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页码:49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504569714
条形码:978750456971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郑功成论社会保障与民生系列
内容简介 《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初版于1997年。“作为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改革、发展道路的理论著作,对此作出了可贵的探索。这一著作不仅客观地总结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发展规律,而且坚持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乃至历史文化与民族传统,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解决诸种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为出发点,建立并阐述了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医疗保障和补充保障等六大子系统组成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和包括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管理体制、实施系统、监督机制等在内的整个运行机制,可以称得上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理论成果。 ”
作者简介 郑功成,湖南平江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社会保障、灾害保险及与民生相关领域的研究。出版有<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辩》《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中国社会保障30年》《灾害经济学》《中国灾情论》《多难兴邦》《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等约30种著述,在国内外发表学术文章300多篇。
编辑推荐 《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郑功成论社会保障与民生系列
目录
引论
一、本书研究的对象与主题
二、若干重要概念
三、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第一编 总体发展篇
第一章 社会保障发展论
一、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
二、社会保障实践的发展
三、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的若干规律
四、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第二章 社会保障宏观关系论
一、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二、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
三、社会保障与人的发展
四、社会保障与中国改革事业的发展
第三章 中国社会保障传统模式及改革尝试
一、传统模式及其特点
二、三大板块型结构
三、对传统模式的评价及改革尝试
四、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革尝试的综合评述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总体发展道路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化与总体改革
二、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发展道路的基本目标
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发展道路的基本特色
第二编 体系结构篇
第五章 中国社会保障宏观体系
一、社会保障宏观体系及其设计原理
二、社会保障宏观体系的框架设计
三、从传统体系到新型体系
第六章 社会保险子系统
一、社会保险在世界各国的发展
二、社会保险与中国的工业化
三、养老保险制度的中国化及其发展
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发展
五、社会保险财政问题及其政策取向
第七章 社会救助子系统
一、社会救助及其改革与发展
二、贫困救助与扶贫工程
三、灾害救助与混合保障式的发展道路
四、民营慈善事业
第八章 社会福利子系统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与层次
二、传统的福利制度及综合评价
三、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进展与体系创新
四、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
第九章 医疗保障子系统
一、医疗保障的特征与国外模式
二、传统医疗保障制度及其评价
三、对传统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尝试
四、医疗保障制度的体系创新
五、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道路与政策取向
第十章 军人保障子系统
一、传统军人保障制度及其评价
二、军人保障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三、抚恤优待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四、安置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五、其他保障项目的改革与发展
第十一章 补充保障子系统
一、补充保障子系统概述
二、补充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三、互助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四、商业保险的发展
第三编 运行机制篇
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宏观运行机制
一、中外社会保障运行机制概述
二、社会保障运行机制的宏观构架
三、社会保障宏观运行机制的中国特色
第十三章 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一、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概要
二、中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建设
三、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第十四章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一、社会保障管理原理与特色
二、国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述评
三、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现状及评价
四、新型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构想
五、新型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运行
附:港、澳地区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简介
第十五章 社会保障实施系统
一、社会保障实施系统的一般理论
二、传统社会保障实施方式及其评价
三、新型社会保障实施系统的构建
四、社会保障项目的实施
五、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
第十六章 社会保障监督机制
一、社会保障监督机制概要
二、社会保障监督机制的系统结构
三、社会保障的预警
四、社会保障危机的防控
后记
……
序言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改革与发展之路,是一条充满着曲折起伏和艰辛探索之路,它凝结了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社会保障专业工作者以及所有参与建设的人的心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更是以其全面、渐进而深刻的变革,在经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保障了亿万人民的最基本的民生,维系着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制度自身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从传统的国家负责、单位包办、板块结构、封闭运行的制度安排,走向了政府主导、责任分担、社会化、多层次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到整个民生事业的发展及其制度化,无疑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使命与追求目标。作为持续20多年来追踪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并较早关注民生问题、研究民生问题的专业理论工作者,深感往事并不如烟,对这种巨变及其艰难经历的感受尤其深切。
此次将以前出版过的部分社会保障与民生著述重新出版,以满足一部分读者的需要,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建议并认真付诸行动的一项工作,也是对我以往思考的部分回顾。纳入再版的著述包括如下五种:一是《中国社会保障论》(1994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是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研究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的较为集中的一次结晶。二是《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1997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我早期研究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及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成果,对《中国社会保障论》有所继承、有所发展,是后续研究的一块基石。三是《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1996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摘 引论
三、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资料的来源
本书的资料搜集渠道,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国家各种统计年鉴与年度公报。主要有国家统计局编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劳动部编的《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及年度公报等,民政部编的《中国民政统计年鉴》及年度公报等,财政部综合计划司编的《中国财政统计》,以及一些地方年鉴等,它们是本书研究过程中权威的资料依据。
2.出版物。如《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主要报纸,《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保险》《社会学研究》等公开发行的刊物,以及国内外有关社会保障方面及与此相关的经济、政治、社会学著作。如厉以宁教授等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版的《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陈良瑾教授率先主编出版的《社会保障教程》等。它们对于本书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缺少的参考作用。
3.调查实践。近十多年来,笔者和参与笔者主持的有关社会保障科研项目的主要成员,到北京、上海、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北、河南、江西、海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陕西、新疆、辽宁等地进行了多次与本书研究内容有关的社会调查,掌握了与本书内容有关的多方面的资料,为本书的理论分析提供了具体依据。
4.学术会议。近十多年来,笔者参加有关社会保障问题的全国性或地区性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会议等数十次,获取了不少的信息与资料。
后记 自1985年开始专事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领域的研究,并发表社会保障方面的理论文章起,我就一直关注并研究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因为社会保障既事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又事关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又是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一个追求结果公平却又共同贫穷的阶段后,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追求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基本命题;然而,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却又是为了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社会保障作为调整国家、企业和国民个人之间利益关系及社会成员中高收入阶层(富人)与低收入阶层(穷人)、劳动者与退休者、就业者与失业者、健康者与疾患者、幸运者与不幸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基本杠杆,并尽快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便成为中国现阶段的重大的理论与现实课题。本书即是根据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发展规律和中国的具体国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发展道路及其新型体系结构和宏观运行机制进行理论探索的结晶。
如果只是对某一个具体的社会保障项目或问题进行研究,可能要简单一些;要对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系统的探索性研究,却显然要艰难得多。但我始终认为,社会保障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如果不能从理论上阐述其宏观发展规律,没有一个结构比较严谨的宏观框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