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1998年03月
ISBN:7538250603
条形码:978753825060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永嘉室杂文》为郑骞晚年自编的小品随笔合集,收录了作者赴台湾前手后杂文、序跋、演讲等60余篇。书中文章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形式也十分多样。既有纯粹学术性的研讨与论述,也有所谓“信笔所至”、记录一些“零星琐事”的随笔,既有对文史掌故、文学史料富于真知灼见的精辟分析,又有对往日旧事、个人经历坦太而又富于情趣的回忆。从中既可以看到作者广博而又精深的学识,不同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不同的收获,文史专家可以从中得到有关文学史、文化史有趣资料和精辟见解,初学者可以从中窥见前辈学者治学之甘苦与门径,一般读者亦可藉以增长知识引发兴趣。
作者简介 郑骞(1906-1991),字因百,祖籍辽宁。主要学术著作有《辛稼轩年谱》、《燕台述学》等。
媒体推荐 后记
因百师《永嘉室杂文》整理后记
约在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四年间,台北的报纸副刊上忽然隔一段时间可以读到笔调幽默精雅深刻的文章。从内容风格看来,必然是一位国学根底深厚而胸襟开明豁达的长辈学者所写。作者时则以“龙渊中隐’为笔名发表文章,又有时则以“大学中隐”。文艺界人士一时好奇,相互讯问:“究竟写《搬家诗话》、《此身已愧须人扶》及《四书漫谈》等文章的“中隐”先生是何许人耶?我们几个郑先生的老学生,却读后欣然有所领会:那种写身边琐事而出之以如此风雅隽永的文笔者,非因百师莫属。不过,说实在的,从读大学时期上郑先生许多古典诗词曲的课;到后来在他的指导之下完成两篇学位论文;甚至于忝为人师后遇有学问上的问题仍随时请益,我自己深知郑先生是诲人不倦的师长,治学严谨的学者,以及热心于旧体诗词的文士,却从来未曾拜读过他用白话文撰写的散文作品。
郑先生昔日授课,每好举出他所写的诗词以为讲解之际的补充佐证,有时也穿插一些他个人的经历,乃至家居琐务,以调剂上课的严肃气氛。他的语气悠缓,口吻幽默,但从未透露过自己稍早曾有散文创作的事实;他以深入浅出的文字理析古典文学的篇章,倒是常刊登于各种刊物,而为学界所尊崇熟悉的。
我个人得悉郑先生早年于治学之文章外,又有各种白话散文的创作,是在三年前。当时我的另一位老师台静农先生将多年采所撰写的散文编辑成《龙坡杂文》,委由洪范书店出版。郑
先生得到他的老友赠书,一时兴起,也想把他收藏多年的旧稿编成一本文集。他并且要我打听洪范书店可有意也为他出版如同《龙坡杂文》那样的文集?于知悉洪范书店诚挚欢迎后,郑先生便开始进行整理编辑的工作;尔后,又交给我一张他于五’十岁前后所拍摄的照片,告诉我:“你有空时,拿这张照片做底本,也给我画一张铅笔肖像吧。”我曾经随兴而作,为台先生画过一张铅笔肖像,后采送给台先生做为某一年的教师节礼物。蒙台先生偏爱,特嘱豫伦设计文集封面时纳入其中。台先生长郑先生六岁。郑先生兄事台先生,许多事情都与之商量而行;
我猜想,郑先生要我为他绘制肖像,恐怕也是事出有因。
不过,这事带给我不少心理压力。一者我非画家,偶尔提笔作画,纯属消遣自娱性质,画成功者少,失败者居多;再者,为台先生画像时,当事人事先并未知晓,如今郑先生命令我画像不容不缴卷,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心境乃遂迥异其趣。我做事一向不喜拖延,但郑先生的照片小心收藏在抽屉里,几近一年,越是焦急越不敢提笔面对,心中十分惶怖。为此,甚至于不太敢去拜访老师门下了。郑先生大概也不便催促,有时言谈间忽然出示近照,说是某某人前时所拍摄。我当然心中明白,只得嗫嚅而道:“那张画,始终不敢去动笔。心情很紧张。”郑先生说:“不必紧张。你尽管用平常心去画好了;"”我知道终须面对的事情是无法逃避的,故于今年:寒假最后一星期开始提笔。但三十年前在照像馆拍摄的相片,姿态神情都十分严肃僵硬,且经摄影师修正后的肖像,画面上过于光润,即使我画得维妙维肖,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认得出那就是郑先生。所以我不得不将面颊画得稍微削瘦,额际、嘴角添增一些皱纹,头发也使其疏落一些;果然就比较接近大家所认识的郑先生了。最后,我把照片中当年流行的领下蝴蝶结,改画成长形领带,终算是完成任务了。
……
编辑推荐 本书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形式也十分多样,我们从书中既可以看到作者广博而又精深的学识,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学术的独到的见解和理解。不同的读者可以从本书中获得不同的收获。
目录
本书说明
杂文上(民国三十七年来台湾以前作)
从研究古典文学说到崇实四圣
这种书瘟一点
听戏不忘读诗
愧二陶室说
……
文摘 书摘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为初学说法,第一步先找几部好的大纲概论略读一过。知道些门径以后,第二步再取古来名家的作品,熟读深思,欣赏玩味,久而久之,自然会养成相当的兴趣与能力。至于年谱评传之类,则是专门以后的事,初学青年最好先不必上这个瘾。为作者说法,最好多写批评介绍的文章,大纲概论的书籍,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再深一步的研究考据,用来消遣岁月,任凭尊便,旁人不敢妄赞一词,若想以此求名求利,或者冠冕一点,想来嘉惠后学,则请引西单商场书摊伙计之言告之曰:“这种书瘟一点。”
以上所说,句句皆是实情,虽涉诙谐,却非愤慨,我对着我那一本某词人年谱,的确有扬子云悔其少作之感。但我自己如此想则可,今由书摊伙计说出,便有点耿耿于怀。如此量小,真非君子。杜甫有诗曰:“丈夫垂名动万年,记忆细故非离贤”,三复斯言,知惭愧矣!
各等样的人都可能有幽默的言行,当然不只帝王。不过因为身分地位的特殊,帝王的幽默好像更容易使人感觉兴趣。若能把史传所载历代帝王的幽默汇辑一起,未始不是一部风味盎然的小品。至少可以使这些帝王们更多表示一些他们的人味,打破他们的神秘性。帝王的尊严虽已早被打倒,帝王们的神秘却还没完全打破。以前关于帝王的记载,大半不实不尽,叙述生动的很少,那是因为不敢多谈。现在则多数人不愿多谈,恐怕旁人骂他还有封建思想。其实此即帝王的神秘性尚未完全打破之一证明,正如大程子所谓“胸中尚有妓”也。
帝王的幽默,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是有政治作用的,以轻松幽默的言动,解决纠纷的问题,缓和严重的空气。其二是寻常所谓笑谈,机缘触合,随口而出,大家一笑解颐,全无所谓。其三则是恶性的幽默。凶顽无赖,浑不讲理,令人啼笑皆非。民无能名焉,只好谓之为“幽默”。第一类多出于开创英主,第三类多出于恶少式的无道昏君,第二类性质既属通常,当然不限于任何类的人物。
本文要谈的“四书”,不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而是买书,卖书,借书,藏书。这四书是读书人的大事,牵涉范围很广,可谈的事很多,足够写一本书。本文只能东鳞西爪谈其中的某些部分,故曰漫谈。全文四节,每节一书。前两节以我个人的经历及感想为主,后两节则只谈有关该题的一般情形,甚少涉及我个人。每节各引两句诗作小标题,并略为阐发。四年以前,我曾用“龙渊中隐”为笔名,在“联副”发表过一篇《搬家诗话》,写我那时的新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