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页码:204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3月
ISBN:7560821596
条形码:978756082159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建筑设计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建筑外环境设计》以建筑外环境为研究对象,即以人在建筑外环境中的空间感受为依据,从群体建筑外环境、组团建筑外环境及单体建筑外环境切入进行阐述,进而通过要素、环境的平面与空间、特征环境诸层次论述设计方法,并且,从建筑外环境与生态、与文化的多层面关系,启示建筑外环境设计的可持续观念。在《建筑外环境设计》中,以大量的创作实践和实例作佐证,是《建筑外环境设计》可读性强、实用性、操作性强的反映。《建筑外环境设计》对大专院校师生、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当有助益。
媒体推荐 序言
在我们写作这篇序言时,书桌上方的小窗外呈现的是一幅上海寻常街景.远处是几幢耸立的高层楼宇,车流、行人繁忙穿梭的街道蜿蜒向前,近处人行道边小树细嫩的枝条挣扎着、舒展着,露出新绿的叶芽。忽而窗前掠过三三两两的人影,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落在他们的肩上……。窗户将我们熟悉的室外环境制作成一幅隔画面悬挂在墙上,透过它,囿于建筑之中的我们可以静静地观看建筑之外的景致,这是感知建筑外部环境的一种途径。
思绪向窗外延伸拓展,顺着步行道拐个弯来到一块小草坪,再向前走一段,绕过几幢房屋又是一片开阔场地,几栋四层小楼围绕着绿地。黄昏时金子般的阳光投射在水泥路面上,到了落叶季节,几许柔和伴随着沙沙声由脚下悠悠地浮上来……。环境留在脑海中的印象总是真实而深切的,在穿越或停留其中时尤其如比。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观察外部环境,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作为环境空间的重要创造者,注目于我们面前的图纸,如何使或方或圆,或疏或密的几何线条组合成悦目的图案,进而与建筑环境关联,为居住于此地或彼地的人们带来安全、舒适、健康、便利、具有美感的生活环境感受,是每一啦设计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活跃而躁动的时代,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日益重要和紧迫起来,城市中的窗户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多,引入的外部环境图景却较少令人愉;室外空间在不断拓展,而人们越来越深地陷入拥塞与杂乱的包围之中。一些建筑项目的盲目发展导致不少区域环境“失控”和“破坏性建设”。设计师、建设者努力营造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建筑、道路、广场以及各类环境设施,但当它们聚集在一起,却形成与人对立的、迫使我们逃离的缺乏人情味的环境空间。对于环境设计师而言,手中的蓝图对建筑及其外部环境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如果将正确的设计观念及方法融入自己的设计思维之中,在具体项目设计中以提升建筑外环境乃至城市环境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设计目标,谦逊、深入、充满激情地投入这项创造人们生存环境的工作中去,那么,当前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将不会产生新的环境问题而成为改善环境的难得契机。
鉴于上述考虑,本书将以下几点作为对建筑外环境设计方法论述的基本出发点。
1.设计对象的分类论述 以人在建筑外环境中的空间感受为依据,将所涉及的设计对象分为群体建筑外环境,组团建筑外环境以及单体建筑外环境。对设计对象的细致划分有助于设计方法的深入论述,使读者获得有针对的借鉴实例。
2.设计方法的层次论述 对环境要素,环境的平面与空间,特征环境的设计方法进行分别阐述。作个比方,将本书看作烹饪指南,那么对这三者的论述就是向各位大厨师分别介绍原料的选配、烹饪技术以及菜系和菜谱,这构成设计方法论述的基本脉络。我们希望读者从不同角度切人都能有所收获。
3.新观念与新方法的运用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是指导设计方向的旗帜,更应以具体方法落实于工程项目设计之中,而后者也是本书论述的侧重点。
阅读国内外的优秀设计作品,结合有限的创作实践,笔者对近年来一些工程项目的建筑外环境设计进行了研究,主要项目有上海浦东陆家嘴中心区设计、南京东路步行衡改造、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上海市“两湾一宅”居住区旧城改造、上海电视台大厦、东京都立大学等等,本书进行了分类论述和详细介绍,供读者参考。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华东建巍设计研院沈迪、汪孝安、徐维平、黄秋平等高级建筑师提哄了宝贵的作品资料,同济大学陈易博士以及钱自立先生、金为人姑不辞辛劳做了大量工作,使本书得以顺利完成。此外,部分资料和信息参考了近年来的《世界建筑》、《建筑学报》、《建筑师》,《时代建筑》、蜥建筑》、《台湾建筑》等一系列国内外期刊杂志,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钱健宋雷
2000年春
目录
前言
序言
第一章建筑外环境概论
第一节环境与建筑外环境
一、环境的涵义
二、建筑外环境的界定
第二节建筑外环境的形成
一、建筑外环境的诞生模式
二、推动环境形成的力
三、建筑外环境与自然条件
四、建筑外环境与经济技术
五、建筑外环境与社会小活
六、建筑外环境与意识膨态
第三节建筑外环境的四个特征
一、形成特征
二、功能特征
三、性格特征
四、文化特征
第二章建筑外环境设计范围与典型实例
第一节建筑外环境设计分类
一、建筑外环境与建筑
二、三种典型的建筑外环境设计
第二节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区外环歧规划
--群体建筑外环境设计
一、项目简介
二、设计目标
三、研究对象
四、设计文件
第三节上海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
--组团建筑外环境设计
一、项目简介
二、设计理念
三、街道空间与节点设计
……
序言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建筑业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产业,然而,建筑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可以不断重复地制造,而是需要不断创新。这不但因为建筑具有艺术属性,艺术品是不能重复的;而且也由于建筑具有社会文化性,各种不同的人、家庭,各种不同的公共活动,需要有各种不同的建筑形态;各种不同的地点,更需要有各种不同的建筑形态;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也要求建筑(形态)不断更新。因此,建筑设计的任务是重大的,也是众多的,这就需要有人来进行设计,需要有大量的建筑设计人才。这种人才怎样培养?一方面,可以正规性地培养,如大学本科、专科,更高层次的是研究生。这些就是所谓科班出身的,但他们毕竟只是少数,还满足不了当今社会的需要,所以,现在正在从事建筑设计的人,有很大一部分不是专业正统出身的,而是其他专业(甚至非专业)的人通过短期培训或自学成材的,在实际工作中边学习边提高
成材的。不论是“科班”出身的还是非“科班”出身的,他们都渴望着能有某种书籍,通过阅读并实践,来提高他们的设计水准。但当今这种书籍还不够多。目前虽有大量建筑图书,可是大部分多为资料集之类,也就是说,是供建筑设计中具体需用的、数据的、条文的,至多是实例实录。这就难以满足他们的自学要求,提高他们的设计水准。鉴于这样一种形势,我们组织了编著一套这样的丛书,以飨读者。虽然由于是首次,不见得尽善尽美,但我们相信,对他们无论如何是会有所裨益的。
本丛书为系列丛书,现在出版的是首系列,以后还将继续出版第二、三、……等系列。作为首系列,为的是满足广大读者的急需,因此,先以设计方法为系列,包括有《建筑方案设计》、《建筑空间设计》、《建筑造型设计》、《建筑设计手法》、《建筑室内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建筑色彩设计》、《建筑绘画表现》、《建筑群体设计》、《建筑小品设计》、《建筑小环境设计》、《建筑批评及作品分析》等。以后将编写第二系列,有关建筑类型的设计,第三系列,有关建筑技术的设计,等等。
如上所说,由于本丛书系初次尝试,所以,其中不够完善之处在所难免,希望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对这些书籍提出宝贵意见,以求本丛书臻于完美。对建筑事业能起更大的作用,对读者带来更多裨益。
文摘 另一种可作为环境界的是人的感官,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视觉。这是因为环境指的是围绕人的周边事物,当一些事物因为被遮挡使得人在所处的领域内不能觉察,自然容易被认为是在另一个环境之中。建筑外环境中特定的环境个体通常都是因为建筑、墙等对人的视线的遮蔽而形成的。
人的心理也能确立环境的界线。相似的场景,人的衣着举止,在人的心理中常将其归入同一个环境。如几幢住宅楼,商业建筑的周围,常被人们以居住环境,商业环境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环境整体。
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或此或彼的某一种因素占据上风,也将会成为判断比环境与彼环境之间界线的主要依据。
另一种是依据环境的空间特征来对环境进行分类。不同于室内环境的是,建筑外环境的空间形态非常复杂。一个建筑外环境包围着建筑却被另一组建筑所包围,而这组建筑围又存在另一个外环境(图2-1-1)。如同环境中的空气那样难以彼此割裂开。然而具体的设计中又要求明确设计对象及相关因素,从宏观到局部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从与建筑的关系角度出发,外环境大致叮以分为以下几类(图2-1-2):
(1)单体建筑围合而成的内院空间;
(2)以空间包围单幢建筑形成的式空间;
(3)建筑组闭平行展开形成的线形的空间;
(4)建筑围合而成的“面”状空间;
(5)大片经过处理的地带,远离建筑又不同于自然空间。
通常我们见到的室外环境并不都具有如此典型的空间特征。一些外环境的空间形态介于两种典型形态之间,另一些则是几种典型空间多次组合而形成的。
如图2-1-3所示,一幢住宅外的小院是以空间包围建筑物形成开敞式外环境的典型例子,但随筑体型的变化可以发展为介于1与2之间的空间形态,甚至是1与2空间形态的组合。建筑师在设计单体建筑如住宅楼、影剧院、商场、办公楼时,其外环境的空间形态——般就是典型空间形态1、2以及两者的各种组合。
各类道路、广场可以作为第3类第4类外环境的典型实例。它们都各自与一组建筑相对应,并主要由建筑的围合构成其基本形态。随着道路与建筑的远离,广场周围建筑的逐渐稀疏,它们的空间形态也逐渐向第5类环境靠拢。仔细分析一个街道与广场的实例,通常也非一种典型空间形态构成的单纯空间,街道的十字路口,局部的街边开阔地就更类似于广场的“面”状空间。 在街道与广场中还能发现第1、第2类的空问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