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

发布时间: 2010-02-08 10:48:28 作者:

 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0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9787301149867
条形码:97873011498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从声律和风骨两个角度,深入研究了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嬗变的轨迹。“上编”对齐梁至初唐时期新体诗声律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考察,钩稽出不少为人所忽视的五言律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下编”结合南北朝士族文化向唐代庶族文化转型这一大背景,多角度、分层次地考察了中近古诗风嬗变与文化转型之关系,在不少重要的诗歌史问题和作家研究方面取得了可贵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盛唐诗歌高潮形成的原因和文化内蕴,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杜晓勤,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著有《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隋唐五代文学》(上、下)等专著7部,于《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编辑推荐 《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内容为:文艺批评界和理论界流行的概念术语真是日新月异,仿佛舞台上轮流走红的歌星,又如每年翻个花样的时装。这些多变的概念术语,使不变的艺术作品和文学史像万花筒一样变幻出种种异彩,虽然它们的基本构成还是那几块彩色玻璃。当然时代在变,眼光在变,换个角度看文学史,总是新鲜的。只要这种变不是简单的循环,哪怕是螺旋式地上升呢,人们也能从不断变化而又似曾相识的思路中看出思辨力的进步,表达技巧的提高。所以名词术语的变是永远少不得的,也是正常的。正是因为这种变速度太快,容易使文学青年们误以为治学只需紧跟潮流,所以想走捷径者多了,肯于老实刻苦地钻研的人自然也就少了——毕竟,换个镜筒远远地观望风景,无论如何也要比在土里深挖深刨要轻松省力得多吧,更何况前者比后者容易讨好时尚呢!
目录
序(葛晓音)
绪论
上编 从永明体到沈宋体:五言律体形成过程之考察
第一章 永明体声律特征及其在齐梁时期的发展
第一节 永明体声律体系分析
第二节 梁大同诗人对永明体格律形式的新发展

第二章 庾信、徐陵对周、陈、隋新体诗声律之发展
第一节 庾信、徐陵新体诗律化经验
第二节 “徐庾体“在周隋诗坛之影响

第三章 唐初诗坛声律发展的复杂性
第一节 艰于创变的宫廷诗坛
第二节 王绩诗歌的律化成就
第三节 王绩对庾信律化技巧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章 贞观中后期的诗律发展及其因素
第一节 唐太宗诗歌创作观的转变
第二节 新进诗人对诗歌声律技巧的探索

第五章 上官仪、元兢的诗律学理论及其对诗律发展之影响
第一节 “上官体”的诗律学贡献
第二节 元兢诗律学的历史意义

第六章 初唐四杰对新体诗的态度及其新体诗律化程度
第一节 骆宾王诗歌律化成就及其原因
第二节 卢照邻的诗歌声律观
第三节 王勃诗歌声律观及其与王绩之关系
第四节 杨炯新体诗律化成就

第七章 高宗朝后期的两股诗体复古潮流
第一节 诗律退化的宫廷诗会与私人宴集
第二节 陈子昂的诗体“复古”观与诗律实践

第八章 武后朝诗歌律化水平的飞跃
第一节 “上官体”的复振
第二节 “珠英学士”对诗律定型之贡献

第九章 沈宋与五言律体定型之关系
第一节 沈宋对元兢“换头”术的肯定与推广
第二节 沈、宋诗歌律化程度辨析

第十章 小结
附录齐永明至隋末新体诗声律发展统计表
初唐五言新体诗声律发展统计表

下编 从“性灵摇荡”到“风骨凛然”
第一章 齐梁诗歌与士人心态之关系
第一节 齐梁诗歌风力不振的现实政治因素
第二节齐粱士人生活方式对山水诗风之影响
第三节 齐梁艳情诗风与佛教涅檠学之关系

第二章 周隋时期北方诗风之变与士人心态之新特征
第一节 粱末入北诗人对南朝士风与诗风的反思
第二节 周隋时期北地诗风之变

第三章 唐初宫廷诗风与士风之关系
第一节 唐太宗对南朝诗风之态度
第二节 唐太宗诗歌创作中的学南之举
第三节 魏徵等人创作观影响甚微之因由

第四章 龙朔初载诗风新变与新进文士的人格缺陷
第一节 龙朔“文场变体”新说
第二节 龙朔文士群体的政治崛起
第三节 龙朔文人群体的文化特质
第四节 上官仪诗学观念的艺术本质
第五节 盛极一时的“颂体”诗文
第六节 龙朔诗歌艺术与精神的双重缺陷

第五章 初唐四杰与儒道思想
第一节 初唐四杰与北方儒学关系考论
第二节 初唐四杰与象数派易学之关系
第三节 初唐四杰与道家思想之关系
第四节 初唐四杰诗文革新的精神实质
第五节 初唐四杰的人生观与历史感

第六章 从家学渊源看陈子昂的人格精神和诗歌创作
第一节 陈子昂人格精神与家学传统之关系
第二节 陈子昂与武周政权关系辨
第三节 陈子昂近体诗创作中的家学因素
第四节 陈子昂古体诗创作中的家学因素

第七章 武后、中宗朝宫廷士风与诗风
第一节 武后、中宗朝宫廷文人对龙朔诗风之修正
第二节 武周、中宗朝“颂体”诗文兴起的社会文化因素
第三节 武后、中宗朝文土人格思考对于盛唐理想人格建构之先导意义

第八章 盛唐诗人心态形成诸因素之考察
第一节 良好君臣关系的重建
第二节 文人政治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对儒学经世精神的重视

第九章 小结
第一节 齐梁至盛唐士风嬗变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 影响齐梁至盛唐士风变化的因素
第三节 诗人心态对创作影响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目前,文艺批评界和理论界流行的概念术语真是日新月异,仿佛舞台上轮流走红的歌星,又如每年翻个花样的时装。这些多变的概念术语,使不变的艺术作品和文学史像万花筒一样变幻出种种异彩,虽然它们的基本构成还是那几块彩色玻璃。当然时代在变,眼光在变,换个角度看文学史,总是新鲜的。只要这种变不是简单的循环,哪怕是螺旋式地上升呢,人们也能从不断变化而又似曾相识的思路中看出思辨力的进步,表达技巧的提高。所以名词术语的变是永远少不得的,也是正常的。正是因为这种变速度太快,容易使文学青年们误以为治学只需紧跟潮流,所以想走捷径者多了,肯于老实刻苦地钻研的人自然也就少了——毕竟,换个镜筒远远地观望风景,无论如何也要比在土里深挖深刨要轻松省力得多吧,更何况前者比后者容易讨好时尚呢!
杜晓勤君原来也颇好时尚。考入北大随陈贻煅先生攻读博士研究生后,才知用传统方法钻研学问的功底不可或缺。尽管起初用力甚勤而所得尚少,但毕竟渐渐由此体会到每一点来自踏实劳动的小小创获,都比借他人思维做包装的大块文章更值得珍惜。因此到第三年做博士论文时,他才能沉下心来做永明体到沈宋体声律进展过程的研究。
文摘 上编从永明体到沈宋体:五言律体形成过程之考察
第一章永明体声律特征及其在齐梁时期的发展
第一节永明体声律体系分析
自古以来,人们对永明体声律特征的理解见仁见智,然而有一点是比较一致的,即都认为永明声病说基本上是针对五言诗一句、一联中的声律而言的,也即沈约所云:
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因此,从理论上讲,永明声病说对五言新体诗联间组合关系并无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但是,后世许多学者都认为永明体也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声律形式,尤其是联间组合也有一定的法则。清人赵执信《声调谱?后谱》中列有“齐梁体”一目,他认为齐梁体与律体的区别,即在不粘与粘之间。今人王利器在注《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一节中的“齐梁调诗”时,也认为:
赵氏言
“上联与下联不粘”,即第三句与第二句意不相粘,第五句与第四句不相粘,则非律诗,而为齐梁调,与此文所引诗例相合。
后记 这本小书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初稿撰成于1995年春。毕业留校后,我虽然一直想修改、充实它,但是进展总是很慢。原因主要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发现当初选定的“南北朝诗歌艺术向盛唐诗歌艺术的嬗变与转型”是个十分复杂的课题。为此,我曾于1996年夏申请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资助项目“南北朝至初盛唐间的诗歌艺术转型与文化转型之关系”(项目批准号:96CZW008)的研究工作,部分成果体现在《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中。从1997年开始,我尝试着对论文上编“从永明体到沈宋体:五言律体形成过程之考察”进行全新的探讨。因为早在博士论文校外专家评审过程中,《文学评论》编辑部胡明研究员就曾指出,研究五言诗律化问题不应局限于联间粘对规则的建立,他建议我最好系统考察一下中近古五言诗歌的律化进程诸多方面和各个环节。但是由于我当初撰写博士论文时是用查阅《广韵》手工标注四声的方法,对齐梁至隋唐五言新体诗的声律情况进行统计的,工作效率低下不说,统计数据的错误也在所难免。所以我一直想,要是能够研制出一套可以对中国古代诗歌声律进行自动分析的软件就好了。我的这个想法在1997年底得到了精通计算机编程和古籍电子化的尹小林先生的肯定和支持。于是从1998年开始,我们俩就分工合作,开始研制这一诗歌声律自动分析系统。
读书人网 >诗歌词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