐进改革
4.2.3 银行主导型区域金融体系安排
4.3 金融制度区域化设计的基本内容
4.3.1 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面临的形势
4.3.2 金融制度区域化设计的主要特点
4.3.3 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的基本框架
4.3.4 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的模式选择
5 金融组织的区域化重构与制度创新
5.1 区域发展阶段与混合型金融组织选择
5.1.1 区域内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关系
5.1.2 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组合的区域差异
5.2 中国商业银行的区域化改革
5.2.1 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区域化改革
5.2.2 组建区域性商业银行
5.2.3 创新地方中小型商业银行制度
5.3 政策性金融组织的区域创新
5.3.1 当前中国政策性银行区域化问题分析
5.3.2 中国政策性金融的区域化改革
6 金融市场的区域化创新与探索
7 区域金融安全与金融制度创新
8 金融调控政策的区域化创新
结语
附件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随着中国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之势?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证明,金融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为关键: 因此,合理配黄区域金融资源,带动和引导其他生产要素在区域问的合理流动,从而凋整我曰区域经济的现有格局,列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金融制度是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条件:从制度创新的视角探索金融制度区域化改革的基本路径是解决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内容。在我国,金融制度的区域化创新是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和变革,在金融制度区域供给不均衡的条件下,尤其要重视政府在金融制度创新中的作用和功能.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深化,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功能,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微观金融活动,才能从根本提高区域金融效率。因此,我国金融制度变迁体现着强制型与诱致,型有机胁调、区域梯度渐进式变革和银行主导型的路径特征,本持在系统梳理金融制度和金融制度创新理论的基础,从金融组织制度、金融市场制度和金融安全制度三个层面的分类视角分别论述了我国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的基本框架。在金融组织制度方面,我国的区域差异决定厂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的混合,而在不同区域,这种组合存在结构七的差异网有商业银行要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组织布局的区域调整,同时需要积极推进信贷政策的区域化改革通过构建区域性商业银行和推动地方中小银行发展,形成合理的商业金融格局,在金融市场制度方面,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对两部地区尤其是要正确定位证券市场的功能,重点要通过移{极创新债券市场、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培育产业基金和完善中介机构等建立符合区域实际的金融市场。金融安全制度足金融制度区域化改革的保障和重要的组成内容,本书着重分析了区域金融风险差异的形成原因,在对传统的金融安全制度框架进行修正的基础上,从区域金融征信制度、预警机制、临管制度、行业自律制度方面探索了区域金融安全制度的主要内容:在政府主导金融制度变迁的条件下,必须重视和加强金融凋控制度的区域创新,这也是金融制度改革的应有之意。
文摘 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证明,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为关键。任何经济活动都要在特定的区域空间展开,金融活动自然也不例外。金融系统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反映着经济的区域性特点,而且经济的区域化也会反作用于金融运行,形成金融运行的区域化。抑或从理论上说,由于金融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在空间上的非均衡性,金融运行势必也会呈现区域非均衡的特性。自经济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更为突出,集中表现在东部与西部两大地带问经济差异有扩大趋势,中国经济呈现西低东高的梯度运行态势。因此,区域经济与金融的关系,以及如何以金融要素来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成为一些学者的研究重点。
后记 光阴荏苒,三年的博士研究生学习生活犹如白驹过隙。学海无涯,这三年,我置身于经济学理论的重重峰峦之中,深感个体的渺小与时间的短暂,每前行一步,在挥洒汗水、付出艰辛努力的同时,也深感视野在逐步宽广,那闪耀的理性和智慧之光使我忘记了疲惫与抱怨。它将永远引导我前行。
在这难忘的三年中,许许多多的人给我诸多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使我终生三难忘.首先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高新才教授,他那坚韧的精神、宽广的胸怀、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维、开阔的视野、雄辩的议论使我获益匪浅,终生受益。本书从选题立意、结构安排、资料收集、方法运用、文字写作直到最后定稿,无一不贯穿着高老师的心血和智慧。正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才顺利地完成了写作。可以说,从选题构思、结构安排到具体撰写,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同时,我还要感谢郭志仪教授、聂华林教授、李国璋教授,他们都 慷慨地给了我真诚的指导和帮助。我的同学赵崇生、王恩才、拜琪瑞等人也对本书的写作提出r许多宅贵的建议与意见,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