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页码:28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807416564/9787807416562
条形码:978780741656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海派文化丛书
内容简介 《外国文化名人在上海1919-1937》内容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风云际会,巨匠云集。1919年4月30日,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访问上海,拉开了外国科学文化名人来访的序幕。之后,罗素、爱因斯坦、桑格夫人、泰戈尔、郎之万、萧伯纳、马可尼、卓别林、玻尔等人纷纷来中国访问,酿成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奇观。他们或着迷于东方的传统文化,或感兴趣于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或像杜威一样被中国弟子的热情所感染,因而受邀来华访问。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见解,他们对中国的关怀、同情和支持,给大变动中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邢建榕,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史和档案文献研究。曾任《档案与史学》杂志主编。现任上海市档案馆编研部主任、上海市档案史料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东华大学和上海大学教授或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著、编、译有《上海不了情》、《民国文化人的最后归宿》、《车影行踪》、《老上海珍档秘闻》、《陈光甫日记》、《上海银行家书信集》、《鲍威尔对华回忆录》等,另在《史学月刊》、《史林》、《民国档案》及《文汇报》、《文汇读书周报》、《新民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百篇。
编辑推荐 《外国文化名人在上海1919-1937》为海派文化丛书之一。
目录
总序
序
一、上海,上海,海纳百川
1.现代都市的形成
2.风起云涌的新文化运动
3.国际航运中转站
4.从留学生到学界中坚
二、西风东渐,外国名人纷至沓来
1.杜威在中国流连忘返
2.罗素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3.桑格夫人沪上谈“性”
4.爱因斯坦在上海获得诺贝尔奖
5.泰戈尔三到上海
6.物理学家朗之万来华考察教育
7.萧伯纳上海“闪电行”
8.马可尼为上海刮来了一股无线电旋风
9.卓别林、梅兰芳上海相会
10.尼尔斯玻尔上海低调之旅
三、台前幕后,纷纷访沪为哪般
1.欧美访客谁最多
2.寻根问底为何而来
3.新闻舆论的造势
4.谁在邀请外国文化名人
5.杜威访华经费的插曲
四、在沪足迹,一幅异样的文化地图
1.名人在上海的演讲
2.名人眼中的上海
3.日本作家笔下的“魔都上海”
4.黄浦江畔的《伏尔加船夫曲》
五、风云际会,留给上海的思想遗产
1.新思潮的涌入
2.三大论争中的作用
3.教育和科学推波助澜
4.文化消费全线飘红
5.对国内知识分子的影响
附录
跋
后记
参考文献
……
序言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两个城市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上海,无论是城市的形成过程、发展道路,还是外观风貌、人文内蕴,抑或是民间风俗习惯等,都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有些方面还颇具奇光异彩!
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形容上海这座城市,我以为唯独一个“海”字,别无选择。
上海是海。据研究表明,今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市中心地区,在六千多年以前,尚是汪洋一片。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的奔流不息,大海的潮涨潮落,渐渐淤积成了新的陆地,以打鱼为生的先民们开始来这一带活动。滩涂湿地渐长,围海造地渐移,渔民顺势东进,于是出现了叫上海浦、下海浦的两个小渔村,由此迅速发展起来。到南宋成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东门十六铺岸边形成集镇,称上海镇。后于1292年正式设置上海县,县暑就在今老城厢内的旧校场路上。一个新兴的中国滨海城市就这样开始崛起。
文摘 插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上海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在棉纺织、缫丝、毛纺织、面粉、卷烟、造纸、火柴、制约、船舶修造和电业等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进入30年代后,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经济中心,市场繁荣,工商业发达,集中了全国民族资本工业全部工厂的50%,全部资本额的40%,全部年产值的46%。进出口贸易已占中国的半壁江山,贸易量是广州的5倍。金融是百业之首,从上海金融业看,1937年上海共有54家银行的总行,128家分支行,不仅占据全国龙头老大的地位,而且称霸整个远东地区。
总之,上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城市,有中国最为先进的市政管理模式,最为发达的工商都市经济,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城市文化。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成为上海城市近代化的标志,而且成为上海大都市生活的物质基础。
有一首老歌叫《夜上海》,歌词是这样的:“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乐声响,歌舞升平……”
在闪烁的霓虹灯之下,上海有数不尽的舞厅、电影院、戏院、饭店、茶室、酒吧、赌场、妓院,上海市民的晚间娱乐活动就拉开了序幕,上年纪的多去戏院看戏,书场听书,年轻时尚的则孵酒吧、上舞厅、看电影,各得其所,享受上海夜生活的魅力。其中跳舞显然是外国侨民热衷的一种社交派对,也是最具十里洋场风情的娱乐活动。
后记 承蒙李伦新老师约稿,笔者不揣简陋,匆匆赶写了这本《外国文化名人在上海》。说是匆匆,其实给我的时间也不短,只是自己忙于他事,一直按兵不动。等到近来乐渭琦兄再三催促,我才如梦方醒,手忙脚乱,日夜加班,赶在截稿日的最后一天交了稿。
上海从开埠以后,向来得风气之先。西方文化常常通过上海传人,外国科学文化名人的中国之行,上海是必经之地。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课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来确想借机研究一番的,可惜由于才疏学浅,加上资料、时间的关系,本书谈不上是一本学术著作,最多算是带有点学术腔而已。
外国名人来访,个案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整体研究不足。我最初撰写此书的想法,发轫于《文汇报》从2006年5月起开始连载“国际科学文化名人与上海”,这个系列报道做得既有深度,亦很全面,在许多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尤在资料方面予人不少线索,本书有几张图片也采撷于此。负责这个栏目的周毅主编,还邀请我参加了《文汇报》组织的小型座谈会,地点就在爱因斯坦下榻过的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上海方面参加者有姜义华、熊月之、王安忆、陈思和等人,议论精辟,馈我良多。另外,因为是我指导的缘故,董婷婷同学的学术论文,也是这方面的内容,因此本书得益于她的帮助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