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页码:22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802069282
条形码:978780206928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渤海学术文丛
图书品牌:北京人文在线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的基因:儒道佛家思想》内容简介: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指有史以来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绝对可以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来形容。但博大精深并非庞杂散乱不可理,实质上,我们还是可以从多中总结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学者们有不同的说法,如张岱年先生认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应变精神。当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有其它的概括说法,但无论如何,概括终归是概括,它很难反映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全貌和特点,这一点从以上两位先生的不同概括的重大差别即可看出。因为概括很难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全貌和特点,故我则倾向于从内而外地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即从中国文化的内核或基因出发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
实际上,在中国传统中,包括物质和精神,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影响,基于这一因素,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就离不开对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理解和掌握,讲中国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儒、道、释三家思想,中国思想文化史,实质上也就是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历史。我们平常所谈到的一些具体文化表现形态如“酒文化”、“音乐文化”、“茶文化”、“太极文化”、“中国功夫文化”等,本质上也是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具体反映形态。至于儒、道、释三家思想体系何以能成为中国文化的内核,还得由他们自身的特质来说明。
作者简介 郝永,男,1975年生,河南永城人,文学博士。从学历程:于2004年6月毕业于宁夏大学人文学院,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于2009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所,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周口师范学院。自从事学术研究以来,在《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公开发表文章十余篇,参与过省部级课题并主持或参与了厅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的基因:儒道佛家思想》:渤海学术文丛
目录
序论
1 儒家思想
1.1 儒家思想概论
1.2 儒家思想分期
1.2.1 先秦儒家思想
1.2.2 汉代儒家思想
1.2.3 宋明儒家思想——理学
1.3 儒家基本典籍
1.3.1 《周易》
1.3.2 《尚书》
1.3.3 《诗经》
1.3.4 《周礼》
1.3.5 《仪礼》
1.3.6 《礼记》
1.3.7 《春秋左传》
1.3.8 《春秋公羊传》
1.3.9 《春秋谷梁传》
1.3.10 《孝经》
1.3.11 《论语》
1.3.12 《尔雅》
1.3.13 《孟子》
1.4 儒家思想要义
2 道家思想
2.1 道家思想概论
2.2 道家与道教
2.2.1 道家与道教的关系
2.2.2 道教简介
2.3 道家思想的发展
2.3.1 先秦道家思想
2.3.2 秦汉黄老道家思想
2.3.3 魏晋玄学
2.4 道教的发展
2.4.1 汉末道教
2.4.2 魏晋南北朝道教
2.4.3 唐五代北宋道教
2.4.4 南宋金元道教
2.5 道教的神仙谱系
3 佛家思想
3.1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3.1.1 传入、佛经翻译和早期传播时期
3.1.2 佛教传播的后期和流派众多时期
3.2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修持方法
3.2.1 佛教的世界观
3.2.2 佛教的人生观
3.2.3 佛教的修持方法
3.2.4 佛教神系
3.3 佛教大小乘之分
3.3.1 小乘佛教
3.3.2 大乘佛教
3.4 佛教的中国化问题
3.4.1 禅宗
3.4.2 净土宗
4 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
4.1 三家思想融合的历史进程——斗争中统
4.1.1 先秦两汉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融合
4.1.2 魏晋南北朝三家思想的融合
4.1.3 唐宋三家思想的融合
4.2 三家思想融合的内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整合
4.3 三家思想融合的表现——知识阶层人格的多重性和民间神灵信仰
4.3.1 知识阶层人格的多重性
4.3.2 民间神灵信仰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什么是文化?
文化一词,在西方学术体系中,源于拉丁文的Culture,是耕作土地的意思。后来在使用的过程中,它被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的意义。在汉语学术体系中,它后来也取人文教化义,但就其本义说来,“文”取物或不同颜色的相互交错义,如《易传》的“物相杂,故日文”①说,《礼记》也有“五色成文”②之说,《说文解字》也日:“文,错画也,象交叉。”③“化”从造字法上看是两个“人”,义取前者影响后者。“文”与“化”并用,较早见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它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④这里的“文”,即从“纹理”的本义演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一词,在西方学术体系中,源于拉丁文的Culture,是耕作土地的意思。后来在使用的过程中,它被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的意义。在汉语学术体系中,它后来也取人文教化义,但就其本义说来,“文”取物或不同颜色的相互交错义,如《易传》的“物相杂,故日文”①说,《礼记》也有“五色成文”②之说,《说文解字》也日:“文,错画也,象交叉。”③“化”从造字法上看是两个“人”,义取前者影响后者。“文”与“化”并用,较早见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它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摘 处毕竟是时代的要求,这一历史使命经过诸多学者的努力而到汉武帝和董仲舒,最终实现了儒家道统和政统的遇合。
梁启超曾将汉代儒学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口说家,这一家以抱残守缺、家法甚严、发明甚少为特点,代表人物有田何、丁宽、伏生、欧阳生、申公、辕固生、胡母生、高堂生等;第二种是经世家,这一家以衍经术以言政治为特点,代表人物有贾谊、董仲舒、龚胜、萧望之、匡衡、刘向;第三种是灾异家,灾异之说可以说是与“神道设教”类似的“神道慑政”,即以自然界的灾异现象威慑制约君主;第四种是训诂家,这一家在汉初主要是进行经义诠释,从王莽、刘歆开始,提倡校勘诂释之学,最后发展到以繁琐破碎为风尚。①这四家儒学中以“经世家”和“训诂家”对儒家思想的贡献比较积极、正面。“经世家”使得儒家思想由先秦儒家的百家之一的学术上升为能够真正实现经世济民的意识形态,尽管其中难免对其主张作一些适应性的改造;“训诂家”在文化、学术的层面对于经典的保存和流传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可以说,没有他们不辞辛劳的艰苦劳动,我们今天很难见到保存至今的上古的典籍,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厥功甚伟!但他们的成就毕竟仅停留在章句训诂层面,而真正从义理层面对儒家思想发展做出主要贡献的还应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经世家”。
董仲舒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以儒家思想的精神为内核,融合了传统思想中其它流派如道家、法家、阴阳家等的合理之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遭遇劫难百余年的儒家思想,建立了崭新的儒家思想体系。他的思想主要留存于《春秋繁露》中。下面我们从基本范畴出发结合比对先秦原始儒家来了解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
后记 到目前的2009年的7月26号,我的这部《中国文化的基因——儒道佛家思想》的书稿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在提起笔来写后记的时候,我的思维将我的成长过程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联系起来。实际上,对我们传统文化的爱好、喜欢、迷恋、研究伴随着我的生命历程。
打自孩童起,我就痴迷于各式各样的民间故事。后来上了小学,由于我们那个时期最流行的信息传播方式是收音机,故放学后收听评书连播如《杨家将》、《岳飞传》、《三侠五义》等便成为常态化的课外课了;同样是在小学阶段的小学二年级,我读到了村里老私塾先生收藏的《西游记》,三年级时,我阅读了有些残缺的竖排版繁体字的《水浒传》。就是孩童和小学阶段有意无意的浸染,使得传统文化在我的意识中扎下了根。后来上了中学和大学,我对传统文化尤其文学如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的爱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与日俱增,因此,我也一直是班级里传统文化修养较好的同学。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我的学科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论。实际上,说文学、文学理论,是西方分科之学传到我国后的说法,而中国古代分科多是经、史、子、集的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