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62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108028883/9787108028884
条形码:9787108028884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李泽厚集
内容简介 《论语今读》作者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仅极大地支配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解和认识,而且他作用于人们的感情、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之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因为重要,李泽厚重新译注了《论语》,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认语》这个中心,写下了自己的评论、札记和解说,统称为“记”。它们长短不一,品类不齐;或讲本文,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或表牢骚;或就事论理,或借题发挥;并无定规,不一而足。
编辑推荐 《论语今读》作者李泽厚理解的孔子的话语和李泽厚自身对此的回答,这一对话也许是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中国思想最激动人心的对话之一,因为它关涉到儒家文化是生还是死的大问题,同时它又给儒家文化的死而复活指明了一种方向。
——彭富春
目录
前言
论语 孔子对话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后记
附录一 情本体、两种道德和“立命”
附录二 谈“恻隐之心”
……
文摘 学而第一
共十六章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
孔子说:“学习而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
【注】
刘宝楠《论语正义》(下简称《正义》)邢疏云:自此至尧日是鲁论语二十篇之名及第次也。……案:古人以漆书竹简约当一篇,即为编列,以韦束之。
程树德《论语集释》(下简称《集释》)马融日: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下简称《朱注》):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记】
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二字,似可借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从Ruth Bene-dict及某些日本学者说)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即不谈论、不构想超越此世间的形上世界(哲学)或天堂地狱(宗教)。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或日天地境界,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
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中心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旧注常说“朋”是同学(“同门曰朋”),因此是来研讨学问,切磋修养;在古希腊,“朋友”也是关于哲学、智慧的讨论者。其实,何必拘泥于此?来相见面,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不也愉快?特别又从远方来,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这就更不容易,当然更加快乐。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并见6.11)。“悦”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乐”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这里愿抄引陶渊明思念朋友的诗:
霭霭停云,潆时雨,八表同昏,平陆依阻。静寄东窗,春醪 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
停云霭霭,时雨漾漾,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