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现代学术演进:从章太炎到程千帆

发布时间: 2010-02-08 09:09:12 作者:

 中国现代学术演进:从章太炎到程千帆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41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301137613/9787301137611
条形码:978730113761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学术演进:从章太炎到程千帆》是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必修课、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教材,精选现代学术演进中的重要学者章太炎、刘师培、王国维、吴梅、黄季刚、胡小石、刘永济、鲁迅、陈寅恪、罗根泽、沈祖、程千帆、周勋初的代表作,与研究这些学者的专家批评比照阅读,纵向展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学术演变的脉落、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特点,兼有治学方法和学术史的性质,对研究性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其他高校教师、研究人员,都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作者简介 巩本栋,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宋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驻院学者。著有《辛弃疾评传》、《广弘明集释译》、《杰出人物与中国思想史》(主编)、《中国学术与中国思想史》(主编)、《喜剧技巧》(译著)等。
目录
前言
章太炎《文学总略》
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
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见附录一)
吴梅《论北曲作法》
周维培《新曲学的崛起与旧曲学的终结——王国维与吴梅戏曲研究之比较》
黄季刚《<文心雕龙章句>札记》
《<文心雕龙风骨>札记》
程千帆《忆黄季刚老师》
胡小石《李杜诗之比较》
曾昭《南京大学教授胡先生墓志》
刘永济《微睇室说词小引》(节录)
《说吴文英词》(选二首)
程千帆、巩本栋《刘永济先生的词学研究》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
陈平原《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
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见附录二)
周勋初《陈寅恪先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
罗根泽《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
周勋初《罗根泽先生在三大学术领域中的开拓》
沈祖《北宋名家词浅释》(选四首)
程千帆《<宋词赏析>台湾版序》
张志岳《读<宋词赏析>》
程千帆《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读杜甫<饮中八仙歌>札记》
《<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
《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与多》
巩本栋《文艺学与文献学的完美结合——程千帆先生的古代文学研究》
周勋初《魏氏“三世立贱”的分析》
《刘勰的主要研究方法——“折衷”说述评》
莫砺锋《贯通历代 弥纶群言——周勋初先生学术研究述评》
附录一 《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附录二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
序言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①当代中国学术的研究也不例外,它是自清代以来的中国思想学术的合乎逻辑的承续和发展。
一、清代学术的渊源
清代学术的源头,从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内在思路看,可以追溯到宋人。清人章学诚论朱熹之学日:性命之说,易入虚无。朱子求一贯于多学而识,寓约礼于博文,其事繁而密,其功实而难;虽朱子之所求,未敢必谓无失也,然沿其学者,一传而为勉斋、九峰,再传而为西山、鹤山、东发、厚斋,三传而为仁山、白云,四传而为潜溪、义乌,五传而为宁人、百诗,则皆服古通经,学求其是,而非专己守残,空言性命之流也。自是以外,文则入于辞章,学则流于博雅,求其宗旨之所在,或有不自知者矣。生乎今世,因闻宁人、百诗之风,上溯古今作述,有以心知其意,此则通经服古之绪,又嗣其音矣。②清学并不限于考据之学,然考据学确为清学的突出特色,所以,章学诚此论。
①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El》,《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603页,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②[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内篇《朱陆》,叶瑛校注本,中华书局,1994年。
文摘 章太炎《文学总略》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凡文理、文字、文辞,皆称文。言其采色发扬谓之彭,以作乐有阕,施之笔札谓之章。《说文》云:“文,错画也,象交文。”“章,乐竟为一章。”“彭,磁也。”“彰,文彰也。”或谓“文章”当作“彭彰”,则异议自此起。《传》曰:“博学于文。”不可作“彭”。《雅》曰:“出言有章。”不可作“彰”。古之言文章者,不专在竹帛讽诵之间。孔子称尧、舜,“焕乎其有文章”,盖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谓之文;八风从律,百度得数,谓之章。文章者,礼乐之殊称矣。其后转移施于篇什,太史公记博士平等议曰:“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文章尔雅,训辞深厚。”《儒林列传》。此宁可书作“彭彰”耶?独以五采彰施五色,有言黻、言黼、言文、言章者,宜作“彭彰”。然古者或无其字,本以“文章”引伸。今欲改“文章”为“彰”者,恶夫冲淡之辞师好华叶之语,违书契记事之本矣。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盖谓不能举典礼。非苟欲润色也。《易》所以有《文言》者,梁武帝以为“文王作《易》,孔子遵而修之,故曰《文言》”。非矜其采饰也。夫命其形质日文,状其华美日彭,指其起止日章,道其素绚日彰,凡彭者必皆成文,凡成文者不皆,是故推论文学,以文字为准,不以彭彰为准。今举诸家之法,商订如左方。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