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李叔同身边的文化名人

发布时间: 2010-02-02 12:15:37 作者:

 李叔同身边的文化名人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229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ISBN:710104882X
条形码:978710104882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号弘一。
李叔同祖籍浙江省平湖县,清光绪六年(1880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在天津,父亲李世珍是名进士,与直隶总督李鸿章同年会试,是挚友。李世珍官任吏部主事,又是天津最大盐商,还兼营银号,家财万贯。李叔同为其三姨太所生。在李叔同5岁那年,他父亲去世了。他是在长兄文熙和母亲教导、关怀下成长的。李叔同7岁就有日诵五百,过目不忘的本领。9岁学篆刻,就在这一年,他看到一个戏班演出,激起他对京剧的兴趣,当李叔同长成青年,他在诗词歌赋、金石书画方面,已经有了广博的知识。
李叔同,作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者,近现代佛教界的著名高僧,他身边先后云集了一大批文化名人;黄炎培、欧阳予倩、苏曼殊、夏丐尊、经亨颐、马叙伦、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曹聚仁、潘天寿、陈师曾、柳亚子、吴昌面、徐悲鸿、刘海粟、柔石、郁达夫、叶圣陶、太虚大师、印光大师等。他们个个星光灿烂,在构成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的同时,也留下了永久的话题:
欧阳予倩迟到五分钟,李步同为何有闭窗谢客、改天再约之异举?
李叔同与刘海粟,到底谁最先采用人体模特进行教学?
李叔同门生丰子恺与曹聚仁本为好友,为何绝交?
马一浮为什么始终下为李叔同作传?
……
请看《李叔同身边的文化名人》!
作者简介 陈星 杭州市人,生于1957年,现任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期刊协会理事、浙江省期刊协会副会长、浙江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高等学校学报编辑工作研究会理事长、杭州市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
主要著作有《弘一大师考论》《丰子恺漫画研究》《白马湖作家群》《重访散文的家园》《隐士儒宗马一浮》《广陵绝响——历代音乐佳话》《赏心悦目——漫画品读笔记》等五十余种。
编辑推荐 欧阳予倩迟到五分钟,李叔同为何有闭窗谢客、改天再约之异举?李叔同与刘海粟,到底谁最先采用人体模特进行教学?李叔同门生丰子恺与曹聚仁本为好友,为何绝交?马一浮为什么始终不为李叔同作传?……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立体地展示艺术大师李叔同及身边文化名人的关系,多层面多形式地补充了我们对李叔同大师的了解。
目录
前言
同学与同事
吾友叔同——李叔同与黄炎培
春柳双星——李叔同与曾延年
南社二僧——李叔同与苏曼殊
钟声云外——李叔同与胡朴安
……
文摘 书摘
李叔同与苏曼殊都是南社人士主办的《太平洋报》的主笔,又都擅长美
术,他俩的交往应该是无可置疑的。然而非常奇怪的是,人们至今没有找到
有关他俩直接往来的确切史料。
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影响的《太平洋报》好景不长,1912年秋,报社终
因负债过重而停刊。不久,李叔同应邀到杭州的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任教
。此后,苏曼殊亦多次到过杭州。按理他俩自会有许多见面的机会(南社和
西泠印社曾在杭州举行“雅集”),但至今仍未见有他俩进一步交游的史料
。这实在有些令人难以置信。
在文学性的传记里,他俩的交往是有的,但不可作为正史来对待。当然
,找不出直接往来的确切史料,不等于他俩无交往,我们仍可从其他资料或
旁证材料中捕捉他俩交游过往的影子。
同人眼中的李叔同与苏曼殊
《太平洋报》同人孤芳在《忆弘一法师》(载《弘一大师永怀录》)一文
中说:在太平洋报社里有两位出色的画家,一个是当时已作了和尚的苏曼殊
,再一个就是未来的和尚李叔同。这两位画家的为人与画风各有特色,也十
分令人感慨。苏曼殊画山水,其取才多古寺闲僧或荒江孤舟,颇具一种萧瑟
孤僻的意味,这与他当时那种“浪漫和尚”、“怪僧”的性情极不相符。而
李叔同呢?他性格清淡、稳重,但所绘之作,用笔雄健遒劲,也与其性情不
符。《太平洋报》编辑多为南社同人,他们在编辑之余,经常出入于歌廊酒
肆之间,“或使酒骂座,或题诗品伎,不脱东林复社公子哥儿的习气”。苏
曼殊虽早已出家,却也混迹其中,唯李叔同孤高自恃,绝不参与。从这段记
述里,人们大概已可以了解到当时报社同人对李、苏二人的基本印象。苏曼
殊评李叔同
至于苏曼殊对李叔同的评价,目前能见到的一则资料是他对李叔同等当
年在春柳社演出活动的言论,似乎颇有微词。苏曼殊在《燕影剧谈》一文中
写道:
……前数年东京留学者创春柳社,以提倡新剧自命,曾演《黑奴吁天录
》《茶花女遗事》《新蝶梦》《血蓑衣》《生相怜》诸剧,都属幼稚,无甚
可观,兼时作粗劣语句,盖多浮躁少年羼入耳。
从大量史料来看,春柳社当年在日本的活动及演出,无论中国文化界,
还是日本戏剧界,大多叫好。而苏曼殊如此评说,除了反映了他直率的性格
外,亦算一家之言。P24-25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