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国人生计问题:源于中国人社会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 2010-02-02 12:27:36 作者:

 国人生计问题:源于中国人社会经济发展史的另类思考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345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
ISBN:7501795533/9787501795536
条形码:978750179553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为何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中国经济为何在过去30年里持续高速增长?这两个问题,貌似无涉,实有关联。《国人生计问题:源于中国人社会经济发展史的另类思考》目的,是要阐明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国人千百年来面临的经济问题,主要就是如何生存下去的基本生计问题。从这一角度看,梁启超将经济学译作生计学,自有根据。
《国人生计问题:源于中国人社会经济发展史的另类思考》以“中国经济学在哪里”为切入点,探讨经济学方法论这一前提,顺势考察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演变。依循中国人的思路,渐进论述个人人生道路、家庭、家族以及村落的生计困境,据此推及“中国人”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历史画卷。作者着力探讨国人在农耕社会长期演变中生成的行为方式及其内在能力资本,并指出:一旦条件具备(第五章),尤其当制度性障碍大幅降低后。强大的经济力量因此进发,这是深刻理解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关键所在。
作者自题《国人生计问题:源于中国人社会经济发展史的另类思考》“另类思考”。缘为角度独特,取材浩博,在宏大主题之下,作者的推理论证层次分明、结构紧凑,援据较为全面。文笔流畅可读。有助于读者结合共性与个性、当下与既往的基础上去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演化史。
作者简介 李伟,1968年底下放江西丰城县荣塘乡。在农村生活6年,其中在茶场当过3年茶农。1975年2月进入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任职中学教师。1984年考入厦门大学经济系读研,1987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任职厦门大学经济系讲师,期间参加过国务院农研中心发展研究所“中国农地制度”课题组江西、福建两省调研。1989年后调入海南省,曾参与中改院及海南亚太区域研究中心筹建工作。1994年评为经济学副研究员,现任职港航控股公司总法律顾问。作者研究兴趣:经济与社会发展史、农村土地问题、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资本理论。
编辑推荐 《国人生计问题:源于中国人社会经济发展史的另类思考》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目录
开篇 问中国经济学在哪里?
第一章 中国与西方:方法与思想史考察
一、西方经济学进入中国
二、前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中国的实践
三、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话语权
四、回到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理论前提
五、“经济人”与国人
六、上古时代的“国人”与“野人”
七、古代经济思想(一):务农、食货与人民谋生之道
八、古代经济思想(二):田制、地权与恒产恒心之说
九、古代经济思想(三):义利、财富与大同理想之论
十、古代经济思想(四):分业、编户齐民与人口理论
十一、古代经济思想(五):节用、侈靡与货币理论
十二、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在抵抗中嬗变
十三、重新审视蒋介石的《中国经济学说》
十四、特别推崇费孝通乡土中国社会经济研究
十五、为经济学的中国本土化鼓与呼

第二章 人生如梦:中国人的个人生计
一、生出来容易,活下去艰难
二、吃饭是头等大事
三、从吃喝有余到穿着得体
四、安居才能乐业
五、出行要安全、方便和快捷
六、土地是中国人的命根子
七、受教育是为了摆脱土地的束缚
八、职业生涯: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和选择
九、熟人社会中“爱有差等”的行为方式
十、差序格局中的“泛均衡”交换关系
十一、跨越熟人社会后的角色变换(从关系人到经济人)
十二、小世界理论:人与人的六重联结(从经济人到关联人)
十三、生命成本流逝与个人生计二重性
十四、中国人一生的人力资本积累
十五、人生境界:从安身立命到“三不朽”再到五种人
十六、转眼就是百年:回归乡土大地之根

第三章 富不过三代:农耕家庭、家族与村落的生计困境
一、婚姻家庭:一个人力资本产权交易的长期合约
二、农业的家庭经营效率与家庭财产的缓慢积累
三、家庭手工业及其他兼业经营与农家生计
四、人口生产:天伦之乐、更多的责任与紧张
五、分家析产:长期合约在代际传承中裂变
六、富不过三代:家庭内部的紧张与外部压力的共同制约
七、家庭财产的产权边界:模糊还是清晰?
八、从夫妻双系的家庭到父系偏重的家族
九、家族的经济功能:族田经营、祭祀与人才培养
十、家族企业的兴衰:与交易费用有关吗?
十一、从血脉到地缘:定居之家族聚居为地缘之村落
十二、农耕村落共同体:以聚居地为中心向周边不断扩张
十三、共同体内部的紧张与向外扩张面临资源有限
十四、“三农”的生存困境及不断逼近的生态灾难
十五、村落共同体在困境中挤压出“流民”:两种类型
十六、村落转型的命运:工业化、城市化和自生自灭

第四章 盛不过三朝:中国人“天下”之国民生计
一、古代农耕文明的兴起:与400毫米等降雨线有关吗?
二、西周封建立国与“大”农业耕作
三、文明中心向周边迂回推进:中原王朝成为华夏中央帝国
四、中央集权的政治与小农家庭经营的普遍化
五、城乡手工业与市场:夹在官府与小农之间
六、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紧张:自耕、租佃与细碎化的长期趋势
七、流民不断溢出与周期性的社会内乱(农民起义)
八、人祸大于天灾: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重创小农经济
九、从乱到治和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
十、历史上王朝“盛世”跨不过三朝皇帝,盛极而衰
十一、秦汉以降中华文明在分分合合中进退延续
十二、对外族人口与文化的包容、解构与同化
十三、人口迁移的渐进波浪式与中国人“天下”版图之伸缩
十四、国民经济重心在动乱与治平中向东向南缓慢推移
十五、中国社会大历史:扩张、沉沦、动乱、倒退、回生之循环及走出去
十六、看不懂的中国与中国人:永远的渐进式

第五章 重新解释世界:当前生计问题与未来之趋向
一、马克思的思想和学说已经改变世界
二、20世纪中国之大变局:过程与评价
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谜:西方的几个“论、题”
四、中国经济奇迹的政治前提、粮食基础和文化因素
五、经济增长要素(一):金钱与资本投入
六、经济增长要素(二):人口与人力资源
七、经济增长要素(三):土地有效利用及资本化趋势
八、经济增长相关因素(一):组织(合约)与制度成本降低
九、经济增长相关因素(二):“中性”政府成为增长的推动力量
十、经济增长相关因素(三):两个市场合为增长的拉动力量
十一、关键在人:人力资本总量巨大,国人行为高度一致
十二、乐极生悲:快速增长下国人生计面临五大问题
十三、一个设想:市场引导非农产业家庭经营之新趋向
十四、一个主题:从个人产权界定到家庭财产权的重新构建
十五、国人生计之未来:走向“天、地、人”和谐的理想社会与内心世界
结束语 通向东方人本主义——经济学之路或在这里
……
文摘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在经济学界业内人看来,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并真正解释中国经济问题的“中国经济学”代表作是否存在,大有疑问!在这里,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中国经济学?其基本定义要做怎样的描述?
笔者认为,所谓中国经济学,应当是立足于中国大地,以中国人为对象,通过对中国人谋取生计之经济行为的研究,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经济问题的经济学说。不仅如此,作为中国的学问,应当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历史发展有较强的解释力,必然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有一定的渊源。同时,还要借用西方古典与现代经济学某些有效的分析方法,将其有人类共性的某些观点化为中国本土的理念,综合不同学科的某些最新思维,对中国当下与未来的发展做出新的经济解释。
假如人们同意上述关于“中国经济学”的定义,那么,像这样一种经济学说,在中国大地上到底有没有?如果有,在哪里?可能要费一翻工夫去寻找。
显然,从较为广泛意义上说,近代以来,凡探求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研究,都可以称之为中国经济学。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真正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学,还有待于中国经济学家们的努力。到目前为止,不论是西方现代经济学的中国本土化,还是古典的,或前苏联传递过来的,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承,虽然在不同时期能够显赫一时,但都不足以表明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已经有了标志性的理论思维和成果,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经济学”的代表作。至于北京天则研究所从1994年起每年选编的论文集,虽冠以“中国经济学”之名,但只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中国国内经济理论界的某些研究状况,尤其偏重于现代西方经济学在中国国内的运用成果,并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一个十分明显的例证,就是2008年中国经济学界评选改革开放30年创新性理论成果时,只是评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①因此,如果在中国大地上要寻找“中国经济学”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代表作,结果会发现:它既不在中国的大专院校里,亦不在政府和民间各类研究机构里,更不在已出版的书籍报刊等平面媒体里;或许可以说,它只存在于中国经济学家们仍在努力探求的艰难过程之中!
读书人网 >经济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