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页码:25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9787546311173
条形码:978754631117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80后作家访谈录2》主要内容简介:“80后”这个词,在汉语里,它是一个新造词。查阅十年前的《现代汉语词典》,它的身影还未曾闪现。它最初在网络上现身,后来绵延至生活当中,而今已经在各类文案里司空见惯。
作者简介 陈平,1982年生,浙江兰溪人,曾用名陈小平,昵称瓶子,笔名陈文伍、平水相逢等,小作家联盟网站站长,主编出版有《八○后作家访谈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葛红兵和解玺璋写序),丛书《锦瑟年华》(分成清埙卷、华筝卷、瑶琴卷三本,北京出版社),丛书《新概念作品十年精选》(分“男版小说典藏”和“女版小说典藏”上下两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温暖》(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丛书“新概念文学青春”书系(分成《青春中的落落野花》和《那年春天我要离开》两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哲学家周国平写序)。陈平主编的书有部分作品被大学教材辅导书《青春在路上》(方克强教授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读者》、《青年文摘》等重要书刊转载。《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整版)、河北电视台2套“真语人生”节目、《金华日报》(头版推荐)、《浙江画报》杂志、《时代青年》(月读)杂志、《浙江工人日报》、《菁英画报》、《金华电视报》、《兰江导报》(整版)、《金色年华》杂志、《西部发展报》、《张掖日报》等多家媒体发过关于陈平的大幅个人专访。他策划和操作的“小作家排行榜”系列评选活动,《新周刊》、《华西都市报》、中青在线(专题)、搜狐网、千龙网等纷纷转载。他策划和操作的“80后作家金华行”活动,《金华日报》、搜狐读书等跟踪报道。
编辑推荐 《80后作家访谈录2》:《美文》杂志副主编、作冢妥黎
著名文艺评论家、同心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解玺璋作序推荐
80后作家群最具影响的韩寒、林静宜、刘卫东、张怡微、李傻傻、金瑞峰等!
让我们一起和十九位80后作家来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吧!
《80后作家访谈录2》将告诉你,他们是怎样走向写作之路的!
他们是如何实现文学梦想的!
目录
序一
我心目中80后作家的形象受到了颠覆
序二
50后怎样和80后打交道
韩寒:
不要学我,你让我重来,我都学不像自己
林静宜:
虚构是为达到某种理想境界而做出的行动
刘卫东:
散文与上古的精神、大地、星空相接
金瑞锋:
通过虚构,我们更加认清了现实
陈安栋:
我的写作是欲望发动的
张怡微:
我的写作很本能
念珠木马:
写作是我生活中最大的痛苦和快乐
韩晗:
写作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
水格:
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
李傻傻:
一个被当做鬼的人
秦惑:
我在文字里迷失自己
邓若虚:
写作就是一种自救
蒋离子:
写作给了我生命,并延续着我的生命
魏炜立:
我只写自己喜欢的文字
陈伟军:
写作是件幸福的事
黑天才:
写作会陪伴我的一生
张荣传:
写作从来没有捷径
麻宁:
真正热爱的人是会陶醉在写作中的
袁帅:
太多无法实现的梦想,在写作中实现
后记
有一种热爱让我生死相许——记80后独立图书主编陈平
……
序言 “80后”这个词,在汉语里,它是一个新造词。查阅十年前的《现代汉语词典》,它的身影还未曾闪现。它最初在网络上现身,后来绵延至生活当中,而今已经在各类文案里司空见惯。所谓的80后,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90后”的出现,进一步压缩了80后的空间,它缩小为1980年至1990年出生的人。80后,年龄大者,已近乎30岁;年龄小者,不过刚刚跨过20岁的门槛。20岁至30岁,说大不大,说小亦不小了。
有一阵子,非议80后成为一种时髦,且形成一股不可小视的“大合唱”。80后一经在社会亮相,就碰到迎面泼来的瓢瓢污水。他们似乎坐在了被告席上,接受着道德的审判。什么80后幼稚,什么80后自私,什么80后“是温室里的弱苗”等等,不一而足。我的儿子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差一个多月就归到“90后”了),他算得上80后的一分子。也许出于一个父亲捍卫儿子的本能,我曾动笔写过一篇至今未完成的长文;为80后打抱不平,为80后鸣冤叫屈。80后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缺憾,不是很正常的吗?要求处于成长阶段的少年就十全十美,不是无知。
文摘 插图:

一、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
韩寒生于1982年9月23日早晨,“韩寒”这个名字与寒冷和冬天无关,韩寒还没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就已经为他取好了这个名字。
别看韩寒总是批评应试教育,他小时候却对分数很在乎。一年级期末考试,韩寒语文得了99分,原因是他把“一座桥”写成了“一坐桥”,老师因此给他扣了1分。韩寒不服,去找老师理论,他说字典上说可以这样用,然后就当场与老师查看《新华字典》,果然这两个字用法相通。
韩寒有天资,也很勤奋,但他却一直没能跻身班级最前列,他的成绩只是中等偏上,他从没得过让许多同学引以为豪的数学、语文“双百”。
韩寒进罗星中学时的摸底考试,三门功课一共考了273分,平均每门91分。韩寒以为自己可以进入班里的前5名,后来一看排名,发现自己竟然排在第42名,这事对韩寒的信心打击很大。韩寒在班级里虽然名次偏后,但起初各门功课的成绩还是比较均衡的,后来他渐渐对数学、物理、化学不感兴趣。韩寒刚进校时的第一篇作文——《我》,令当时的副校长,也是他的语文老师赞不绝口。
韩寒中考只有468分,只能进区重点的自费班,但由于韩寒在金山区中学生3000米长跑比赛中获得男子第一名,所以他被松江二中作为体育特招生招了进去。刚进松江二中时,韩寒因为个性突出,有时表现出对老师不够尊敬。一位老师就用一个古老的故事来开导他,跟他讲“一瓶水不响半瓶水咣当”的道理。谁知韩寒向老师要来纸和笔,当即作画一幅,他画了两个瓶子,一个瓶子很小,但水装得满满的;另一个瓶子里虽然只有半瓶水,但这个瓶子却很大。韩寒指着那个大瓶子对老师说:“我就是这个瓶子。”
后记 是谁,撩动了我的心弦——放弃和拒绝高考
1982年春天,陈平出生在浙江兰溪一个偏远山村的普通家庭。小学的时候,陈平和许多孩子一样,有着偏科的毛病。他的数学成绩很好,可是语文成绩很差。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偏科开始严重影响他的成绩,期末考试的时候,他的数学考了98分,而语文却只考了48分。
到了中学以后,偏科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他得过学校里的数学竞赛二等奖,得过自然科学竞赛三等奖,但是他的英语成绩总是成为他获得高分的障碍,也成为他进理想大学之门的绊脚石。他通过一年的刻苦学习,恶补英语,使成绩从初二期末考试的35分提高到中考成绩76分,但是总成绩又很不理想。陈平说,他一直在努力学习,不过学习成绩并没有什么提高。他阅读了许多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籍,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他的学习成绩依然在原有的基础上徘徊。可是,他一直都想迈进理想大学之门,在高等学府中好好深造。陈平思前想后,为了能进好的大学,读好的专业,他决定用文字来敞开自己的梦想。在高考前的几个月,他写了一篇《扩大特招》的文章,刊登在当时较有影响的《好同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