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2-06 22:00:38 作者:

 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页码:48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532552788
条形码:978753255278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清词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为“清词研究丛书”之一,将清初遗民词人群体放置在明清易代的特定时代背景下加以考察,采用文献学与文艺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地遗民词人的分布和创作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可供词研究爱好者参考。
目录
总序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状况
三、研究目的
第一章 群体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一节 清初遗民词人群的出现和解体
第二节 遗民词人群的总体分布及成分

第二章 群体网络的地域分布及形态特征
第一节 江苏词人群
一、以蒋平阶为首的云间词人群
二、以吴门为中心的松陵、毗陵词人群
三、以余怀、杜溶为首的金陵词人群
四、以北湖三家为首、以水绘园为中心的广陵词人群
第二节 浙江词人群
一、以柳洲为中心的嘉善词人群
二、以梅里为中心的嘉兴词人群
三、以钱塘为中心的西陵、湖州词人群
四、以山阴、四明为主体的浙东词人群
第三节 以岭南为中心的湖广词人群
第四节 以临川为中心的江西词人群
第五节 京都词人群

第三章 群体网络的布局结构特征
第一节 西陵词人群的互动——徐、卓二人的“栖水倡和”
第二节 嘉善词人群的互动
一、“壑专堂”倡和
二、“虞美人曲”倡和
第三节 云间词人群的互动
一、云间诸子与《倡和诗余》
二、蒋平阶与《支机集》
第四节 广陵词人群的互动
一、特社与《北湖三家词钞》
二、以冒襄水绘园为中心的倡和
第五节 江西词人群的互动——癸秋倡和
附论:万寿祺与《逐渚倡和词》
余论

第四章 群体的多元选择——清初遗民词人群的生活形态及其他
第一节 关乎出处大节的抉择
一、仕与隐
二、试与不试
第二节 多元的生活方式
一、隐居
二、逃禅
三、漫游
四、讲学
五、其他

第五章 群体的创作特征
第一节 主题取向
一、故国之思
二、离乱之叹
三、英杰之吊
四、友情之慰
五、隐逸之情
第二节 赋、比、兴手法的继承和新发展
一、比兴手法的继承与新变
二、赋的手法的新发展

第六章 群体的词学理论
第一节 云间词派的嬗变——兼论比兴说词在明清之际的发展
一、云间词派前期的词学主张与明代词学思潮的关联
二、云间词派后期的分化与当时词坛风尚的转变
第二节 苏辛之风与明清之际的词坛
一、明末词坛:风格多样化的认识和接纳
二、顺治年间:风格多样化的主张
三、康熙初年:苏辛之风的盛行
第三节 沈谦《词韵略》与清初词韵研究
一、清代以前的词韵书
二、清初词人对词韵的研究
三、沈谦《词韵略》出现的原因
四、沈谦《词韵略》
附论:《瑶华集》的编纂与传播及清初遗民词的接受
一、《瑶华集》的编纂过程
二、《瑶华集》的编纂意图
三、《瑶华集》的流播及词史对它的接受
结语
附录一:明清之际词学年表
附录二:清初遗民词人群成员考
一、《明遗民传记资料索引》及《明遗民录汇辑》失收的遗民词人考
二、不属清初遗民词人群之人员考略
三、文献记载生平事迹有误的遗民词人考
主要引用书目
后记
……
文摘 第一章 群体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
清初遗民词人群是明清易代这一历史巨变的特殊产物。这一群体的形成,除了文学、文化等因素以外,必然受到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为了全面认识遗民词人群的成因和形态结构,把握遗民词人的人格特征和心态蜕变及其与创作实践、理论建构的关系,进而对遗民词人群的词史地位有一个恰当的评价,有必要将这一群体放置在明清易代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加以考察。
第一节 清初遗民词人群的出现和解体
清初遗民词人群的出现及解体,涉及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在此先予讨论。
首先,要明确明遗民词人之界义。遗民词人,这一称谓包含两层含义:其一、系遗民;其二、系词人。所谓明遗民,是指生于明而拒仕于清,凡著仕籍或未著仕籍、曾应试或未及应试于明,无论僧道、闺阁,或以事功、或以学术、或以文艺、或以家世,其有一事足记而能直接或间接表现其政治原则与立场者。所谓词人,即有词作传世者,无论质量之优劣、数目之多寡,其有一词传世者。符合上述两个条件者即是明遗民词人。清初,有的士人曾经在某段时期内坚守遗民的立场,甚至参加过抗清活动,但后来又变节降清,这些士人根据上述对明遗民的界义,排除在明遗民的范畴之外,不列入本文的研究对象中。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遗民传记诸要籍对“遗民”的定义颇有宽严之别,有时亦出现因失考而误收、漏收的情况。为免枝蔓起见,对明遗民身份之考辨另见附录二,在此不予论述。
后记 2003年9月,我从西北辗转来到东南,师从张宏生教授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宏生师自八十年代初即从事《全清词》的编纂工作,并致力于推动清词研究的深入展开。至今依然记得初次见到老师的情景,从那一刻起就意识到,自己的学术方向将由唐宋文献转向明清词的研究。于我而言,清代词学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研究领域,更兼自己总有追根溯源的偏好,因此就萌生了从头做起的想法,以期理清思路,使自己对清代词学的发展脉络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于是将时间跨度定在明清易代之际,以清初遗民词作为研究对象。在资料的收集阶段,除了尽可能地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外,我主要是针对上海图书馆及南京图书馆庋藏的清初词别集及诗文集进行普查,得到了不少新的发现。由于宏生师正在主持《全清词》的编纂,我的工作自然也就与之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在文献普查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全清词顺康卷》的失收之作,计有词人14家,失收词591首。这正好可以补充到《全清词顺康卷补编》中去。而在这一过程中,其他老师和同学所进行的文献整理和研究也促进了我对本课题的深入思考。
本书从选题、写作到最后的修改、定稿,自始至终都得到宏生师的悉心指导。如果没有老师及时的鼓励和启发,我想,也就没有这本小书的出现。
读书人网 >诗歌词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