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保险公估业的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2-03 12:15:45 作者:

 中国保险公估业的发展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28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509702275/9787509702277
条形码:978750970227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博士后文库经济系列
外文书名: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surance Loss Adjust in China:From the View of Law and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内容简介 中国保险业的全面对外开放,给保险公估业的发展带来了迫切的需求;社会公众保险索赔意识的逐步增强,对保险理赔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交强险的顺利实施,给公估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中国保险公估业发展相对滞后,市场规模小,行业利润比较少,研究成果更少,没有完整的保险公估制度法学和经济学理论研究,因此,需要构建保险公估制度的理论框架,需要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两个层面和保险公估公司、公估业区域发展两个角度,提出发展的具体建议。
本书在大量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综述了保险公估业的相关研究,对保险公估人的定义、分类、功能等基础概念进行了归纳,对保险公估人与代理人、经纪人、保险人、公证人等相关主体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对保险公估的价值判断与产品属性进行了阐述,并且从保险公估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与经济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保险公估业生存与发展客观条件,说明保险公估人的产生是社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是保险市场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是市场公正与制度完善的客观需求。同时国务院关于保险业发展文件“国十条”的颁布,保监会关于保险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保险业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为保险公估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国经济整体进入了钱纳里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保险业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前提。可以说,经济的持续增长,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灾害事故的频繁发生,为保险公估业的发展缔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保费收入一赔款测算法、趋势分析法和数学回归分析法对市场的发展潜力测算。经测算,2007年国内保险公估市场的总需求22.04亿元,市场潜力超过11亿元,公估机构的最大容量550家;运用趋势分析法预测,预计2008年保险公估收入11.38亿元,保险公估机构的最大容量810家、公估机构的合理数量为550家。运用回归分析法表明,保险公估收入对保费收入的弹性为1.07,保险公估收入对保险赔款的弹性为2.76,保险公估金额对保费收入的弹性为3.24,测算2010年的保险公估收入有望达到26.68亿元,公估机构的最大容量为1300家,保险公估金额可望达到1882亿元。
中国保险公估业发展尽管历史短,但发展速度快,呈现“五高两大一小”的特点,即机构集中度高、覆盖度高、利润集中度高、业务集中度高和险种集中度高,市场需求大、发展潜力大和实际收入小。由于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结构性失衡、保险垄断与效率损失、供求双方地位不平等、专业性不强与人才缺乏、诚信不高和公估不公等问题,最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公估制度,2007年实现营业收入7.2亿元,仅是市场总需求的22.4%、市场发展潜力的22.14%。
保险公估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需要促进公估业区域的协调发展,需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策略。鉴于中国的实际,应将保险公估人的监管纳入国家监管范围,采用严格监管的方式。同时政府监管的重点应在完善法律体系、制度和提升行业的有效供给能力。行业自律的重点应在规范自律内容、净化市场秩序、统一公估价格指引和完善职业道德建设,规范行业发展。
保险公估公司需要走弱势竞争中的发展战略,注重诚信建设与品牌提升,合理进行分支机构建设与市场开拓,完善人才培养与公估专家网络建设,规范业务系统配套与操作流程。区域发展方面实现在重点区域取得突破,最终将成功经验进行全面推广的区域发展战略。

编辑推荐 中国保险公估业发展历史短、规模小、速度快,亦无完整的法学.经济学研究,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结构性失衡、供求地位不平等、专业人才缺乏、诚信不高及公估不公问题。本书基于法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在广泛调研和大量史料基础上,从行业的发展政策、经济环境出发,分析了中国保险公估业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创造性提出保费收入一赔款测算法。并运用趋势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对行业发展潜力进行了测算,在公估费计算标准、机构分类审批、全国公估人协会建立、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区域协调发展,公司弱势竞争战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议。

目录
序一
序二
内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保险公估业的相关研究现状
三 研究问题的提出
四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五 本书结构
第二章 保险公估概述
 一 保险公估人的概念
 二 保险公估人与相关主体的关系
 三 保险公估的价值判断与产品属性
第三章 保险公估的法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一 保险公估制度的法学分析
二 保险公估行为的法学分析
三 保险公估人的法律定位分析
四 保险公估人的法律责任分析
五 保险公估制度的经济学理论
六 保险公估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第四章 保险公估业生存与发展环境分析
一 保险公估业生存环境分析
二 保险公估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三 保险公估业发展经济环境分析
四 保险公估业发展潜力分析
第五章 保险公估业发展状况与问题分析
一 保险公估业的发展状况
二 保险公估业发展的特点
三 保险公估业发展问题的分析
四 保险公估区域发展问题的分析
第六章 境外保险公估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 英国的保险公估制度
二 美国的保险公估制度
三 日本的保险公估制度
四 韩国的保险公估制度
五 香港的保险公估制度
六 与其他国家、地区保险公估制度的比较
七 对中国保险公估制度的启示
第七章 保险公估业政府监管与行业协会自律的建议
一 保险公估业监管的总体建议
二 相关法律法规条例修改的建议
三 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监管的建议
四 保险公估机构准入与退出监管的建议
五 保险公估机构运行监管的建议
六 保险公估行业协会自律的建议
 七 强化社会监管的建议
第八章 保险公估公司与公估业区域发展的建议
一 保险公估公司发展的建议
二 保险公估业区域发展的建议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一 主要结论
二 研究的主要贡献
三 研究工作的局限
四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
附录一 保险公估实务操作流程
附录二 保险公估报告
附录三 关于保险中介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四 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修订稿)
附录五 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参考文献
致谢

……
文摘 纵观1492~1992年这五百年的欧洲史,可以看出,“欧洲观念”是建构性的话语,这种话语处于近现代文化思潮以及现实政治考量的语境之中。对此五百年里“欧洲观念”含义变迁的考察,可以显示出两条欧洲观念的主线,一条主线是“欧洲文明”观念的形成与再塑造,另一条主线则是“欧洲统一”观念的种种时代主张。另外,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展,作为话语的“欧洲认同”观念近年来呈现出热烈的局面。
  一 “欧洲文明”观
在现代时期之前,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长久对峙,是欧洲观形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背景。这种对峙导致了一种关于“自我一他者”关系的持久意识。历经两个世纪的十字军战争使“十字军意识形态”得以产生,这种意识形态与在欧洲范围内进行的广泛动员有关。两个文明世界之间的强烈冲突,导致了欧洲的地域认同(sense of territorial identity)的形成。欧洲的民众因面对一个共同的异教敌人而加深了对“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的归属意识。
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陷落之后,正教拜占庭帝国不复存在,伊斯兰奥斯曼帝国成为天主教“拉丁基督教世界”(Latin Christendom)的强劲对手。
正是在15世纪,“欧洲”一词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多,“欧洲”概念与“基督教世界”等同的用法也流行起来。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基督教世界”被称作“基督教共和体”(Respublica Christiana)。15世纪后半叶,教皇庇护二世(Pope Pius Ⅱ)在号召抗击土耳其人的呼吁中,曾把“欧洲”与“基督教共和体”作为可以互换的同义词来使用。据说,庇护二世是第一个将“Europeus”作为形容词使用的人,他还用“Europeus”一词指称居住在欧洲地区的居民。从l6世纪开始,“基督教世界”的概念在使用上相对减少,而“欧洲”概念的使用则渐趋增多。在1566年,甚至出现了一本由佛罗伦萨人撰写的《欧洲史》。
奥斯曼在1453年的胜利,使欧洲的东边地带成为基督教世界持久而又敏感的防御边境。但在1492年,自西班牙人收复了曾被伊斯兰摩尔人占领的最后据点格兰纳达之后,来自西部的穆斯林的威胁就消失了。
1492年,因同时涉及收复格兰纳达与哥伦布发现美洲,在“欧洲观念”史上就成为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年份。当代法国学者茨维坦?托多罗夫(Tzvetan Todorov)指出:1492年这个年份标志着西班牙人开始面对两类“他者性”(otherness),即“内部的他者”与“外部的他者”。前者指摩尔人与犹太人,他们在西班牙占领格兰纳达之后被驱逐出伊比利亚半岛;后者
……
读书人网 >投资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