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
页码:42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35441262/9787535441263
条形码:978753544126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
内容简介 《60年散文精选》由王蒙担任主编、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选编的《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由《中篇小说精选》、《短篇小说精选》、《小小说精选》、《诗歌精选》、《散文精选》、《散文诗精选》、《报告文学精选》、《儿童文学精选》和《文学评论精选》等分卷册组成,囊括了建国60年以来文学领域中一流作家的代表作以及各个体裁的经典篇章,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建国60年是我国当代文学从初步发展,到短暂的沉寂,再到大发展、大繁荣的60年,各种体裁的佳作破土而出。
编辑推荐 《60年散文精选》是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前言
北京的春节/老舍
庐山面目/丰子恺
碧云寺的秋色/钟敬文
社稷坛抒情/秦牧
天山景物记/碧野
第二次考试/何为
在山阴道上,方令孺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叶圣陶
移山填海话厦门/郑振铎
日出/刘白羽
黄山小记/菡子
傅雷家书,傅雷
井冈翠竹/袁鹰
茶花赋/杨朔
记一辆纺车/吴伯箫
樱花赞/冰心
沿着澜沧江的激流,冯牧
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曹靖华
山色/李广田
访沈园/郭沫若
海南杂忆/茅盾
阿诗玛,你在哪里?/荒煤
怀念萧珊——随想录五/巴金
小鸟,你飞向何方/赵丽宏
雄关赋/峻青
丁香花下/黄秋耘
蜡炬成灰——痛悼杨述/韦君宜
故乡行——重访巴彦岱/王蒙
山海关五章/郭风
梦中的天地——《小巷人物志》代序/陆文夫
巩乃斯的马/周涛
忆眸子/陈白尘
女孩子的花/唐敏
又是月季芬芳时/周明
祭马思聪文/徐迟
自己的夜晚/刘烨园
静夜功课/张承志
袁崇焕无韵歌/石英
唱片年龄/高洪波
祭父/贾平凹
八十自省/萧乾
林中速写/张守仁
论老年/施蛰存
草戒指/铁凝
藏北启示:超越苦难/马丽华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
回看血泪相和流/柯灵
三松堂断忆/宗璞
幽径悲剧/季羡林
紫色暖巢——关于我出生时的浪漫回忆/叶梦
思维的乐趣/王小波
寿则多辱/张中行
为你祝福/韩小蕙
壮士的回归/余秋雨
空空实实之居/艾煊
重读云南/雷达
白音布朗山/冯秋子
一百年的青春/谢冕
浩气长存/林非
王仁先/刘亚洲
大无大有周恩来——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梁衡
绝版的周庄/王剑冰
碗花糕/王充闾
“天堂”的妇女——太平杂说/潘旭澜
藏羚羊跪拜/王宗仁
走路/林希
上下五千年/莫言
一个人的火车/池莉
饥饿中的事情/周同宾
七尺之躯的空间/南帆
我吻女儿的前额/阎纲
武陵人远桃源近/楚楚
目光/詹克明
少女的美名像风/卞毓方
短工市/李登建
谁为暴力屈膝/唐韵
风流云散/鲍尔吉原野
摇曳秋风遗念长/孙晓玲
走进一座圣殿/周国平
点灯时分/郭文斌
短巷情长——记父亲臧克家和赵堂子胡同老街坊们/臧小平
生命打开的窗口/熊育群
先父/刘亮程
人牲/筱敏
月下桨声/韩少功
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史铁生
爱着你的苦难/塞壬
谁说不是完美的告别/赵玫
无名氏/刘家科
三哥的铅色人生/王兆胜
仰望:一种精神姿势/王开岭
好的东西,都是不变的/潘向黎
大海有多高/宁明
这满山的山花啊/乔叶
寻母记/肖凤
打工纪事:关卡/王十月
作为一个作家,哪一个十年可以忽视——《典藏柏杨小说》序/陈建功
我的汉水啊/梅洁
忆吴晗/黄裳
哀谢晋/冯骥才
“公民”从地震中走来/张抗抗
……
序言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当代散文创作已经迈过了整整60年的发展历程。在悠久和辉煌的中国散文史上,6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由于处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它的演进过程也就承载了相当丰富与复杂的历史内容,具有了自己特殊的意义。
中国当代散文与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现代散文一脉相承。它强调思想的冲力,注重个性的张扬,反映率真的情感。有关这样的丰富的内涵,在新时期散文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和强烈。中国当代散文可以说是现代散文的延伸与发展,这里既有可以总结的重大成绩,也有无法忽视的历史局限。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七年(1949—1966)中,散文家以“主人公”的姿态与自豪感,强调“大我”和社会的承担,较好地表现出了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主题。如有的坚持诗化人生,在自然、母爱、童真中追求永恒的人生;有的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写出有声有色的诗情画意;有的情融事中,以斑斓的色彩表现边塞和异域的风光;有的以精练的散文诗的形式,表现出时代的风云变幻;还有的以景抒情,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等等。可以说虽然由于多种方面的原因,“十七年”的散文创作包含着这样和那样的时代局限,却仍然有不少穿越时空的佳作,既反映了那个轰轰烈烈的时代,又感动了读者真挚的心灵。在今天重读这样的作品时,它们的意义会远远地超过其作品本身的价值,而且能够引发人们更为深广的思考。
文摘 北京的春节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