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
页码:24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9787811026832
条形码:978781102683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论述的重点主要放在农业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理论、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以及我国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三个方面。因此,《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所及不仅包括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而且对于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从信息与农业信息、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的一般理论出发,阐述了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理论,介绍了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最新状况,揭示了其发展动因、模式及发展趋势,并研究分析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对其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还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回顾研究,指出其缺陷及转变方向,选择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农业信息化,并从经济学角度加以论证。在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尤其是障碍性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与对策。全书分3篇,共11章。
作者简介 刘丽伟,博士,副教授。1992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之后在高校任教;1996年入辽宁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于1999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1年后继续深造,于2004年获沈阳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在丹麦奥胡斯商学院作访问学者。近几年,发表经济类国家级学术论文8篇,主持完成省级经济类课题2项,参与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经济类重点课题7项。2004年以来获5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编辑推荐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由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篇 农业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1章 信息与农业信息
1.1 信息的内涵及其经济学属性
1.2 农业信息的内涵、特征与类型
第2章 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
2.1 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内容与层次
2.2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第3章 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3.1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3.2 结构主义的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
3.3 信息生产力理论
第二篇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
第4章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
4.1 美国农业信息化
4.2 欧盟农业信息化
4.3 日本农业信息化
4.4 韩国农业信息化
第5章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动因、模式及趋势
5.1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动因
5.2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5.3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第6章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
6.1 农业信息资源与技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与动力
6.2 农业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重焕生机的重要途径
6.3 农业信息服务业——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6.4 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
第三篇 中国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
第7章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
7.1 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
7.2 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缺陷
7.3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
7.4 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作用分析
7.5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分析与模型
第8章 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
8.1 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及阶段划分
8.2 中国农业信息化现阶段特征的经济学分析
8.3 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初始成效
8.4 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评价
第9章 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障碍因素分析
9.1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9.2 农业信息技术与产品研发、推广及应用水平低
9.3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服务体系不健全
9.4 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9.5 农业信息化外部软环境有待改善
第10章 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10.1 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10.2 信息化水平测度的内涵、意义、方法及指标体系
10.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大机遇
10.4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选择
第11章 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11.1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对策
11.2 农业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对策
11.3 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对策
11.4 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对策
11.5 农业信息化外部软环境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在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我国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刘丽伟所著《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抓住了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潮流。切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这一主题,颇具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
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已从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逐步发展到注重人力资本特别是知识和信息的作用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就提出,研究经济增长动力.既要研究物质资本。又要研究无形的人力资本;80年代,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和罗伯特卢卡斯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此后,《后资本主义社会》(彼得德鲁克)、《第三次浪潮》(托夫勒)、《信息财富——简论后工业经济》(T斯托尼尔)等成果都强调了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或间接贡献;而信息化从一个概念发展成为一种理论是在《后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1959)、《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F马克鲁普,1962)以及《TheInformationEconomics》(马克尤里波拉特,1977)等成果中逐步体现出来的。
文摘 第一篇农业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1章信息与农业信息
1.1信息的内涵及其经济学属性
1.1.1信息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普及,人类社会逐渐从工业社会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社会中的信息就像农业社会的土地,工业社会的资金和技术一样,将会成为人们竞相争夺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就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财富,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未来。
“信息”是现代社会中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经常在不同的场合中使用“信息”这一概念,如亲戚朋友之间互通电话是“沟通信息”,召开新闻发布会是“传达信息”,上网可以“查询信息”,等等。那么,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信息的内涵是什么呢?
由于人们应用信息概念的层次和角度不同,因此对信息内涵的表述也是不相同的。有人认为信息就是消息,传递信息就是传递消息。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太准确。
后记 本书是以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后经大量充实、修改而成的。值此书定稿之际,我要衷心感谢那些向我提供无私帮助与热心关照的人们。
我的博士生导师高德三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在我攻读学位期间,恩师对我的学习、工作给予了莫大关怀;论文以及本书的顺利完成,无不倾注了导师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奉献;导p币的信任与鼓励,使我敢于挑战自我,不懈努力。导师的教诲与帮助,我将铭刻于心。
在沈阳农业大学学习期间,多位老师热心地教导和鼓励我,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他们的帮助与指导。特别感谢方天望教授,在论文最初立题构思阶段提出宝贵意见,以及论文初稿完成后对我的悉心指教,让我受益莫深。此外,翟印礼教授、王春平教授、戴蓬军教授、刘钟钦教授、吕杰教授等多位老师都热心指导过我的论文写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和好的建议,对我的论文写作帮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