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页码:145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8月
ISBN:7221055130
条形码:978722105513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贵州本土文化
内容简介 《乌蒙圣火》讲述了:火崇拜是乌蒙山区彝族独特的民俗,它渗透到彝族人民的节日、民间宗教、婚恋、人生的方方面面。让我们进入这一独特的文化氛围,去窥视彝族人民的精神向往,古朴的宇宙观及生命追求……
编辑推荐 《乌蒙圣火》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导语 乌蒙彝家
第一章 圣火中的涅檠与升华——丧葬中的火
第二章 娱神悦人的“撮泰几”——“扫火星”
第三章 无火不成婚礼无火不定终身——婚恋中的火
第四章 生存与火息息相关——生活中的火
第五章 火即是神、神便是火——祭祀中的火
第六章 有火则灵的巫术——巫术中的火
第七章 民族魂的异彩——火把节
第八章 结束语
……
序言 1987年我曾借赴贵州参加全国中青年民俗学术讨论会之机,去黄果树布依族聚居的地区看了看,2000年又参加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贵州卷》的终审工作,深感贵州这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民间文化(包括民俗)很丰富,很有特点。贵州民协的同志们多年来在民间文化搜集、整理、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编印了《贵州民间文学资料》79集,在全国很有影响;后来出版了《贵州民俗论文集》、《贵州古文化研究》等书;1997年又出版了《贵州民间文化研究丛书》11册和《贵州民间文学选粹丛书》10册,我曾为该丛书作了序。我对贵州的民间文艺、民俗文化一直关注,也有感情。这次出版“贵州本土文化丛书”,贵州同志要我写序,我也很高兴。
民俗学者清理和研究民间民俗文化,可以用民俗科学的知识去教育国民,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祖先曾经历了怎样的生活,历来中国人怎样看待这类问题,哪些是一般中国人认为可以变化的,哪些是不大变化的,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感情、价值观、思想观念、理想、信仰以及个体、集体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历史联系等等。
文摘 念完之后,才高举斧头,用斧头背面对准牛头两只角之间的脑顶心,狠狠的用力打下去,必须一下子就要把牛打死。只有这样才能使牛的灵魂顺利而平安的去到祖先神灵所在之地。因此,选择打牛的人不但需要年轻力壮,还要品行端正,在村寨里有一定的威望。牛被打死后,就要立即把整张的皮剥下来,然后剖肚,先要取出胆,观察胆汁的多少;胆汁多,象征着今年的丰收,胆汁少,象征今年要欠收,甚至于遭受灾害。然后将部分内脏投人火塘之中祭祀,之后才按村寨的人家多少来分配牛肉,每户都要分一份,意思是吃了火把节宰杀的牛肉,全家人便会平安吉祥,无灾无病。
下午,村寨上的各户人家把自家宰杀的祭牲肉和分得的牛肉,分类切成坨或块状,并只放较少的一点盐,其他任何佐料均不得放人,将其煮熟(据说,这样煮出的肉,能以洁净求得祖先的满意,因而保佑子孙吉祥如意)。这样,彝家特有的香喷喷的“坨坨肉”便制成了。一切准备就绪,只待时间了。
天黑了,家家户户首先打开大门,摆上桌子开始祭祀祖先(桌子的摆放是有讲究的,祭祀的桌子一般只能摆放在堂屋正方火塘前。祭祀时,每户人家均由家庭的男性年长者主持,首先将煮熟的鸡在火塘上绕三圈,并把其中特意留下的一块较大的鸡肉投入火塘中,先祭火塘神,然后再将其余的摆放在桌子上;接着又双手端着一个簸箕,里面放有一壶酒、一碗坨坨肉、一碗饭,同样在烧得红旺旺的火塘上面绕三圈,表示祛除不净之物,才恭恭敬敬地放置在神龛上,接着便点上香和蜡烛,最后将几粒饭和一坨肉投入火塘之中,把几滴酒洒在火塘边的地上,再次祭祀火塘神,然后全家人才围桌共用晚餐。按彝家的规矩,吃晚饭时,左邻右舍无论何人是不准许串门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神的安宁,表示对神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