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趋向现代的步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

发布时间: 2010-02-03 12:52:23 作者:

 趋向现代的步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综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8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
ISBN:9787811017311
条形码:9787811017311
版本:第1版
装帧:其他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趋向现代的步履》主要包括导论、上编“从发生到重建”以及下编《从规范到审美》三个部分。导论概述了作者对中国现代诗的诗体叙述、诗体分类、诗体格律和诗体期待等命题的思考;上编分析了各种诗体自身的流变史;下编则是关于我国现代诗体建设中若干重要问题的专题论述,包括新诗体式轮、新诗格律体、诗行排列轮、诗体审美论、“诗体解放”论、诗体格局偏颇论等,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许霆,1951年9月出生,汉族,江苏太仓人。1985年8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8年8月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课程班结业。1998年晋升为教授。历任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等职。2004年12月起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
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任编委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列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博士点重点项目”《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撰稿:主持过“十四行体在中国”等6项省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研究》《文学评论》《文学理论研究》《新文学史料》《上海社会科学》《江海学刊》香港《诗双月刊》和<诗网络>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理论专著《新格律诗研究》《与鲁德俊合作》《十四行体在中国》(与鲁德俊合作)《新诗理论发展史(1917~1927)》《中国新诗的现代品格》《中国现代诗学史论》《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等。多次获得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录
导论:关于中国现代诗体的思考
上编从发生到重建
第一章 中国现代诗体的发生
一、诗界革命和旧体改良
二、南社诗歌和诗体进化
三、新诗运动和诗体解放
第二章 早期新诗语体的演变
一、演变的总体轨迹
二、白话体的语言体式
三、自由体的语言体式
四、纯诗体的语言体式
第三章 百年诗体流变的轨迹
一、现代诗体的酝酿诞生
二、现代诗体的全面建设
三、现代诗体的规范确立
四、现代诗体的先锋追求
五、现代诗体的探索成果
第四章 百年自由诗体的发展
一、发生期的自由诗体
二、建设期的自由诗体
三、成熟期的自由诗体
四、建国后的自由诗体
五、新时期的自由诗体
第五章 百年新诗格律的探索
一、开创期的尝试
二、多元期的发展
三、繁荣期的成果
四、新时期的开拓
五、回顾后的思考
第六章 百年散文诗体的发展
一、发生期散文诗体探索成果
二、鲁迅散文诗体的独特创造
三、新时期散文诗体流向态势
第七章 百年歌谣诗体的倡导
一、新诗运动中的歌谣诗体
二、中国诗歌会的歌谣诗体
三、延安解放区的歌谣诗体
四、建国后17年的歌谣诗体
五、关于歌谣体倡导的反思
第八章 百年十四行体的移植
一、在借鉴中改造
二、在创作中创体
三、移植诗体原理
第九章 十四行体与中国传统诗体
一、十四行体与中国古代十四行诗
二、十四行体与中国传统诗体的契合
三、十四行体同中国传统诗体的区别
第十章 百年戏剧体新诗的类型
一、戏剧独白体新诗
二、戏剧旁白体新诗
三、抒情诗剧体新诗
四、戏剧对白体新诗
第十一章 新世纪之交诗体重建
一、重建诗体论的提出
二、完善现代自由诗体
三、倡导现代格律诗体
四、增多现代诗体
下编 从规范到审美
第十二章 新诗发生的“诗体解放”
一、“诗体解放”论的提出
二、“诗体解放”论的贡献
三、“诗体解放”论的评价
第十三章 现代诗体的体式研究
一、新诗的连续形式
二、新诗的诗节形式
三、新诗的固定形式
第十四章现代诗体的格律研究
一、节奏与新诗的节奏单元
二、诗行与新诗的建行构节
三、诗韵与新诗的声调音韵
第十五章 现代诗行的排列研究
一、形式定位的美
二、声韵定位的美
三、诗情定位的美
四、心理组织的美
五、化句为行的美
第十六章 现代诗体的审美研究
一、诗体规范的积极审美功能
二、自由诗和格律诗的美学特征
三、新诗民谣资源借鉴的价值
四、新诗形式的欧化因素评价
第十七章 现代诗体的格局偏颇
一、新体与旧体对立影响诗体繁荣
二、自由与律化对抗影响新诗定型
三、俗体抗拒文人诗体影响诗体美
后记

……
序言 导论:关于中国现代诗体的思考
我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现代诗体的研究,至今已经有二十余年了。虽然其间穿插了一些其他课题的研究,但始终没有中断过对中国现代诗体的思考。二十多年的思考,形成了我对中国现代诗体的一些见解,现综合陈述如下。
[A]现代诗体,指的是现代诗歌的文体。而“文体”,无论古今都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我们没有必要纠缠在具体的概念释义上,而是需要为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的叙述找到一个理论支点,即寻找到一个大致适合我们叙述需要的“文体”界定。经过比较,我们使用了我国当代著名文体学家童庆炳的文体“界定”:
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上述文体定义实际上可分为两层来理解,从表层看,文体是作品的语言秩序、语言体式,从里层看,文体负载着社会的文化精神和作家、批评家的个体的人格内涵。
这一文体定义,首先肯定文体指的是“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这样就使文体的着眼点首先落在语言秩序上,肯定文学文体是文学作品的语言存在体,诗体研究的是诗歌的艺术形式问题。其次肯定文体的深层是作家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还有就是社会和文化的存在方式。
文摘 第一章 中国现代诗体的发生
中国现代新诗发生的时限大致是清末民初,经历了晚清的诗界革命、20世纪初的南社创作和五四的新诗运动三个连续的过程。新诗发生,就是中国诗歌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这种转型包括诗质、诗语和诗体三者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现代趋向的演进。但是,新诗发生最具根本性的是审美形式的成形,因此诗体的现代转型即现代诗歌文体审美特质的形成是新诗发生的最具个性也最具本质意义的。诗体的现代转型,同诗质和诗语的现代转型是同步互动的,经历了诗界革命、南社诗人创作和新诗运动三个阶段。
一、诗界革命和旧体改良
19世纪末兴起的诗界革命,同“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并称“三界革命”,而以诗界革命为先,它是资产阶级维新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界革命大致经历了一个从新学诗到新派诗的发展过程,其间提出了“新诗”概念,基本的理论就是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的“新意境”、“新语句”、“又须以古人之风格人之”,包括诗质、诗语和诗体三个方面。诗界革命的不彻底性,突出地表现在倡导新意境和新语句,却“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这儿的“古人之风格”,主要是指古代诗歌的民族风格和传统体式,包括格律和格调形式等。
后记 最近几年,我的研究兴趣集中在中国现代诗体的课题上,2006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旋转飞升的陀螺——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现在又出版了《趋向现代的步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综论》,准备出版的著作还有《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
研究中国现代诗体,首先要界定“诗体”的概念。我取童庆炳先生关于“文体”的定义,即“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这一定义实际上可分为两层来理解,从表层看,文体是作品的语言秩序、语言体式,从里层看,文体负载着社会文化精神和作家、批评家的个性的人格内涵。这一“文体”概念就要求我们在叙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时,一方面需要从语言体式(语言秩序)层次去考察,另一方面需要从语言所指(精神品质)层次去理解,而且需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思考,因为二者正如纸的正面和反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因此我的这一课题研究,坚持以下两项叙述原则。首先,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既是现代诗歌语言形式的不断建设和探索的历史,又是现代诗歌精神品质不断嬗变和表现的历史,而这种历史在根本上可以归结为现代诗人诗学观念和审美情趣发展的历史。其次,文体作为系统,从呈现层面看,是指独特的话语秩序、话语规范、话语特征等,需要通过体裁、语体和风格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来体现。
读书人网 >诗歌词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