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22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04950599/9787504950598
条形码:978750495059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银行现代化的先声:中国近代私营银行制度研究(1897-1936)》基于翔实的历史文献与第一手档案材料,对1897-1936年间中国近代私营银行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解读。对近代私营银行内部微观制度结构的讨论构成《银行现代化的先声:中国近代私营银行制度研究(1897-1936)》的核心内容,主要考察近代私营银行的公司形式与内部治理结构、组织体系与管理制度以及经营与运作机制,广泛涉及近代私营银行治理中的两权融合与双层平行董事会制度、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银行企业文化构建、私营银行间的联营模式与银行业公会等饶有特色的制度现象。《银行现代化的先声:中国近代私营银行制度研究(1897-1936)》还从近代私营银行与政府的关系模式以及竞争对手与产业集聚视角,对近代私营银行的外部制度环境进行了系统考察。近代私营银行的发展是我国银行现代化的先声,其富有特色的制度创新为当前银行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银行现代化的先声:中国近代私营银行制度研究(1897-1936)》在揭示近代私营银行微观制度结构方面有开拓意义与学术创新价值,值得研究者与银行业界人士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王丹莉,内蒙古赤峰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先后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当代经济史和近代金融史。近年来致力于当代农村经济史、近代私营银行史的研究.先后在《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经济史学术论文多篇。
编辑推荐 《银行现代化的先声:中国近代私营银行制度研究(1897-1936)》是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近代银行业研究现状述评
三、本书的研究方法
四、本书的创新之处
五、本书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二篇 中国近代私营银行的内部制度
第二章 中国近代私营银行的组织形式与公司治理
第一节 中国近代私营银行的发展历程与公司制度
一、中国近代私营银行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近代私营银行的组织形式
三、对近代私营银行组织形式的解析
四、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
第二节 中国近代私营银行的公司治理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
二、中国近代私营银行的公司治理及其特点
第三节 中国近代私营银行业公司治理机制的成因
一、两权融合与私营银行的公司治理
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局部重合——互为董事、监察
人与“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私营银行业的组织体系与管理制度
第一节 中国近代私营银行业的组织体系
一、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与存在形式
二、中国近代私营银行业的内部组织结构
三、中国近代私营银行业组织内部的协调机制
四、中国近代私营银行业的分支机构——总分行制与单一银行制的并存
第二节 中国近代私营银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员工的选拔与聘用
二、员工的培训——人力资源潜能的开发
三、员工的激励机制
四、员工的日常管理与考核
第三节 中国近代私营银行业的企业文化
一、近代私营银行业的开拓创新精神
二、私营银行业的服务意识
三、稳健谨慎的经营风格与信用文化
四、银行家与近代私营银行业企业文化的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私营银行的经营运作机制
第一节 私营银行业自身的运营机制
一、私营银行业的负债管理
二、近代各私营银行的资产管理
三、私营银行的其他经营方式——金融与产业的交叉
第二节 私营银行问的合作
一、充满竞争的近代金融业
二、“北四行”联营集团的构建
三、私营银行间的其他合作方式
第三节 银行公会与私营银行间的自我管理及约束机制
一、银行公会的产生与发展
二、银行公会的职能与作用
三、银行公会——中观行为主体的独特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三篇 中国近代私营银行业的外部制度环境
第五章 中国近代私营银行业与政府
第一节 私营银行业与政府关系的基本特征
一、私营银行业与政府的紧密关系与矛盾
二、私营银行业的利益驱动机制
第二节 私营银行业与政府的博弈——内债及其影响
一、政府内债与私营银行业的发展
二、政府公债与私营银行的运营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竞争对手与金融产业集聚
第一节 竞争对手与私营银行间的互动
一、竞争对手的发展与演进
二、竞争对手与私营银行的关系
第二节 金融中心与产业集聚效应
一、近代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二、金融中心与产业集聚
本章小结
第四篇 结论
第七章 中国近代私营银行业的制度特征及启示
一、中国近代私营银行业的制度特征与微观经济组织制
度形成中的“适应性”选择
二、近代私营银行业发展对当前银行业改革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王丹莉,博士于2006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王丹莉博士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从一个本科生到获得博士学位,度过了整整九个寒暑,可谓是十年寒窗,磨得一剑。她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北大学风严格要求自己,好学不倦,在经济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说是经济史研究领域的后起之秀。她具有良好的现代经济学素养和较为深厚的历史学功底,继承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科奠基人陈振汉先生所开创的优良传统,这就是将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相结合,经济史研究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和经济史研究与现实经济研究相结合的优良传统。现在出版的《银行现代化的先声——中国近代私营银行制度研究(1897—1936)》一书是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本书就体现了这样的优良传统。
王丹莉博士对于中国近代私营银行制度的研究,并不是为了抒发思古之幽情,在她选择这个专题作为其博士论文研究课题的2004一年,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2003年中国经济刚刚走出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低迷阴云,至年底人均GDP超过了一千美元,达到1090美元。无论是为了防范金融危机,还是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金融体系中的银行业改革都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当时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准备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上证所上市;民营银行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距离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为了以史为鉴,给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研究近代中国私营银行的制度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后时隔5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笼罩全球经济的今天,这个金融史研究课题的现实意义更加突显出来。经济学界的有些人,总是言必称欧美,尤其是唯美国马首是瞻,而对于中国自己的经验则往往缺乏深入研究。系
文摘 插图:

3.特殊的外部治理机制——近代私营银行问普遍的高层决策者的交叉与兼任。完善的公司治理不仅需要内部的治理机制,还需要外部的治理机制。一个健全发达的社会经济体系同样可以在企业外部对决策经营者进行监督、约束与激励。这种外部的制衡可能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二是政府。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它对企业的监督与约束是相对直接的,比如,一个有效的证券市场可以在很多层面上影响企业的公司治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产品使投资者面临着丰富的选择,他随时可以从一个企业中撤出自己的资金;公开透明的信息和反应灵敏的价格机制可使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有相对充分的了解,从而降低股东的监控成本;公司控制权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兼并收购行为本身就构成了对公司董事长和经营者的巨大压力等等。再比如,一个充分竞争的产品和要素市场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其了解自己所投资的企业在众多的竞争者或类似的产品提供者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从而达到监督决策经营者的目的。而一个发达的、流动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也可以对决策经营者实施有效的约束和限制,减少其行为的机会主义倾向。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和完善、监管部门的设立等等措施约束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因为社会经济的安全与稳定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所有这些都是存在于企业外部的治理机制,有助于尽可能地减少企业的代理成本。
而近代的华资私营银行却有一个十分特殊的外部治理机制,即极为普遍的“互为董事、监察人”现象,在许多华资私营银行之间都存在着高层决策者的交叉与兼任,这是近代私营银行的又一个突出特点(见表2.7 )。虽然从表面上看这并不改变任何一家具体的私营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但是这种现象却能从整体上影响近代私营银行的运营和公司治理。表2.7 是对近代银行界人士(主要是针对与私营银行相关的金融人士)兼职情况的整理,从中可以看出很多人同时担任着多家银行的董事或监察人等职务,当然,这也意味着他们同时是多家银行的出资者或重要股东。
后记 这本书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最终收笔时,心里面并没有曾经期待的兴奋和轻松,随着写作的不断进行,越来越觉得很难把一项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聊以自慰的只是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尽力了。全书的写作带给我的收获很多,其中有些已经远远超出了书稿本身。在上海档案馆查资料的时候,看到了很多近代银行的原始资料,这些文字就像外滩上那许多原是近代银行旧址的古旧而依然气势恢弘的建筑一样,清晰地向人们传递着已经过去的岁月的气息,它们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历史原来是如此的鲜活和生动。
博士论文从选题到文献调查再到开始写作都一直浸透着导师萧国亮教授的心血,而它的最终完成与导师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毕业前交初稿时,导师曾逐字逐句地为我修改,那密密麻麻的评语至今仍让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在去上海档案馆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导师又尽其所能为我提供帮助。还记得几年前初入师门第一次上导师的课的时候,萧老师对我们说,“我一直相信一句话,一日为师”,当时的我老老实实地等着下面“终身为父”的教诲,可萧老师却慢条斯理地说“终生为友”。这么多年以来,他和师母像父辈又像朋友一样关心着我的学习和生活。不论是学问还是做人,我都从导师那里受益良多。在这部书稿修改完成之际,我要向导师和师母致以最深的谢意。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清华大学李伯重教授,博士论文的写作以及毕业后的修改和完善都得到了他太多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不断的鼓励和肯定激励着我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感谢陈振汉先生、崔书香先生、赵靖先生、石世奇先生以及刘伟教授、胡坚教授、郑学益教授,在北京大学度过的九年时光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这些前辈、师长对我的关爱、呵护甚至是心灵的影响和引导我将永远铭记在心里。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虞祖尧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松义研究员的耐心指导,他们曾经为我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沈祖炜老师和上海市档案馆的冯绍霆老师,初到上海时他们的热心帮助使我能够很顺利地开始在上海档案馆的资料查阅工作。感谢同窗李鹏程为我在上海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感谢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那里丰富的民国期刊、舒适的阅览环境和热心敬业的工作人员都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