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金融危机分析与对策

发布时间: 2010-02-02 11:54:58 作者:

 金融危机分析与对策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45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09711371/9787509711378
条形码:978750971137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金融危机分析与对策》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2009年“全国博士后经济学学术论坛”的优秀论文集,针对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以“金融危机分析与对策”为主题分析了本次金融危机的背景、成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编辑推荐 《金融危机分析与对策》:全国博士后经济学学术论坛2009。
目录
上篇 金融危机成因、效应与对策
中美贸易收支的J曲线效应: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监管统一:趋势、动因与辨析
金融危机背景下保险监管制度安排的思考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研究
违约集聚、时变跳跃与信用衍生品定价——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研究
危机中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分析——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视角
日本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
次贷危机对人民币汇率与股价指数波动的影响——基于ARCH模型的实证检验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法国金融监管现代化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金融危机中的财税政策——基于当前金融危机与“大萧条”的比较分析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全球失衡与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冲击与土地政策的反周期调节
论当前全球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现状与对策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钢铁产业最优集中度的测算与调控

下篇 货币体系改革与金融改革
透视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与国际储备资产演化——兼论SDR发展前景
论金融行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制度建设——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
论主体功能区战略下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与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中的制度约束及对策研究
中国税收制度收入调控功能与金融危机应对——基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角度的分析
后危机时代SDR分配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金融危机下的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困局与破解——“江门市小企业融资对策”例析
外部环境与贷款技术选择——小企业融资的一个分析框架
金融证券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挑战——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
存款保险、金融稳定与道德风险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思考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危机预警与应对:基于集团框架的分析
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比较研究与中国借鉴
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率的财税对策
政府投融资平台现状与规范策略研究
担保、担保替代与贷款合同
金融风险管理技术VaR的组合预测权重约束
中国工业行业资本深化效应的经验研究:1985~2006
后记
……
文摘 插图:


2.建立与银行机构的常规联系
社会资本理沦的核心内容,就在于处于社会网络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种“信任关系”不是天定的,而是通过网络交往建立起来的。因此,勾获得信任,小企业应该主动与银行机构打交道,让银行机构了解企业,降低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银行机构对小企业的顾虑,不能等到急用钱时才跑眼行。在调研中发现,多数小企业没有信用积累,不是他们没有诚信,而是因为他们对于银行借贷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从来没有试着到银行机构去借贷,以至于其信用存量永远是初始信用。为此,企业应经常主动地向银行汇报公司经营情况,使银行在与企业经常性的沟通中,加强对企业的信任度。
3.关注银行机构推出的信贷产品
中小企业要主动分析不同银行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真实看法、信贷的倾向以及与企业自身的吻合程度,尤其要关注银行机构推出的一些新的中小企业贷款产品。比如第三节中描述的产业链融资产品,中小企业如果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的生存环境好的话,通过沟通,银行机构可以设计出适合该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每家银行机构都有自己的信贷政策偏好,中小企业在作出信贷决策之前,应该对不同银行机构有所了解,然后根据自身特征去选择适宜于自身的贷款路径和融资工具,这可以提高中小企业成功融资的概率。
4.信用来自“创造”和积累
信用积累需要初始的信用“创造”。中小企业要为创造信用而主动去银行机构借钱,包括信用卡透支行为,贷款到期要按时履行还贷手续或者展期手续。信用存量是通过按时还贷创造出来的,也是在每一次的按时还贷过程中增长的。要习惯银行借贷和还贷,结算次数越多,信用积累越快。争取首次贷款时要有耐心,要充分理解银行机构对小企业信贷的谨慎,积极配合银行开展各种调查,认真填写和报送企业财务报表,以顺利获得第一次贷款。
后记 中国博士后制度设立于1985年,既借鉴了国外博士后制度的经验和基本做法,又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目前,全国已累计招收各类博士后研究人员6万余人,涉及88个一级学科。北京作为全国博士后人才的荟萃之地,共有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7000余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研工作站设站单位近300家。经过多年积极探索与不懈努力,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申报各类重大奖项、主持承担重大科学计划、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和提升科研成果质量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已经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博士后制度也已成为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基本途径。
作为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先后以创新发展及自然科学为主题举办了两次“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与会的各界代表达成共识,论坛的制度化可以为分散在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流动站和工作站之中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一个稳定的交流平台,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领域,共同促进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读书人网 >投资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