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页码:22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806787984/9787806787984
条形码:978780678798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吴鲁芹作品系列
内容简介 《师友文章》收录吴鲁芹先生纪念恩师陈通伯先生、章沦清先生和好友夏济安的文字,在感伤氛围中流露对师友的真情。另有数篇文章探讨小说的兴衰,细腻分析美国的文市,分享个人阅读的心得,更有吴鲁芹先生最擅长的谐趣自嘲之作。
作者简介 吴鲁芹(一九一八——一九八三),字鸿藻,散文作家,英美文学教授。上海市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贵州大学、台湾师范学院、淡江英专(今淡江大学)、台湾大学等,策划英译当代中国文艺作品。一九五六年与友人联合创办《文学杂志》。一九六二年赴美,任教于密苏里大学等。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美国去来》、《鸡尾酒会及其它》、《瞎三话四集》、《余年集》、《暮云集》及报道访谈当代欧美作家的《英美十六家》等。
媒体推荐 自嘲而不嘲人,讲些自己的兴趣、嗜好和日常生活,幽默中更见性情,风格似较高。鲁芹写自己,则充满了[自嘲],但这种[自嘲],绝无一点[愤世嫉俗]的意味在内。鲁芹式的[自嘲],实在是幽默家歌唱人生必然采取的一种语调。只有毫无幽默感的俗物,会一本正经吹牛,说自己多聪明,地位多高,著述多勤,朋友多阔,因为他把自己看得太重了。鲁芹写回忆录,有些地方写得兴高采烈,生趣盎然,简直可说已达到[忘我]的境界。
——夏志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教授)
编辑推荐 《师友文章》作者以东方风范面对西方文学的博学鸿儒
在闲逸的话语中有丰富的智慧和心灵的光辉
在信笔挥洒、嬉笑诙谐中见巧妙勾连和缜密严谨
董桥,刘绍铭,李欧梵,余光中,陈子善,叶兆言,孙甘露,傅月庵深情推荐
一位有学养,有风度的散文家,功力匀于字行间,情思入于化境,轻松地游走在中外文章之间,既有西方的随笔传统,又有中国的散文精髓,非但处处都是学问,而且处处都有哲理。
目录
前记
序/夏志清
甲辑:大师友
哭吾师陈通伯先生
记吾师章沦清先生
记夏济安之“趣”及其他
记与世骧的最后一聚
记道藩先生战后文化交流的构想
乙辑:小文章
小说死也未?
“眉批”美国文“市”
眉批美国的黑人文学
《维吉利亚吴尔芙传》读后记
丙辑:还是小文章或者更小
博士和博士衔
数字人生
丁辑:回忆录之类
“马戏生涯”一年
我的“误人”与“误己”生活
“两句三年得”的“票写”生涯
“细心读者”的补遗
跋/彭歌
骑脚踏车的时代/吴葆珠
……
序言 《传记文学》有意把我近几年纪念师友的文字,汇编成集。另外又加上我在其他报刊上发表过的东西——主要是为了使这本书至少在厚薄这方面略为“壮观”一点。
书名是我定的。想用字体的大小,表明师友都是“大”的;文章则是十分微“小”。
请两位好友作序跋,乃是久不亮相,有点怯场,想藉前呼后拥来免于临阵脱逃。他们都是大方家,读者读读序跋或不吃亏,中间部分可省了。
文摘 读到这几句,我想绝少有人不点头称善的。人毕竟是饿了想吃、累了想睡的动物。书和月光当然是人生不可或少的点缀(中国社会一向没有鸡尾酒会这项节目,生活照样过得很好),但肚子饿时不去买大饼而去买本书来读,此人非痴即愚。这段文字对西方书痴,对李谧,并无多少不敬之处,鲁芹只自叹是“俗人”,比不上他们的崇高。而小品文的一贯传统,是为俗人、真人说话,态度上是反崇高的。
但啃大饼充饥而已,与买到自己想读的书的乐趣当然不同。鲁芹虽自命“俗人”,大学时期在书铺里见到自己想买而买不起的书,简直是梦寐求之,情形同兰姆在一篇名文里所记载的经验一般无二,充分道出“寒士偶有余力能买本把心爱的书,那层兴奋与狂喜”。 但这种唯有寒才能享受到的“快乐”,鲁芹接着写道:“到了买书能随心所欲,就不存在了。”这句话真道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我自己是过来人,读到这里,不免感到中年人的悲哀。大学毕业后三年(一九四二——四五),住在上海,交不到女朋友,买书变成我最大的PaSsion,收入的大半都交给了上海法租界几家旧书铺。刚出国,能买到自己一直想读而在国内读不到的书,心里仍充满狂喜[记得我初次在美国买书,买的是艾略特(T.S.Eliot,)的《评文选集》(SeatedEssays)和燕卜生(William Empson)的《暖昧语之七类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这两本书上海工部局图书馆未备,北京大学图书馆也没有]。现在我虽仍属于无车无房产阶级,买普通书当然能“随心所欲”,书房里、办公室里,书架面积不够,早巳有“书满”之灾,有些书束之高阁(closet),多少年不去看它。加上哥大图书馆藏书这样多,除了必备参考书外,自己简直无买书必要,买书的兴致真的也淡了。 《鸡尾酒会》集里最用心写、最动人的一篇,当然是《小襟人物》,《中国现代文学大系》仅选了鲁芹《我和书》、《懒散》二文,而未选此文,我认为是莫大的遗憾。《小襟人物》江宗武可能确有其人,也可能是作者凭想像与累积的经验创造出来的。是个旧时代的牺牲品,一个难忘的悲剧人物。他出生于破落的“书香门第”,自云比“中华民国痴长八岁”——作者写的是四十年代初期的事——头有点秃,背有点驼,早巳四十出头了,虽然尚无能力给自己添个妻室之累。刚进社会当教员,脾气太耿,被校长辞掉。后来一直当小公务员,因为没有大人物为他撑腰,不断地“卷铺盖”,换事情。人早巳变得十分幽默通达,像“一篇趣味隽永的小品文”,“不敢也不屑有向上爬的志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