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检察出版社
页码:57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10201160/9787510201165
条形码:978751020116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青少年
丛书名:中国犯罪学研究30年综述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是“中国犯罪学研究30年综述丛书”之一,全书共分14个章节,主要对中国犯罪被害人知识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犯罪被害人基本问题研究、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研究、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和权利研究、被害人保护视野中的恢复性司法研究、暴力犯罪被害人研究等。该书的出版为我们展示了30年来我国在犯罪学领域取得的学术成果,从而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中国犯罪学研究30年综述丛书》是中国犯罪学恢复重建走过的30年历程的一种学术总结,也是一份献礼。
媒体推荐 现在和过去,两者都可能存在于将来,而将来则包含在过去之中。
——T.S.Eliot
编辑推荐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为中国犯罪学研究30年综述丛书之一。
目录
序言远离辉煌的繁荣:青少年犯罪研究三十年
一、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兴起与历程
二、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基本视域
三、青少年犯罪研究的贡献、反思与愿景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概念的界定
一、学说演进与主要观点
二、简要述评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学科化
一、学科化的肇始
二、学科化的探索与初步形成
三、学科体系
四、简要述评
第三节 青少年犯罪研究的研究
一、研究规划、总结与前瞻
二、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反思
三、简要述评
第二章 现象论
第一节 主要基于官方数据的研究
一、青少年犯罪演变的阶段
二、青少年犯罪高峰
三、对官方数据的代表性分析
四、青少年犯罪的特征与趋势
五、简要述评
第二节 实证研究
一、代表性研究与主要发现
二、简要述评
第三章 原因论
第一节 学说演进的基本脉络
一、单因论
二、多因论
三、罪因特性
四、简要述评
第二节 个体因素
一、青春期危机论
二、心理因素
三、生理因素
四、简要述评
第三节 家庭因素
一、家庭变迁
二、家庭结构
三、家庭功能与家庭教育
四、父母、亲子关系
五、简要述评
第四节 学校教育因素
一、教育模式
二、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三、学校关系
四、学校管理与校园环境
五、辍学
六、简要述评
第五节 社会因素
一、社会转型
二、文化
三、传媒
四、社会风气与社会道德
五、社区、不良场所与同伴交往
六、简要述评
第四章 对策论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预测
一、青少年犯罪预测的概念及意义
二、青少年犯罪预测的基本依据
三、青少年犯罪预测的分类及内容
四、青少年犯罪预测的方法
五、简要述评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预防
一、概念、意义与理论依据
二、基本原则、预防模式与基本分类
三、青少年犯罪预防的体系
四、青少年犯罪预防的途径和措施
五、简要述评
第三节 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
一、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方针的提出与界定
二、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理论依据
三、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基本内容
四、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体系与法律化
五、简要述评
第五章 类型论
第一节 女性青少年犯罪
一、女性青少年犯罪的特征与趋势
二、女性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三、女性青少年犯罪预防
四、简要述评
第二节 学生犯罪
一、中学生犯罪
二、大学生犯罪
三、职技校生犯罪
四、简要述评
第三节 农村青少年犯罪
一、农村青少年犯罪的一般理论
二、留守儿童犯罪
三、简要述评
第四节 外来青少年犯罪与流浪儿童犯罪
一、外来青少年犯罪
二、流浪儿童犯罪
三、简要述评
第五节 闲散(社区)青少年犯罪
一、闲散(社区)青少年概念演变与分类
二、闲散(社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三、闲散(社区)青少年犯罪的防治对策
四、简要述评
第六节 青少年团伙犯罪
一、青少年团伙犯罪的概念界定
二、青少年团伙犯罪的发展变化
三、青少年团伙犯罪的外在表征
四、青少年团伙犯罪的成因分析
五、青少年团伙犯罪的防治对策
六、简要述评
第七节 青少年性犯罪
一、青少年性犯罪的类型与特征
二、青少年性犯罪的成因分析
三、青少年性犯罪对策研究
四、简要述评
第八节 青少年财产犯罪
一、青少年财产型犯罪的特征学说
二、青少年财产型犯罪的成因分析
三、青少年财产型犯罪的对策研究
四、青少年盗窃犯罪研究
五、简要述评
第九节 青少年网络犯罪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形式与特征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分析
三、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对策
四、简要述评
第十节 青少年暴力犯罪
一、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一般理论
二、青少年抢劫
三、校园暴力
四、简要述评
第十一节 青少年吸毒
一、青少年吸毒的特点与危害
二、青少年吸毒的成因分析
三、青少年吸毒的对策研究
四、简要述评
第十二节 其他青少年犯罪类型
一、独生子女犯罪
二、聋哑青少年犯罪
三、青少年游戏型犯罪
四、青少年重新犯罪
五、简要述评
第六章 被害人论
第一节 一般理论
一、未成年被害人的概念与分类
二、未成年人被害原因与特点
三、关于恶逆变的研究
四、未成年人被害防范与救助
五、简要述评
第二节 儿童虐待
一、儿童虐待的概念与分类
二、儿童虐待的现状
三、儿童虐待的特点、原因与后果
四、对儿童虐待的特殊预防和救助
五、简要述评
第三节 儿童性侵害
一、儿童性侵害研究的一般理论
二、对儿童性侵害的预防
三、对儿童性受害人的保护与救助
四、简要述评
附录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资料索引
后记
……
序言 值此中国犯罪学学会主持编撰的《中国犯罪学研究30年综述丛书》即将由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之际,受中国犯罪学学会及王牧会长的邀请,为丛书作序,深感荣幸,亦觉惶恐。
从1978年起算,中国犯罪学的恢复重建走过了30年的艰辛历程,《中国犯罪学研究30年综述丛书》可以说是这30年历程的一种学术总结,也是一份献礼。回顾30年来我国犯罪学研究的学术史,我以为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其主要标志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犯罪学的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30年前,我国的犯罪学研究是依附于刑法学的,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依附于刑法学的犯罪学,受制于法条以及规范学科的研究方法,难以开展具有社会视野的犯罪学研究。随着我国犯罪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实证的与经验的研究方法的确立,我国的犯罪学从刑法学中摆脱出来,这就为我国犯罪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犯罪学去意识形态化的努力。30年前,我国的犯罪学研究深受当时极“左”的意识形态的桎梏。例如,私有制是犯罪的总根源、犯罪是阶级斗争的表现等。这些观点形成了束缚犯罪学研究的政治教条,使犯罪学理论中充斥着意识形态的内容,极大地损害了犯罪学研究的科学性。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在犯罪学理论中的去魅。犯罪学家面向社会,直面犯罪,从现实出发,展开犯罪学的理论研究,为治理犯罪提供理论依据。
三是犯罪学的国际化的融合。30年前,我国的犯罪学还具有封闭性,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犯罪学逐渐地融人世界范围内的犯罪学研究当中。例如,大量犯罪学的经典著作翻译介绍到我国来,为深入开展犯罪学研究提供了学术资源。同时,我国与外国的犯罪学机构、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学术交流,尤其是我国犯罪学学会即将加入国际犯罪学学会,将使我国的犯罪学研究成为世界范围内犯罪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摘 郭翔、马晶淼认为,“文革”中由于各种社会矛盾、各种社会问题的积聚和爆发,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不断增长,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这个高峰期的主要标志是:(1)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60%一7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以上。(2)青少年犯罪的绝对人数大大增加。(3)各地方发生的大案、恶性案件也大都是青少年所为。(4)在青少年犯罪者中已经滋生了一批惯犯、累犯、教唆犯和团伙犯的头子。这次青少年犯罪高峰期,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初发阶段:从一些地方的粗略统计来看,这次高峰期大体上从1973年或1974年出现。这一时期,由于“文革”鼓动起来的革命狂热、个人崇拜开始破产,被斗争哲学掩盖下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全国各大中城市开始出现了青少年犯罪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不少地方青少年犯罪占到整个社会刑事犯罪总人数的60%一70%。以天津市为例,1974年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到全市社会刑事犯罪总人数的73.4%。所以这时可以说是青少年犯罪高峰期的始发阶段。
持续上升阶段:由于10年浩劫给全社会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再加上各种腐朽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渗透和影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在粉碎“四人帮”后持续上升。全国多数大中城市一直到1982年也都保持了这种持续上升的趋势,大约从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人数的60%上升到80%。
相对平衡阶段:经过几年的持续上升,到了1978年、1979年和1980年直至1981年,青少年犯罪达到了最高峰。鉴于青少年犯罪的严重形势,1979年8月党中央发出58号文件,提醒全党重视和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并采取了其他一系列控制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措施。经过努力,一些城市不仅遏制了青少年犯罪高峰期的发展,而且使青少年犯罪不断下降。但是,就全国范围来看,尚未出现全局性的下降趋势,高峰期还没有完全消退。因此,这一阶段可以称为相对均衡的阶段。
跌落、下降阶段:从1983年夏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严打”,犯罪率出现大幅度下降。在“严打”的同时,加强和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就可以使跌落、下降阶段全面到来。那时青少年犯罪不是一般的下降,而是大幅度的下降,即出现跌落的趋势,高峰期逐渐消退。当然,此后青少年犯罪还会发生和存在,还会时起时伏,有多有少,但总的来说,青少年犯罪或许不再是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后记 研究综述既可为学术之起点,亦为深化某一领域研究之基础。自1986年高铭暄教授主编我国法学领域第一部研究综述以来,这样一种研究方法就受到了法学界的重视。我大约自2000年开始将青少年犯罪研究作为研究的重心之一,而编写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也自那时开始就成为缠绕心头的愿望,但因为诸种原因这一夙愿一直没有付诸实施,也成为我多年来割舍不下的牵挂。因此,当2007年岁末王牧教授打来电话说中国犯罪学会拟在改革开放30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组织撰写犯罪学研究述评丛书,并邀我主编《中国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综述》一书时,我马上欣然接受了。
其实,在接下这一课题的时候,我已经对于在短短六个月时间内,伴随着初诞宝宝的哭闹声编写这样一部述评的难度有所预期,但是待到真正开始组织编写的时候,所遇到的困难仍然令我曾经一度有过能否按时交稿的怀疑。这种困难首先表现为在短短六个月时间内按照穷尽原则梳理30年青少年犯罪研究成果的挑战。在我们整理出来的青少年犯罪研究文献目录中,论文竞达7000余篇,著作260余部,硕博士学位论文300余篇。在将少年司法研究成果分离出去之后,论文仍有5300余篇,著作170余部,硕博士学位论文150余篇。我必须感谢这项课题的每一位参与者,正是他(她)们的激情和耐心才有了这部述评的诞生。我也要特别感谢康树华教授、徐建教授、皮艺军教授、常磊博士等为本书提供的资料支持。我还要特别感谢徐建教授在酷夏时期对本序言所进行的细致审读和所提出的修改建议。