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32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208088616/9787208088610
条形码:978720808861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中国制度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着重阐述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社会组织化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梳理社会管理体制理论发展的脉络和创新的成果,并分析社会管理体制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推进改革和发展的思路。通过深八分析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对中国社会的管理,其制度建设和成就将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延续下去。
编辑推荐 《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新中国制度研究丛书,由《新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研究》、《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研究》、《新中国政党制度研究》、《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和《新中国文化管理体制研究》组成,由赵晓雷、刘建军、林尚立、卢汉龙和蒯大申领衔撰写。本丛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力求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力求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这些制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经验和理论创新;力求体现我们党多年来关于上述我国社会主义重大制度建设的思想、观点和论断;力求反映上述我国社会主义重大制度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生活的重大作用。全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力求理论性与实证性结合,既有理论概括又有历史概述,努力做到事实准确、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文笔生动、富有新意。
目录
导论/1
一、中国的社会与中国社会的管理/1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管理/7
三、本书的研究结构/16
总论
第一章 改造旧社会,建设新中国:从稳定政权开始的社会管理
(1949-1957年)/23
第一节 强化基层社会的组织建设,改造旧社会/24
第二节 学习苏联经验,建设新中国/31
第三节 发挥意识形态的社会管理功能/38
第二章 构建指令性社会管理模式(1958一1977年)/42
第一节 指令性计划经济体系下的社会结构/42
第二节 “公社”与“单位”的社会管理功能/48
第三节 管理的悖论:“大锅饭”里的不平等/50
第三章 与改革开放同行:从放松管制开始的社会管理
(1978一1992年)/57
第一节 社会管理问题推动改革开放/57
第二节 社会主义管理原则的转变:从“大同”到“小康”/63
第三节 管理形态的转变:从“战时体制”到“平时体制”/70
第四章 市场化转轨与社会管理的“经营化”发展(1993-2I}112年)/76
第一节 从社会行政管理到社会经营管理/77
第二节 开启与提升社会管理法制化/79
第三节 社会管理的结构分化与重心下移/82
第四节 社会管理方式手段的市场化发展/89
第五章 改革深化到社会领域:现代社会管理的体制转型
(2003-2009年)/98
第一节 深化改革推动社会管理体制转型/98
第二节 体制转型的新思想、新理论/1 06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引导实践的探索/1 12
分论
第六章 人口管理/135
第一节 人口发展的管理政策/135
第二节 户籍管理制度/152
第三节 人口管理政策的反思与前瞻/164
第七章 婚姻家庭的社会管理/169
第一节 婚姻与家庭的私人性与社会性/1 69
第二节 以法律为中心的管理方式/172
第三节 多手段综合型管理/177
第四节 道德、舆论和习俗对婚姻管理的作用/178
第五节 确立家庭成员权利义务为中心的管理/181
第六节 梳理亲子关系和代际亲属管理/185
第七节 反思与前瞻/188
第八章 基层社区管理/191
第一节 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沿革/192
第二节 农村基层社区管理体制变革/200
第三节 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的未来转型问题/205
第九章 社会治安管理/209
第一节 公安机关治安管理体制的发展轨迹/209
第二节 公安机关治安管理体制的功能与问题/21 8
第三节 建立群防群治系统/223
第四节 东方经验的人民调解制度/231
第十章 社会组织与治理转型/241
第一节 新中国社会组织概貌/242
第二节 社会组织与治理转型/252
第三节 问题与未来发展/260
第十一章 福利与社会保障制度/271
第一节 从社会主义“福利”到社会保障/271
第二节 “再分配”筹资渠道的变迁/277
第三节 城镇劳动者福利和保障制度/281
第四节 农村集体福利和保障制度/288
结论从“管理”到“治理”:走向社会管理新格局/295
一、社会管理范式转型:从单一的政府管理走向多中心的公共治理/296
二、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民/297
三、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公益化、市场化、社会化多渠道并存/300
四、社会治理手段复合化:行政、法律、经济、科技、道德五维一体/302
五、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化:利益表达-公众参与-社会保障-社会平衡-社会应急等机制/304
六、社会治理人文化:文化重塑与社会软治理体系建设/305
参考文献/307
后记/320
……
文摘 插图:

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说,没有公众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政府很难使其行动合法化。我们说,要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但是关起门来制定政策,就很难做到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只有公众以及社会组织的参与,或者说政策所涉及对象的参与(真正的,而非形式上的参与),才能制定出合理而行之有效的政策。政府官员无法获得制定政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甚至得不到正确的信息。如果排除公众及各种社会组织对重要决策的参与,将会造成政策上的失误。为此,应积极鼓励公众和社会组织多层面的参与,无论是在社会政策或公共政策的制定上,社会问题的应对上,还是在方案的执行上,都应当让更多的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听取他们的意见。参与方式最重要的特征是明确把社会和公众的利益融人社会治理之中。
三、提供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
社会组织的第三个作用是提供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在我国当前的改革进程中,由政府集中统一组织的社会生活,正逐步向由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共同组织过渡。“公共服务社会化,不仅有政府‘放权’的过程,更有政府‘还权’的过程,把本应由社会承担的那部分公共管理的职能真正交由社会来行使”。①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组织所提供的服务的性质完全不同于政府。政府提供的是覆盖全体的,以公平为基础的标准化服务,而社会组织是因地制宜的,是特殊主义的,所提供的服务因目标群体的不同而不同,在地域分布上也是不平衡的。对于政府来说,避免重复是一个基本原则;而对于社会组织来说,重叠也许是集中和专门化的一个自然结果。政府所提供的服务须涵盖所有合格的对象,而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是有所选择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其资源有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同的社会组织有着不同的使命和偏好。因此,即使社会组织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其提供的方式也迥然不同于政府部门。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由政府集中统一组织的社会生活,正逐步向由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共同组织过渡。政府不再直接干预微观经济并将应属于社会的大量职能向各类社会组织转移。政府的部分职能向社会转移的过程就是公共服务社会化的过程,其中第三部门当仁不让地成为承接这部分职能的主要机构之一。
后记 为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于今年年初筹划研究撰写新中国制度研究丛书,确定了5个选题,即“新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研究”、“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研究”、“新中国政党制度研究”、“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新中国文化管理体制研究”,并确定了首席专家负责制的组织形式,由首席专家组织撰写班子。与上述选题相对应,聘请了赵晓雷、刘建军、林尚立、卢汉龙、蒯大申等5位同志为首席专家,主持各自选题的研究和撰写。
此后,各选题撰写组集中精力研究、撰写和修改书稿。其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丛书主编潘世伟主持对各选题的提纲逐个进行了讨论,提出修改意见,进而形成了详细提纲。在初稿完成后,聘请有关专家作了审读、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潘世伟同志也审读了全部书稿。作者根据所提出的修改意见作了认真修改,最后形成了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
丛书的研究撰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力求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力求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这些制度取得的伟大成就、经验和理论创新;力求体现我们党多年来关于我国上述社会主义重大制度建设的思想、观点和论断,力求反映上述我国社会主义重大制度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生活的重大作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力求理论性与实证性结合,既有理论概括又有历史概述,努力做到事实准确、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文笔生动、富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