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页码:23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313043929/9787313043924
条形码:9787313043924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江南建筑文化丛书
内容简介 作者用第一人称讲述了记忆与现实中的江南水乡,将诗意的“小桥流水人家”还原真实。濒水而居的江南水乡人,世代相传,凭借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建造了石桥、石街、石岸、石埠头,在白墙灰瓦的衬映下已成千古绝唱。世上何处没有小桥流水,但有小桥流水的地方,未必是江南,这便是江南水乡之妙。水乡虽美妙,古镇存世少,人家更何在?图文并茂的叙事方式,既是往事的记忆,也是今天的实录。将理性的思考化作通俗的文字,可作为业内外人士饭后茶余的消遣读物。
作者简介 林峰,1956年生。下过乡,当过工人,文革后第一届大学毕业生。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副教授,上海交大安地建筑设计公司建筑师。主业从事教学,副业做建筑设计研究。
编辑推荐 “小桥流水人家”,不用说,这是江南地区才会有的意境。江南地区河道纵横,湖荡罗列,为了适应这种多水的自然环境,江南城市有其独特的水陆交通体系和民居建筑形态,并组合成有江南特色的城市空间,达到了生态、文态的有机统一。《江南水乡》讲述了记忆与现实中的江南水乡,将诗意般的“小桥流水人家”还原越位实,从江南水乡的河、船、桥、水巷、建筑等方面细细地品味特属江南的风韵。
目录
序
编纂“江南建筑文化丛书”的缘起
一、江南的河
1.水域
2.水路
3.水乡
二、江南的船
1.水乡的船
2.竹木水筏
3.船上人家
三、江南的桥
1.侨乡
2.石桥
3.石拱桥
4.石拱桥构造
5.水阁桥
6.桥岸交往
四、江南水巷
1.石驳岸
2.石栏板
3.石板桥
4.河埠头
5.檐廊
6.骑廊
7.骑楼
8.跨街楼
9.水阁
10.岸边树阴
五、江南建筑
1.民居
2.宅院
3.园子
4.其他建筑
六、江南营造
1.材料
2.营造
3.木构
4.空斗墙
5.砖雕
6.木雕
7.拼木
8.工匠
七、江南味道
1.天井
2.井里
3.水井
4.弄堂
八、江南茶馆
1.茶馆
2.喝茶
3.茶馆文化
4.老虎灶
九、江南人家
1.饮食人家
2.邻里之间
3.失去家园
4.反思
十、新江南水乡
1.水乡论坛
2.水乡之争
3.新水乡
4.新江南建筑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序言 这是晚唐词人韦庄(836~91 0年)的《菩萨蛮》,词中用优美动人的笔调,描绘出江南美景,充满着人情味。他是西安人,后来由于战乱来到江南,受到这里风土人情的感染,甚至说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之语,可见江南一地,真乃人杰地灵了。
刘杰诸君所著的这套江南建筑文化丛书,为我们展现了这种美的场景。这套丛书,好就好在它“不似学术,胜似学术”。它看来写的都是建筑,但更确切地说是建筑文化,无论是林峰君的《江南水乡》,丁俊清君的《江南民居》,王媛君的《江南禅寺》,刘杰君的《江南木构》,盛快君的《江南园林意境》以及张亚祥君的《江南文庙》等,都全面而精彩地表述了江南建筑文化。贵在文化,把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来看待,这就是这套丛书之至要者。
文摘 插图:

后记 《江南水乡》第一版出版至今已有年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一直在策划出版一套江南建筑文化丛书,已有几本书稿完成,并进入编辑阶段。承蒙出版社看重,将拙作也编入丛书一并发行。
由于丛书的出版质量较高,要求我在书稿中对江南水乡中极具地域特色部分,再增加一些文字细述,并且增换一些图片。为此,我在江南水巷”、“江南营造”、“江南味道”等地方特色浓郁的章节,做了一些增补,更新了照片。
增加了自己画的数幅钢笔插图和几位同学画的速写和钢笔渲染画,使图文更加完美一些。这里要特别感谢交大建筑系王韧老师在书稿编写及词汇翻译过程中的大力协助;感谢张姗姗同学翻译本著英文版的专业词汇;感谢家在同里的邱亚芳同学,她利用暑假不辞辛苦地为我做实地调研;感谢同里籍中国美院学生赵鼎为我画的漂亮速写;感谢已经研究生毕业、在设计院工作的范佳山同学,百忙之中为我画钢笔插图;感谢交大建筑系朱振宇、刘思远、施华林、刘青同学精心绘制的钢笔渲染图。
新书还未出版,但我已经非常期待,那将是一套内容耳目一新、装帧精美而不失古朴的建筑文化丛书,定受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