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5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61770553/9787561770559
条形码:978756177055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
内容简介 借助本雅明和德里达来重读马克思,《记忆的承诺:马克思、本雅明、德里达的历史与政治》作者试图建立一种解放哲学。弗莱切(Matthias Fritsch)探索了不义记忆是怎样与民主社会从文艺复兴起就继承下来的正义承诺相关联的。他认为,记忆与承诺本身是片面的,且如果它们之间暗含的关系没有被揭示出来的话,就潜在地会有使暴力合法化的倾向。他考察了在对俄国与德国革命失望之后,本雅明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解读,以及在苏联解体之后,德里达的马克思“弥赛亚”遗产。《记忆的承诺:马克思、本雅明、德里达的历史与政治》还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目标及德国批判理论与结构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讨论联系起来,研讨当代政治哲学。
编辑推荐 《记忆的承诺:马克思、本雅明、德里达的历史与政治》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马克思与西方传统”出版说明(刘森林)
献词
缩写表
绪论
导论
第一章 本雅明视域中的马克思
追忆资本主义的暴力
超越历史的政治
反观历史问题
本雅明对马克思目的论逻辑的批判
弥赛亚时间:紧握每一瞬间
世俗化的弥赛亚
《历史哲学论纲》的四个问题
第二章 德里达视域中的马克思
本雅明与德里达:共同的起点
两种继承马克思诺言的途径
经验与先验
轮回的承诺
准先验的四个特征
现代性、创伤与延宕行为
脱节时代的责任
为什么马克思的弥赛亚主义需要弥赛亚事件
恶灵如何语善
后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康德思想与解构的结合体
第三章 暴力批判
规律与暴力手段
浮动规律与自保权力
议会与激进民主:永恒革命的良方
优胜者历史与弥赛亚断裂,
沉淀(Depositing):权力的局限性
纯粹手段:工人阶级罢工
本雅明乌托邦思想的模糊性
国家建构的沉淀过程与可重复性
公正与单一性:德里达对本雅明批判思想的否定
优胜者历史的破裂
第四章 逝者对生者的企盼
文化历史批判
作为拜物教的商业文明
聆听无名氏的倾诉
构建历史碎片的蒙太奇
责任之先在性
绝对受难者
为什么德里达的律令需要本雅明的弥赛亚诉求
为什么本雅明的弥赛亚诉求需要德里达的律令
……
文摘 通过对马克思批判思想的魂在性解构,我们发现德里达借用了解构性解读的方法。从解构方法出发,当马克思把幽灵还原为物质条件时,该承诺是建立在镶嵌于生产模式内部的社会关系本体论的基础上(那么这项任务也就是有意识地使各种社会关系自我澄明)。不过,各个幽灵(意识形态、拜物教、逝者幽灵,乃至共产主义幽灵自身)都试图逃离向本体还原的过程,尤其是后者被打上了更为普遍魂在性的印记时(德里达称其为普遍的“幻境”)。德里达认为,马克思并没有从他“已然可以开始”的地方开始,即当生命“已然如此”时,他却还在神出鬼没。重新铭刻意味对马克思“本体论的批判即舒展驱散所有幻境可能性”说法的怀疑;同时也意味着不仅怀疑那些理论上的东西,而且质疑那些“未来惊天动地的事件”。这些事件使得幻境的还原成为不可能。未来要打乱事件的排列顺序,以防止事件被简单地还原为物质条件。事件要被还原为类似于“惊天动地的”、“幽灵”般的东西,果真如此的话,魂在论分析要比本体论批判更为合适。换句话说,德里达认为,马克思承诺批判的解构、准先验的“重新铭刻”,使这由弥赛亚一般所创造出来的、超越有限性的未来诺言成为惊天伟业的启示性基础,更为主要的是,作为一种忽视或驱散的意图。重新铭刻马克思的诺言意味着呼唤未来源初轮回的到来,一个被幽灵搅乱时间的未来,并不能被还原为生产关系或辩证力量。马克思的批判,就像马克思的承诺一般,需要把幽灵还原为一种不可表征的表征。在准先验的影响下,《马克思的幽灵》参照马克思学者对诺言的批判,把马克思的承诺解构成为一个无魂在性的、本体论的世界诺言(没有异化、意识形态和商品拜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